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大陸科技華人打造矽谷新勢力

張育寧
user

張育寧

2001-05-01

瀏覽數 17,400+

大陸科技華人打造矽谷新勢力
 

本文出自 2001 / 5月號雜誌 第179期遠見雜誌

在美國矽谷林立的科技公司中,穿梭著一群黃皮膚的東方面孔,他們思維敏捷,動作俐落,緊扣著矽谷高效率進行的工作節奏。他們來自中國大陸,而看起來白皙、文質彬彬的Viador創辦人王犀是其中一位。

1987年來美國,剛下飛機連英語都聽不懂,如今一手創辦的電子商務公司Viador已經在華爾街上市,他是第1位把公司帶進美國Nasdaq的矽谷華人創業家。

像王犀這樣的人才,不計其數,而且他們正蜂擁進駐矽谷。大陸華人的勢力正在矽谷迅速崛起。

在1960、1970年代,多少台灣年輕精英飄洋過海,追逐美國夢;20、30年後,這群築夢踏實的冒險家把成果分享給台灣。

類似的腳本,來自中國大陸的科技精英人開始重演;只不過,隨著時空環境的轉換,他們追夢的腳步更快、更有自信。

長期在世界經濟舞台上缺席的中國大陸,開放後仗著無比的市場潛力,經濟實力快速起飛,而遠赴重洋的大陸華人,憑著強烈的企圖和用心,也在海外打出一片天地。

展望未來,當矽谷的大陸華人將他們的經驗與成果帶回大陸,塑造中國大陸的絕佳成長契機時,台灣的挑戰會是什麼?

面對大陸華人在矽谷創業風潮,台灣的競爭策略是什麼?兩岸華人,誰會是最後的贏家?

完成夢想的爆發力

1760年代後期,大陸文革正如火如荼地進行,教育全面停頓。1978年,中國大陸停頓了10年的教育重新起步,恢復全國高考。過去披著紅臂章紅領巾的紅衛兵小將和被下放勞改的輟學生全部一起重拾書本,走進考場。當年報考人數高達800萬,錄取率還不到1%。

第2位在矽谷將創辦公司帶進Nasdaq的大陸華人GRIC總裁陳宏說,「1978年到1980年左右考上大學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陳宏正是這批驚人的小紅衛兵之一。初中跳級參加1978年的全國高考,在800萬考生中脫穎而出,進入西安交大電腦工程系,19歲就獲得學士學位。像陳宏這樣的資優生,在那幾年數不勝數。

同樣在1978年考入大學的GENETASTIX(生物科技公司)執行長朱力在文革期間被下放到上海郊外與外界隔絕的小農村,他說,「9年中最痛苦的不是生活的折磨,而是沒有書念,」27歲才有機會進大學的朱力是第1位拿到美國史丹福大學生物博士學位的大陸華人,「有機會念書,動力就會很大。」

曹小帆小時候懷的是足球明星的夢,直到他沒辦法踢了,便考大學,拿李政道獎學金出國,念博士、創業,成為矽谷40歲以下最有錢的大陸華人。

這樣的動力與他們優秀的表現讓這群昔日的紅衛兵有愈來愈多的機會構築美國夢。

1980年代中期,中國政府開放國內學生出國留學。文革後第一批進入大學就讀的學生也跟1960、1970年代的台灣大學生一樣,為了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拚命地往國外跑。

在中國政府的「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的留學政策方針下,大陸出國念書的人數近年來直線上升。

由於大陸留學生的素質與表現優秀,美國大學也提供相當優渥的獎學金給大陸留學生。

擁有全世界4分之1人口的中國大陸市場,在全球化的趨勢與大陸內部尋求經濟成長的交相作用下,成為21世紀最受世界矚目的一顆新星。領導世界科技發展的矽谷當地大陸華人愈多,對大陸市場當然就更多幫助。

大陸人才正循著台灣過去的腳步,蜂擁矽谷,打造他們的「大陸經驗」。

在美國幫助宏?打響ACER品牌的智?創投總裁莊人川就表示,「大陸的留學生正在濃縮台灣華人的創業歷程。」

濃縮版的台灣經驗

台灣傲人的矽谷經驗,是經過30年一步一腳印走出來的。而大陸科技人才想要在更短的時間成就一番天地。

第1批在1980年中期來到美國的大陸留學生已陸續畢業,開始工作。以工作年資來說,他們的工作年資不算長。但是,這幾年大陸市場突然開放,整體發展狀況相當良好,使得這些大陸留學生有了更多創業機會。

近2年來,光纖產業的蓬勃發展與可觀的前景,更讓光電人才集中的大陸華人在矽谷的創業之路愈來愈好走。

來自台灣的矽谷華人光纖教父也是Pine Photonics的創辦人龔行憲指出,中國大陸過去幾年專研在國防科技的發展,培養出很多優秀的光電科技人才,「中國開放留學生出國後,這些優秀的人才自然被吸引到商品化技術集中的矽谷。」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市場潛力也是另一項促成因素。莊人川認為,這群大陸來的年輕人的選擇不只是在美國發展,更還可以結合矽谷的資金跟人力,伴隨著他們對中國市場的熟悉以及人脈回去闖蕩。也因此,美國的資金更願意將機會給大陸科技人才。

