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持疑問而非問題,才是人類進步的原動力。例如,人類因為懷疑「地球真的是平的嗎?」所以才發現地球是圓的;一開始大家都說「這不能吃!」的馬鈴薯或番茄,也是因為有人懷疑「真的不能吃嗎?」今天才會被端到餐桌上;因為有人懷疑「車子需要有駕駛嗎?」今日才有可能自駕系統的誕生。
每個時代的重大發現,都源自於對常識的懷疑。疑問就是進步的動力,藉由懷疑常識或書本內容,就能擺脫不假思索接受現況的情況。雖然提問,也能達成這個效果,但沒有預設答案的疑問,更有破壞性的建設。
問題,在作者預想的範圍之內,但疑問卻不在預想的範圍之內,因此更能夠超越書本的固有內容。有疑問,或許對讀解沒有太大的影響,卻有可能培養出一般閱讀無法得到的思考力。問題是按照作者的想法去設定問題,而疑問是靠自己的力量,提出在作者預想範圍之外的問題。
當然,這比提問題閱讀困難多了。不過如果能夠做到的話,你就能靠閱讀培養出未來時代要求的思考力!
提問能加強讀解力、疑問則提高思考力。
*追問閱讀的步驟
接下來就來看一下追問閱讀的步驟和方法。
1. 挑選讀過一次的書本或章節
只要是確實讀過一遍的書都可以,請試著挑選一本書吧,就算是其中一個章節也沒關係。
2. 時時想著「真的是那樣嗎?」用這樣的心態再次閱讀那本書
一邊思考「這是正確的嗎?」一邊重讀,找出第一次閱讀時沒找出的疑問和無法接受的論點。
3. 閱讀過程中,確認心中的疑問最後要保留還是刪除
假設對「勞動方式改革飽受批判」這句話有疑問,結果發現後面的章節提到「由於勞動方式改革沒有明顯進展,因此飽受批評」,那麼這個疑問就算解決了。不過,如果覺得光是那個理由無法接受的話,就保留這個疑問;或是對「沒有明顯進展」這個部分有更強烈的懷疑,那就試著把疑問轉移到「沒有明顯進展」的部分。至於疑問能不能消除,只要自由心證即可。
4. 讀完整本書或章節後還是有疑問的話,就寫在筆記本裡,並試著調查看看
把留到最後的疑問寫在筆記本裡,把無法接受的部分全都調查一遍。遇到上網查或找書也無法解決所有的疑問時也沒關係,調查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靠自己的力量去調查,這就會成為訓練自己獨立思考的重要過程。
小技巧!閱讀時,如果出現太多疑問,很容易會忘記,所以我很建議在有疑問的地方貼便條紙。疑問解決的話就撕下來,又出現疑問時就再貼上去,就這樣不斷重複,最後留下來的疑問就能一眼看到、馬上解決。
追問閱讀的注意點
至於,為什麼要用讀過一遍的書或章節進行追問閱讀?用曾經毫無疑問看過一遍的書中不停思考:「之前看這個部份的時候,就那樣看過去了,但真的沒問題嗎?」比較容易理解追問閱讀的效果,也更容易產生疑問。接著,把疑問彙總在筆記本裡,就是將疑問視覺化的過程。
此外,因為追問閱讀沒有正確答案,所以不管對什麼抱持疑問都可以,用何種答案說服自己也可以。養成習慣去懷疑你接受過的一切,獨自思考而且不要預設答案,然後親自要調查解答。
透過疑問這個墊腳石進行思考的轉換,就能超越原有的框架。不過,要用這樣的態度看完整本書,恐怕不容易,所以不妨從一章開始,再逐漸增量至兩章、三章吧,等到習慣以後,追問閱讀就能愈來愈上手了。
留到最後的疑問,最需要仔細調查。
*
不斷追問,才能與深度知識連結
追問閱讀還有另一個很大的效果,就是因為是自己主動思考,所以能和知識深度連結。別人提供的答案不是你的,所以很難吸收。就像解數學題,沒有人能只靠不停抄寫看不懂的算式,就學會解題那種事。
心中提出疑問,想著「這個疑問真的能被證明、被解決嗎?」並持續尋找答案,能夠得到比單純瀏覽解答更多的資訊,或是真正學會一項知識,這才能將書本的內容化為己有。
其實,東大的課程中也都在做一樣的事,課程中會要求學生,對課程中有疑問的部分,請自行研究並提出期末報告。直接要求學生讀完這本書後寫報告,或是整理課堂中的問題和答案,的確能讓學生記住更多上課內容,但刻意不設定題目,讓每位學生自己思考疑問並寫成報告,反而能夠深化學生本身對課程的理解力和思考機會。
同樣地,提問閱讀雖然能得到更多的資訊量,但追問閱讀更能夠鍛鍊思考力與深化意見的能力。有了獨立思考力之後,就能更靈活用自己的方式面對各種主題。儘管很困難,但優點很多,請務必實踐看看!
追問閱讀也是在東大課程中頻繁使用的實踐性訓練!
本文節錄自:《絕對高分!東大生的便條紙閱讀拆解術》一書,西岡壱誠著,劉格安譯,三采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