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兩性權力的形式之爭方興未艾之際,在現實生活裡,男女逐漸跨過性別分隔島,進入彼此的車道。職業、消費習慣、政治參與和價值觀念的研究分析也都透露著:兩性轉入異性車道行駛是日漸普遍的社會現象。
以競爭激烈的職場為例,現代男性正悄悄進入傳統女性的職業領域,甚至攻城掠地,男保母、男護士便是。
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統計,民國八十五年平均每五對新人結婚的同時,就有一對夫妻離婚。單親家庭的增加,意謂著愈來愈多男性「拾起奶瓶做奶爸」,沒有經驗的奶爸也開始上課「補習」。
台北市由社區自辦的「專業保母訓練」,在報上刊登廣告時就特別註明「歡迎男士參加」。據社會局統計,從前年起就有男性參加訓練,雖然男性人數「一隻手」就可數完,但確實有男性想認真地學習當奶爸(表一)。
目前單身的警察賴皆燁,就為了未來家庭幸福著想,晚上在台北市景行社區協會上保母課。「他是名副其實的『人民保母』!」協會理事長洪敏中笑道。
隨著女性勞動參與率上升,托育成為許多家庭的頭痛問題。在台北市上班族協會對台北市白領上班族所做的調查中,「設立公立托兒設施」是他們對政府福利政策的首要期待。事實上,也確實有男性是計畫以保母為業而參加課程。白天任職營造公司的王明洲,晚上參加保母訓練,就是把保母能力規劃為「第二專長」,打算退休後當保母或成立托育中心,「社會上有這樣的需求嘛!」看準了民間托育市場的他這麼說。
去年第一次舉辦的「丙級技術士保母人員考試」,在檢定合格的七千兩百七十五人中,破天荒一舉造就了九位「有牌」男保母,男性越界當保母已非神話。
「男女平等的時代,女生可以做男生的工作,男生為什麼不能做女生的工作?」戴著誇大而時髦的粗框眼鏡、在化?品專櫃工作的Darren蔡說,原來念機械工程的他,基於興趣、想做專業彩?師而在專櫃工作。
男護士與女牧師
「『護理師』是『中性』的工作,要的其實是醫療專業能力,不是性別,」新光醫院急診室護理長李賢發自信地說。據護理師公會全聯會統計,儘管台灣執業的男性護理師(含護士)仍在少數,但是,近三年來的男護士人數卻有加快成長的趨勢(表二)。
男性越界在傳統女性的職業領域開疆闢士,女性也不遑多讓,穿越傳統的性別界限,在男性固守的叢林中開天闢地。
在聯合國發展計畫所做的調查中指出,北歐國家勞動市場的男女比例為一:一,性別平等做得最好的前三名:瑞典、芬蘭與挪威,均為北歐國家。走在瑞典首府斯德哥爾摩街上,時常可見年輕男性推著娃娃車邊走邊聊天,而銀行的運鈔車上有時清一色是全副武裝的女警。
目前台灣護送運鈔車的工作是由保全公司負責,運鈔車上完全不見女性保全人員。太平洋保全公司的六百多位保全人員中有十餘位女性,副董事長高永昆表示,該公司的女性保全人員大部分駐紮在服務業,如百貨公司,負責安全檢查工作。為何沒有女性擔任運鈔工作?根本原因在於這類工作「必須直接面對歹徒的暴力革鬥,」曾在警界服務十餘年、現任先鋒保全台中分公司經理的張玉林分析。
男尊女卑、以男性為中心的觀點,在宗教經典中清晰可見,如《聖經》舊約創世紀中就說,女人是由男人的肋骨所造,女性必須做男性的助手;《聖經》也規定女性不能做出帶有權威的舉動。所以傳統上,講經解道、掌握「文化霸權」的牧師都由男性擔任。
雖然如此,在台灣仍可見到女牧師做禮拜和傳道。改革色彩濃厚的長老教會,從一九五二年封立第一位女牧師開始,到去年底共封牧了一百位女牧師(表三),是台灣女牧師最多的基督教派。研究「宗教新現象」的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游謙認為,長老教會女牧師比率比其他教派高,其中原因必須從「文化」的觀點解釋:長老教會內有許多平埔族人,傳統平埔族是母系社會、女性地位高,所以,教會封立女牧師時所遭受的阻力比較小。此外,遍存於台灣傳統民間宗教中的女神崇拜(如信仰「媽祖」)和女性宗教人員(如「女乩童」),也使得「台灣民眾對於女性神職人員的接受程度比國外高」。
