記得我個人早年讀 David Mc-Clelland 教授的 Achieving Society 一書,頗為他的成就動機理論所傾倒。後來又見他曾去印度,企圖以他的理論付諸實際行動,訓練印度的企業人員具備更高的成就動機,好藉以拓展企業精神,更覺得是很可感動的事。
一個學者能夠在他的象牙塔裏,努力完成他的學術理論,已經可以說盡到責任了。但是有些學者行有餘力,並且富有社會責任心,肯將所學通俗化或現實化,以之投注於社會啟蒙或改進的工作上,那就真是難能可貴了。
細讀「遠見」創刊號,我覺得這一期中確有很多可讀性高的好文章,但最重要的是,其中最少有五篇是其他刊物較難有的報導。
首先要提的是,郭振羽先生的「新加坡國會新秀」一文。郭先生是研究傳播、家庭與社會語言的著名學者,所以很平淡的一件事,在他筆下就會變得那樣趣味盎然而又耐人尋味。新加坡這個中國人在本土之外建立的第一個國家,一向有一黨專政之譏,但是在大眾傳播的頻道上,卻能如此容忍僅有的兩個反對黨議員有較多機會露面,貴為總理的李光耀,也願花九十分鐘的時間與他們對談互辯,這不能不使人對他們所受英國式議會民主精神教育有深一層的體認。
觸及老人教育問題
郭為藩先生的「六十而學」平淡卻有力地觸及前此較受人忽略的老人教育問題。他從歐美流行的「第三春大學」開始介紹,引導老人福利觀念進入新境界,發人深省。
再談高希均先生的南斯拉夫報導。在台灣誰也不會想到去瞭解這個遙遠的東歐共產國家,但是經他巧妙地說出這個介乎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模稜兩可」國家的種種困境,以及在狄托獨裁統治之後集體輪流領導的無能為力狀況;再加插頁對一個理髮師追求自由意志的輕鬆報導,使人覺得這個國家忽然變為很近的他山之石了。這一意義實在很深刻。
事實上本期其他值得提出的各篇,也都具有這一特性。也就是用客觀、細膩的描述,使讀者能夠平心靜氣地藉別處發生的事,體會反省自己的處境。這該是「遠見」最獨特的風格。
然而在深度思想上產生街擊力的,卻又是金耀基先生的「從傳統到現代的新一章」。金先生本文不但肯定了三十多年來台灣現代化的過程,而且語重心長地道出往前發展的力向。他說:「中國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固然必須大量揚棄傳統中的質素,但過去我們顯然沒有善用傳統中的寶貴資源,因此我們的現代化常顯得缺少深度、厚度與根源。」從金先生這一警語,我們可以連帶說到另一篇別的刊物難於做到的報導,那就是遠見獨家調查的「中國人的世界觀」。有了這一篇觀念調查為根據,然後再配合對全球的客觀報導,相比之下,就明顯而不刺激地表現出國人觀念與實際的差距。
延伸至「宇宙觀」
可是就我個人意見而言,這裏所說的「世界觀」假如能延伸到「宇宙觀」,換而言之,能把傳統的宇宙觀都包括進去檢討,那麼就可以討論到金耀基先生所指的,那些是傳統的寶貴資源應加利用,那些是必須揚棄的。如此則更能「從歷史傳統的智慧和世界發展經驗中凝鍊、掌握」出 Global View 的「遠見」,這也是我個人的期望;真正的遠見是要建立在「本土」根源和現代觀念的巧妙結合之上。
(李亦園為中央研究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