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張學文開拓南壽山環教步道

王一芝
user

王一芝

2000-07-01

瀏覽數 23,950+

張學文開拓南壽山環教步道
 

本文出自 2000 / 7月號雜誌 第169期遠見雜誌

你想擁有一個知性又感性的休閒之旅嗎?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與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將展開今年度的「科學之旅——南壽山環境教育步道活動」。每個禮拜日將有二十名經驗豐富的解說員,採每二十分鐘一梯次的駐站方式,進行沿途的導覽及解說。

位於亞熱帶至熱帶間的南壽山環教步道是南台灣第一條生態步道,由中山大學生物系生態學實驗室規劃成立,步道位於高雄市西子灣中山大學內,沿山坡圍牆邊,路程長約一.五公里,步行時間約為一至二小時。壽山地區地表土壤稀少,養分貧瘠,受人為開發影響很大。步道兩旁的優勢植物群落是榕樹、稜果榕為主的原生植被和血桐、構樹、銀合歡為主的次生植被,許多適應良好的小型灌木和攀緣植物也在庇蔭下獲得重生。如此龐雜的植被,吸引許多動、植物來此棲息,步道中途,也可遠眺西子灣和南壽山沿岸優美的海景,成為高雄市相當獨特的生態景觀資源。

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張學文,鑑於台灣的環保觀念仍局限一切以人為考量的生活環境,「我希望扭轉人本的觀念,以自然為出發點,」張學文說。

審慎研究、評估過南台灣各步道後,自小就充滿冒險精神的張學文選定中山大學學生稱為「萬里長城」圍牆旁的南壽山步道為環境教育的場所,並開始向國科會申請規劃環境教育的經費。

南壽山步道雀屏中選的原因,除了渾然天成,不添加任何人工因素外,也由於百年來的軍事管制,此地的生態得以完整保存,成為擁擠高雄市區中極珍貴的一塊原始自然綠地。再加上此步道的坡度平緩,適合九至九十九歲的民眾行走;步道兩旁林蔭濃密,屏除烈日烘曬造成的燥熱難耐,綠色隧道近在咫尺,不需遠求。南壽山環教步道位於中山大學校內,不但交通方便,容易到達,而且地緣靜謐,將擾攘之車馬喧囂屏除於外;而山、海、天的獨特景觀,攫取南台灣之自然視野入囊,更為其他休閒步道無可媲美。

最好的野外生態教室

拾階而上,旋即進入這條保有生命力的自然小徑,一身輕便的張學文迎著午后灑落的陽光,一會兒撿起大雨過後出來覓食的球形蝸牛,一會兒跳進樹叢內摘下構樹剛結的紅色果實給我們嚐鮮。張學文娓娓道出,雖然壽山海拔只有三百五十六公尺,面積也比不上國家公園,但動、植的生態相當豐富完整。它不但是台灣最高位珊瑚礁生態體系,區中至少擁有四種兩棲類、二十種爬蟲類、六十四種鳥類、九種哺乳類、五十種蝶類和二十一種蝸牛類,其中珍貴稀有的保育動物達十九種之多。「這裡是最好的野外生態教室,」張學文強調。

沒走幾步,張學文幾次以「自豪的口哨」與鳥兒唱和,宛如擂台比拚一般,外行的我們只有在一旁「聽」熱鬧的份。「瞧!那是賊頭賊腦的漢堡神偷(小彎嘴畫眉),這是飛個不停的過動兒(小灰蝶),」張學文如數家珍般地依特性介紹步道中的動、植物,就好像來到他家的後花園。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再走著,遇著爸爸媽媽帶小朋友來,張學文這位義務解說員立刻上場。「你們看,這叫鬼針草,它就像魔鬼一樣,一丟,它就會緊緊的黏在你身上,」正當小朋友玩得起勁時,張學文又摘下稜果榕的果實,唱作俱佳地為孩子們講述稜果榕與小蜂互利共生的故事。

突然間,隨行的義工眼看四方、耳聽八方地保持警戒,正開始狐疑他的叵測居心時,他隨手抓起一旁剛從水管爬出來曬太陽的台灣草蜥,「這是今天的臨時演員,待會兒拿來解說用,」今年剛考上研究所的義工說。

回首來時路,鳳凰木飄落的緋紅色花瓣鋪滿小徑,葉子上尚未蒸發的雨滴隨風輕灑,漫步泥濘的步道就像踩在彈簧床上。遺傳母親藝術細胞的張學文應著美景,隨口吟出「大花歸去馬蹄香」的詩句,讓人不約而同地迷戀在充滿生命力的大自然裡。步道沿途依稀聽聞濤聲,林蔭小徑的盡頭竟是一片蔚藍,駐足山腰,鳥瞰旗津海岸線,南台灣全貌盡收眼底。一路揮汗淋漓地覽盡生態的絕妙後,視線不由自主地往海與天的交界處望去,頗有豁然開朗之感。

實際感受,才會懂得珍惜自然

一路上,張學文不時詳盡解說動、植物生態,廣博的知識令人折服,他真實付出與實踐的勇氣與熱情更讓人感動。

剛從新疆和內蒙古做完盤羊親緣演化關係研究的張學文,是美國印地安那大學生態及演化學博士。為了讓自然更貼近民眾的生活,熱愛生命的張學文規劃了這個步道,希望藉著接觸自然的機會,激發民眾對自然的珍惜,生態保育工作才有落實的可能。

去年三月份時,張學文利用生物系學生進行為民眾導覽的工作;而後與金車教育基金會合作舉辦「義工三十」活動,一同培育解說義工。除了每個月固定的義工訓練外,也不定期邀請相關領域專家教授,一年多來已為四千人次以上的民眾解說過南壽山環教步道。

談生態,最重要的是走進山裡、走進步道,實際感受自然之美後,自然會關心生態問題。「在體驗、認識自然,讓自然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後,才會產生感情,懂得珍惜,」張學文說。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