「中國大陸的市場不會小於美國市場,因此他們的機會也相當多。這也正是為什麼整個留學生的創業歷程都被濃縮了,因為內外的機會都太多了,」莊人川說。

華人社團相互提攜

在矽谷,尋求資金的最重要關鍵在於人脈的建立,因此,在矽谷當地相當悠久的中國留學生團體「硅谷工程師學會」(大陸稱矽谷為硅谷)積極扮演起協助求集資金的角色。

「硅谷工程師學會」主要的成員多為在當地工作的工程師,目前人數約為2000人;會長鄧強表示,最初協會只是一個生活上或是技術上的意見交換社團;近幾年來許多前輩創業成功之後,也開始有愈來愈多人想要起而效尤。

1996到1998這幾年大陸留學生突然增加很多,但是資源很少,所以,鄧強與一位來自香港的摩根史坦利分析師Hat Lau聊過之後,決定由學會扮演整合資源的角色。

就在2001年2月中開始,「硅谷工程師學會」將定期舉辦創業模擬大賽。任何想要創業的會員只要提出完整的想法,都可以參與比賽;比賽中,擔任評審的各大創投家或是公司都有可能成為真正的出資者。鄧強說,「沒有錢不能做事情;我們要做的就是幫大家找人、找錢、找資訊。」

相對於「硅谷工程師學會」,另一個受到矚目的是由3位首次進入美國華爾街的陳宏、王犀、朱敏等資深大陸創業家所參與並主事的「華源科技協會」。

2000年11月,「華源科技協會」在北京中關村舉行第1次民間主辦的科技會議,促進中國當地的科技公司人才與矽谷的交流;北京政府也在中關村為「華源科技協會」設置一個辦公室負責雙方的聯繫。會長陳宏表示,「華源科技協會」的宗旨目標在於增強大陸留學生在矽谷創業的機會,在中國加入WTO後,成為大陸當地高科技公司向外發展的窗口。

即使外在客觀環境的促成使得大陸華人在美國的創業歷程濃縮,但陳宏表示,「經營管理經驗不足目前的最大問題。」

和台灣的創業者在自行創業之前可能已有10、20年的工作經驗相比,現在來自中國大陸的創業者平均工作時間也許只有2、3年而已。

矽谷當地的留學生與創業家團體當然對此都有相當深刻的體認;甚至中國政府方面也有因應的對策。

策略之一就是,派送大量的人才到美國念商業管理方面的課程,「近2年在哈佛大學商業管理研究所的亞裔外國學生中,有一半來自於中國大陸,」莊人川觀察。

即使如此,莊人川仍認為,「公司經營管理的經驗累積是不可能濃縮的,這也是台灣人短時間內還能夠保有的優勢。」

陳勁初表示,最好的狀況往往是技術由中國大陸的人才提供;管理階層則由台灣人來擔任,「在矽谷這邊,已經有很多互相配合的狀況。」

由陳五福等4人創辦的傳奇創投組織Acorn Campus為例,雖然資金與主事者由台灣來,但在Acorn Campus1樓的一家公司就是由來自大陸的4位光電人才所初創;而Acorn Campus裡隨時舉行的各種創業發表會議中,處處可見大陸華人的身影。

價值鏈上重要的一環

面對台灣在矽谷華人圈「邊緣化」的現象,加上大陸市場崛起,台灣是否因此將喪失原先具有的優勢?

林富元說,「他們留在這裡(矽谷)還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回去(中國大陸),像當年李國鼎他們回台灣之後,慢慢就有一些經營人才回去,這樣子台灣就沒輒了。」

顯然,兩岸(台灣、中國大陸)、三地(台灣、中國大陸、矽谷)的合作管道需要更加暢通,是所有人的解答。

宏?創投總裁莊人川中肯地建議,台灣在整個高科技領域中要扮演一個重要角色的話,必須要把自己擺在整個value chain(價值鏈)中的一個重要的位置上。

目前大陸的人才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先把這群大陸的人才放到台灣,讓這群大陸人才融合台灣的市場與公司,以後送他們去大陸管理在大陸的公司,台灣就能夠在價值鏈中占有重要的一環。

雖然這樣的看法獲得矽谷華人圈裡的共識,但台灣政府的態度一直相當保守,莊人川表示,台灣的高科技公司在美國R&D部門的研究人員很多都是來自於中國大陸,當這些公司想要把研發出來的技術帶回去台灣生產時,這些技術人員要到台灣有著不少障礙,甚至無法入境。

莊人川形容,這樣的情況就像是自己建了一個防堵的牆,最後的結果就是大家跳過這堵牆,到其他地方去找機會;今天將這樣的管道堵住,大陸人才經由別的管道回到大陸,「久而久之他們會問,我們為什麼需要台灣?」

過去這3、5年來,中國大陸的移民急劇地縮短了與台灣移民之間的差異,甚至開始在這個世界的重要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遠在矽谷,台灣已經先感受到了巨龍覺醒對台灣的強烈衝擊。

台灣該怎麼做?

事實上,在價值鏈中維持重要性的那一步要跨出去不難,只是要快,就像陳勁初說的,「現在不做,3年後再談做或不做,都沒有太多意義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