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法庭的假髮之爭
素來具有優良傳統與權城的英國律師們,最近針對「今後在法庭上,要不要戴假髮」的問題,認真地展開討論。
律師在法庭上戴一頂馬毛製、呈鬆曲狀的假髮,大約是起源於三百年前。當時的歐洲,許多紳士淑女都愛戴這種假髮。
但是時代變了,即使在重視傳統的英國,如今除了律師、法官外,只剩下院議長還戴假髮。於是法界內部要求廢除此傳統的呼聲逐漸高漲。理由是「假髮造成律師與證人、被告之間不必要的障礙」。
目前,律師會組成特別委員會,正進行律師規則的修訂。假髮的存廢問題經過委員會討論之後,也許因為假髮是一種權威的象徵,所以主張「繼續戴」的人竟然比較多。
律師會表示:「雖有要求改革的呼聲,但是支持繼續戴的人超過半數。不過最近當證人是小孩,或夏天天氣熱的時候,也有法官指示律師脫掉假髮,甚至自已也脫掉的情形,採取權宜之計的例子愈來愈多。」
百年來英國的司法制度,其歷史傳統與合理性的相互對立,似乎已經成為特色。
就連假髮的問題,也和一向不忙著下結論的英國法界一樣,在傳統與命理這兩種意見之間,沒有定論。
(取材自朝日新聞)
蘇聯郵政慢半拍
蘇聯一家週刊「文學新聞」今年六月做了一項實驗,暴露出蘇聯郵政的作業緩慢。該社說,一百十五年前,一封信只需兩日即可寄到,現在卻遲至十天以上。
一八七二年六月八日,杜斯妥也夫斯基從斯塔拉亞.盧薩寫信給離該地不遠的列寧格勒的一位開友,信中說:「我收到你六月六日寄出的信。你的信應該在下午一點抵達,但是直到今天六月八日的下午六點,才到我手上。我告訴郵務士,卻被他罵了一頓。」
杜斯妥也夫斯基對於這封從列寧格勒寄到斯塔拉亞,盧薩的信竟然要兩天,感到非常氣憤。
一百十五年後的一九八七年六月十九日,「文學新聞」週刊社依照同樣的路線,投郵到斯塔拉亞.盧薩。寄出時間是十九日下午一點,結果二十九日晚上十一點五十分才到目的地,整整花了十天多。
該社還做了一項在莫斯科市內投郵的實驗,同時在一百座郵筒投下一百封信,目的地都是市內某處。結果沒有一封當天抵達,第二天傍晚有十七封寄到,然後第三天四十六封、第四天三十四封、第五天兩封,最後一封於第六天抵達。
但是在十六年前(一九七一年)的一次實驗中,當天就有兩封寄到,第二天早上三十九封,第二天中午二十一封,第二天傍晚十五封,第三天剩下的二十三封全部寄到。
「文學新聞」還做過一個實驗。這一次是寄給郵政總局局長,投郵地點就在局長家附近十步左右的郵筒。這封信第四天才到。
這家週刊還說:「竟有從莫斯科寄信到郊外的西契爾克夫,比從莫斯科寄信到庫頁島還要慢的怪事。」
(取材自朝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