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不讓大陸華人在光纖產業專美於前

張育寧
user

張育寧

2001-05-01

瀏覽數 18,100+

不讓大陸華人在光纖產業專美於前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1 / 5月號雜誌 第179期遠見雜誌

近年,矽谷的中國大陸華人在光纖科技領域表現相當優異。有著扎實教育和著重發展國防工業的優勢,使得中國大陸的光電人才與技術在世界居於領先的地位。而未來,中國大陸的光纖工業更是受到矚目。

在這股強大的競爭力之下,台灣是否會從光纖通訊科技的舞台上退出呢?來自台灣的「矽谷華人的光纖教父」Pine Photonics創辦人龔行憲認為,「不,只要有核心的生根科技就可占有一席之地。」同時工業基礎的實力堅強,也是台灣相對於大陸的優勢。

在矽谷的華人圈中,有人說,「想知道華人在矽谷的光纖業有什麼樣的故事,就一定要知道龔行憲。」

網際網路與通訊需求的蓬勃發展,加上加強光傳送功率的pump laser(幫浦雷射)光放大器的問世,光纖因此成為全世界投資者熟知的產業,也不過是近3、4年的事。龔行憲在這行卻已經深耕了將近20年;他所參與創辦的公司SDL更是光纖產業史上相當重要的一角。

1946年,祖籍福建的龔行憲隨父親到台灣,11歲時父親去世,由母親含辛茹苦地帶大。1966年,從成大電機系畢業後,龔行憲帶著夢想,來到美國求學,當時的他,沒想到後來會成為。

頂著加州柏克萊大學電機博士、聖塔克拉拉大學企管碩士(MBA)的學位,龔行憲最初在1980年代在惠普公司(HP)待了9年,期間不間斷地接觸半導體雷射與高功率的pump laser,結下他與光纖科技這一生的不解之緣。

1983年,是龔行憲的關鍵年。這年,Spectra Physic與全錄(Xerox)公司合創SDL,5位參與的創辦人中,龔行憲是唯一的華裔。在HP的優異表現與他在高功率雷射上的專研技術,讓SDL的原始創辦人極力爭取他的加入。

1996年,龔行憲和其餘創業與技術伙伴將SDL帶入美國Nasdaq市場;1997年,龔行憲離開待了14年的SDL。「想用自己的技術與上市經驗幫助其他想創業的人,」龔行憲這麼形容他離開SDL的心情。

帶著經驗傳承的志願,龔行憲到來自台灣楊盛世兄弟創立的America Xtal Technology做GaAs(砷化鎵)crystal半導體雷射基礎元件。因為在SDL的時間相當長,龔行憲將他之前有的技術、公司組織、上市布局的種種經驗都傳承出去。

除了引進資源與經驗幫助華人在光纖界立足,龔行憲自己也走上創業之路。「在矽谷這麼好的環境底下,遇見好的團隊與好的技術,很自然會想要去實現,」龔行憲說,再度走上創業的路,不只是因為自己的想法;而是因為在矽谷,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1999年,龔行憲與台灣的光纖公司光林的老闆吳振和創辦了LuxNet,主要生產Laser detector(半導體光元件);2000年,他與HP的舊同事,也是來自台灣的涂伯隆繼續創辦了另1家Pine Photonics,致力於module & subsystem(模組和次系統)的創新研發。

龔行憲在這2家公司都擔任創辦人和總裁,兩者的產品都是光主動元件。Pine Photonics是Acorn Campus成立後第1家投資的公司;獲得Acorn Campus創辦人陳五福的投資正面評審。

談到華裔在21世紀的新興工業光纖業裡的表現,龔行憲說,「就像滾雪球一樣,愈滾愈大。」

知識與美味同行,遠見請客西堤

來自中國大陸的曹小帆等人創辦的Oplink、Avanex等公司在矽谷的驚人表現。中國人在光纖通訊領域裡從來都沒有缺席過;在未來,只有可能更傑出。

台灣在這股熱潮之下,是否就從光纖通訊科技的舞台上退出呢?龔行憲說,「不,只要有核心的生根科技就可以占有一席之地。」

所謂的核心生根科技,龔行憲認為,往被動元件的方向來走,會是台灣可以考慮的方向,「與美國的技術合作,專注發展新技術,而工研院的光電小組可以擔任這個工作,」龔行憲說,台灣未來的機會其實還是很多的。

雖然在長時間在國外生活,龔行憲對於台灣對於華人的關心並不稍減,反而利用他在美國主流社會的地位,成為矽谷華人社區與當地主流社區的橋梁。矽谷當地的華人刊物《玉山通訊》中這麼形容龔行憲:「在灣區忙碌的科技界中,他是少數難得願意時間與精力貢獻社區的人。」這位總是微笑有禮的光電學家,是整個華人圈都值得驕傲的「矽谷華人的光纖教父」。

光纖產業的過去、現在、未來

西元1966年,「光纖通訊之父」華裔科學家高錕博士與伙伴George Hocjham在英國的標準通訊實驗室提出了以光纖維通訊的構想,並且證實光玻璃纖維在雜質去除後,能大量減低傳輸功率的衰減性,而開始了光纖通訊科技的歷史。

1970年Coring首先成功製造出比高錕預測更低的衰減率,即500公尺保留10%的光傳送;而現今,最純的光纖可以讓光信號衰減到10%時,已經走了5萬公尺的距離。

光通訊系統包括光纖、發射端的光源(Light Source)、接收端的接收器(Receiver)。最常用的光源是可以發出高功率光的半導體雷射,而雷射二極體的設計與進步是光纖通訊進展的關鍵。由貝爾實驗室華裔科學家厲鼎毅、林清隆研發的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簡稱WDM)技術,可使光纖通訊增加頻寬提高光波長數,傳輸量就倍數增加。WDM後來又發展到DWDM(Dense WDM)的技術層級。DWDM應用的重要原因在於參鉺光纖放大器(Erbuim-doped Fiber Amplifier,簡稱EDFA)的發明。

參鉺光纖放大器是用一個波長980nm的半導體雷射(簡稱980 pump laser,即SDL與JDSU的獨占技術)去激發,使光在傳輸的過程中被放大,又更加減低了傳輸的衰減情況。

今天,光纖的主要幹線已經遍布世界各大都市,目前逐漸發展都市中心的網絡技術(last mile)。不論是主要幹線或是最後一哩,對每天都有進步的光纖技術來說,中國大陸是隱藏最大商機的兵家必爭之地。若干年後,大陸有可能成為全世界擁有最先進的光纖通訊線路與設備的地區之一。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