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的金融業充滿驚濤駭浪,不但面臨國內經濟急遽緊縮,同業競爭激烈;節節上升的逾放比更像無形的冰山,隱藏在表面下的危機隨時可能一觸即發。
惡水中划行的金融業,在年終財務結算之後,交出了一張及格邊緣的成績單。從這次《遠見》2000年金融一百大排名可以觀察到,銀行獲利能力大不如前,除大型銀行及少數表現較佳的新銀行尚能勉力維持成長,中小型的銀行幾乎都在經濟不景氣的浪頭下載浮載沈(見一二二頁《遠見》金融一百大圖表)。
從營收成長項目來看,此次列入排名的一百家金融機構中,就有三十七家為負成長,金融業明顯進入暴風圈;以銀行業來看,不但公營行庫成長有限,民營銀行除中信銀(14.72%)、台新銀(10.32%)、玉山銀(6.38%)、華信銀(5.61%)、中華商銀(14.62%)、安泰商銀(6.43%)、遠東商銀(5.65%)、誠泰商銀(10.14%)表現較為出色外,其餘新銀行多為微量成長甚或為負成長。
不過在一片愁雲慘霧中,卻也有異軍突起。晉身一百大的外商銀行如花旗銀行(20名)、荷蘭銀行(41名)、香港上海匯豐銀行(64名)、英商渣打銀行(68名)都在獲利率、營收成長表現亮眼。
綜觀銀行界未來的發展,有下列幾項重大趨勢:
(一)逾放比節節上升,銀行打消呆帳困難:到2000年底,台灣金融機構的總體逾放比已經達到6.20%;不只本國銀行逾放節節攀升,外商銀行亦然。根據財政部金融局的統計,1996年外商銀行的逾放還能維持在約1.0%以下的水準,到了2000年底直攀升到3.22%左右,增加了三、四倍之多。
(二)成立資產管理公司(AMC,Asset Management Company)找尋解決壞債問題的出口:以逾放超過10%的華僑銀行為例,日前就宣佈將成立AMC解決棘手的壞債問題,以自力救濟。連逾放較低,控制在2%左右的台新銀行,也打算在今年與國外公司合作AMC服務公司,引進專業處理技術,賺取服務佣金。
(三)金融合併風潮勢不可擋:在減低開支、擴大經濟規模、增加效率前提下,荷蘭銀行消費金融業務台灣區總經理周瑞青以荷銀在世界各地豐富的購併經驗提出,台灣銀行界應在一窩風的購併潮流之外,仔細評估合併後實質的利益是什麼,不應為合併而合併。
(四)銀行積極改變營收結構,提高手續費收入比例:華信銀行總經理盧正昕指出,銀行的利潤有四個來源:利差、手續費、交易所得(買賣外匯、債券)、基金投資。台灣一般銀行收入,有九成以利差為主。不過在經過經濟低迷的打擊後,銀行紛紛降低利差收入比例,努力以增加手續費「開源」。
績效較佳的幾家銀行如華信銀、中信銀、台新商銀、花旗、荷銀都不約而同,以獨特的金融商品及服務賺取利潤穩定的手續費收入,短期之內這個趨勢不會轉向。
不只銀行面臨前所未有的合併,台灣的證券商正進行大合併。1990年證商一舉開放為三百八十一家,分公司的據點是三十個,「一下子從十幾家衝到三百多家,那時券商的家數比上市公司多,」元大京華總經理張立秋笑著說。但至2001年3月為止,家數銳減為一百八十八家,分公司卻增加至一千九百零四家。
寶來證券經濟部執行副總經理周筱玲表示,上個月前十大證券商的市占率約為45%,「這表示未來會更集中,券商再整合,合併將無法避免。」
從客戶結構面來看,法人比率有增加趨勢,1996年,法人比例約占10%,但現在法人增加為15%,散戶降為85%,「台灣競爭市場結構在做調整,」周筱玲說。
自2000年7月2日元大京華宣布合併後,接著又有元富的三合一、富邦的七合一、寶來的四合一……。不管是大型證券商吃小型證券商,或彼此勢均力敵,不等外資合併,國內券商意識到大型化是生存的必要條件,各自尋求聯姻對象。
投信業也一樣面臨風起雲湧的合併。自2000年京華投信被英商保誠集團收購九成股份之後,外資不斷收購本國投信公司的股份。五月中旬英商匯豐集團更以每股83.4元、共計新台幣28億元的高價收購業界排名第一的中華投信股權,「未來,前幾名的投信大老闆都很可能是外資的天下,」日盛證券經紀事業處副總經理蔡裕彬指出。外資已將台灣視為進軍大陸的橋頭堡。
國內三十一家壽險業者在2000年度共有二十三家出現稅前盈餘虧損。不過擠進金融一百大排行的人壽保險公司除了台灣人壽(-0.13%)、中國人壽(-8.47%)、富邦人壽(-4.05%)與遠雄人壽(-1.63%)營收為負成長外,其餘都維持成長,尤其以紐約人壽(75.21%)、國寶人壽(59.61%)、大都會人壽(38.26%)、三商美邦人壽(24.72%)成長最為耀眼。
壽險業的四大龍頭國泰人壽(13.35%)、新光人壽(7.33%)、南山人壽(11.49%)、安泰人壽(28.13%)也有幅度不等的成長。
由於今年初保費提高,去年底湧現的新契約保單大幅增加,保險收入大都用來支付業務員佣金;加上房地產、股市下滑使得保險公司投資收益變差,國內三十一家壽險公司有二十三家出現稅前盈餘虧損。
不過整體而言,從銀行、保險、券商各金融類別來看,大型金融機構仍能晉身一百大穩定成長,名次升降幅度不大,中小型金融機構更迭較多,將來面臨更為激烈的生存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