鼓吹婦女權利的女傳教會會長陳頌恩表示,她無法苟同少數教派至今仍禁止女性擔任牧師。在高雄、台南地方教會有五年傳道經驗的她觀察,「女牧師、男牧師在工作表現上實無差別。」
隨著女性經濟地位提升及女性意識高漲,一向被認為「男性當家」的房地產市場正逐漸由女性取代。
永慶房屋曾根據該公司在一年半之間仲介的三千多個個案做統計,結果顯示,在大台北地區,購屋人登記為女性的比率有五七.二%,並有五三%的售屋人登記為女性(表四)。該公司分析,除了部分是基於退稅考量外,來自各店的反應指出,由女性獨立或主導購屋、買屋的情況的確逐年增加。
男性的消費方式也在改變,愈來愈多男性上沙龍護膚美容。去年,「美容糾紛」首度進入消基會的申訴排行榜。消基會申訴部主任李明珠表示,現在發生的美容糾紛中,有不少申訴人是男性,不同於女性大多是「街頭訪問被強迫購買的糾紛」,男性多是「自願上美容沙龍,在購買療程或美容產品的過程中發生糾紛」。從男性美容糾紛增加的態勢觀察,確實有更多男性跨過性別藩籬,進入「美容沙龍」這塊傳統的女性聖地。
職業越界,觀念也越界
政治領域則是傳統的男性聖地。儘管女性從法國大革命之後爭取到參政權至今已超過兩百年,但傳統上能夠「越界」進入正式政治體制的女性仍是少數。
根據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發展部的「女性觀察」(Women Watch)統計,截至一九九七年一月,女性國會議員中比率最高的瑞典、芬蘭、挪威分別為四○%、三九%與三四%,而一九九一年全球的平均值是一一%。台灣國會中,本屆女性國會議員的比率達一八.六%(含國代及立委),比前一屆的一三.三%高(表五);但是女性在基層里長的比率,以北、高為例,卻不及十分之一。去年代表綠黨參選台北市議員、現任婦女新知基金會主任的彭渰雯認為,台灣女性國會議員比率高的原因和婦女保障名額、政黨提名比例有關;而基層里長少,則和台灣女性參政是由女性精英分子,從國會到地方、「由上而下」的逐漸推動有關。
性別越界的浪潮也滲入價值觀念中。
過去人們習以為常的「老夫少妻」「男大女小」的舊式婚姻觀,在當下以「三年」為一個世代單位的快速更迭中,「女大男小」的愛情也攫取了社會目光,漸被社會接受。根據東吳大學心理系教授林蕙瑛進行的「單身擇偶條件與結婚阻力」調查顯示,在現代人的婚姻觀念中,男性比女性更能接受女大男小、「娶某大姊」的觀念。衛生署分析自民國七十一年以來國人結婚概況時指出,兩性在四十歲以上的各年齡層中,初次結婚的,男性占四五%,女性占六七%,而六十五歲以上女性,有高達五成的配偶不滿四十歲。
在奧地利和德國,婦女部長和女性議員曾不約而同提議制定「男性平均分攤家事」的法律,雖然提案最後在部分媒體與男性議員的反對下無疾而終,卻反映出現代男女在家庭和工作崗位上關係趨於模糊的事實。
幾年前,英國的智庫DEMOS針對十五至三十四歲年輕人進行調查發現,英國年輕婦女不但揚棄了女性是弱者的形象,甚至呈現侵略和暴力的傳統男性特性。而年輕男子也逐漸對時裝和健康感興趣,變得更加女性化。調查中指出,這些改變正在「打破過去的定型觀念」。
面對全球性經濟不景氣,企業刮起裁員風,也出現了「先生失業在家,太太工作養家」的「男主內,女主外」現象。據估計,全美國有超過一百六十萬的家庭是由太太養家,賦閒在家的先生就成了「家庭主夫」。曾經因為不景氣而被裁員的彼德貝利,失業期間在家帶孩子,並創辦了一份擁有一百五十位「主內」男性讀者的雜誌。常帶著女兒參加其他家庭主婦聚會的彼德認為:「男人做家務、照顧小孩的能力跟女人沒什麼兩樣。」
綜觀諸多社會現象,在兩性平權的基調上,社會大眾逐漸接受普遍存在的「性別越界」現象的同時,事實上也揭示了「中性」世紀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