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活動報名 免費活動報名 優人神鼓劉若瑀的文化外交之旅

絲路新旅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1986-08-01

瀏覽數 15,050+

絲路新旅
 

本文出自 1986 / 8月號雜誌 第002期遠見雜誌

七百年前,威尼斯商人馬可孛羅與他的駱駝隊伍翻山越嶺、跋涉數月抵達北京時,絲路是一條連接東西文明,充滿奇幻、驚險的旅途。

今日,絲路以現代公路的面貌出現。吉普車取代了駱駝隊,幾個月的行程也縮短為三十六小時。盜匪出沒無常的威脅已被南亞諸國間的軍事緊張所取代。

然而,沿途維吾爾等高地民族的生活方式,雖然經過好幾個世紀,並沒有多大的改變。而市集上買賣的,依舊是中國的瓷器、茶葉和絲品,以及來自巴基斯坦的乾果、毯子和藥草。

封閉三十年重新開放

今年五月一日,連絡大陸新疆與鄰國巴基斯坦的喀喇崑崙公路(Karakoram HighWay)對外開放了。

這條古代的絲路,對外封閉了三十餘年,如今終於開放,使得外界有機會能看到傳聞中絲路的峻險與壯麗,體會當年馬可孛羅與無數探險家的膽識。同時,見識到築路士兵神乎其技的表現,將兩千年來,只有駱駝隊能夠行走的崎嶇山路,化為可供車輛奔馳的碎石路。

喀喇崑崙公路全長一千二百八十五公里,起點為新疆的喀什噶爾,終點為巴基斯坦的伊斯蘭馬巴德,中點是位於中巴邊界,標高四千八百七十公尺的孔吉拉隘口(Khunjerab Pass)整條公路起伏於蒼翠壯麗的帕米爾高原、喜馬拉雅山,以及喀喇崑崙山之間。

由於地形險阻,建築不易,全部工程動用了一萬五千名中共與巴基斯坦工兵,費時二十年至一九七八年才完成。其間有四百零八人在工作中喪生。而金錢的花費更是難以計算。中共與巴基斯坦都不願透露數字。

自喀什噶爾南下,沿途住著擅長做生意的維吾爾人;以及過去驍勇善戰,今日則和平地在高地山谷間過著遊牧生活的吉爾吉斯人和塔吉克人。維吾爾人與吉爾吉斯人是突厥的後裔,而塔吉克人是藍眼、高鼻的波斯後裔。

這些高山民族,雖然經過好幾世紀,生活習慣並沒有多大的改變。他們住在蒙古包內,飲茶、喝牛乳,親切地歡迎訪客。即使對陌生的外國人,也十分友善。

訂雜誌送好箱|遠見xArowana 1:9前開式輕掀箱!$2,680帶走時髦登機箱>>

保持傳統的生活風貌

在喀什噶爾,十八萬的維吾爾人頗以他們能保持傳統為傲。即使是共黨的統治,對他們也沒有產生多大的影響。在市集的喧囂中,看不到一點集體經濟的痕跡。

中共曾在一九五○年間下令對外關閉喀什噶爾,至一九八三年才解除禁令。可是,在旅客的眼中,喀什噶爾毫無疑問的,是中共對外開放的兩百四十四個城市當中,改變最少的一個。

中共開放喀喇崑崙公路,顯然是想傳遞某種訊息給蘇俄及印度兩個鄰國。這條公路接近孔吉拉隘口的一段,剛好圍繞在瓦克漢走廊(Wakhan Corridor)的東、南兩面。瓦克漢走廊原屬阿富汗,但自一九七九年以來,一直為蘇俄軍隊所佔據,對外通路也被蘇俄封閉,使得塔吉克人無法與他們在阿富汗的親戚來往。

在巴基斯坦境內,公路的北方,冰河常駐的洪札谷(Hunza Valley)以北的高山上,巴基斯坦軍隊終年戒備,俯視瓦克漢走廊的動靜。由於阿富汗不斷地有難民逃到巴國西北邊界地區避難,巴國軍隊必須隨時提高警覺,注意是否有不尋常的戰事發生。

而在公路的南方,自從一九四八年印巴為爭奪克什米爾(Kashmir)而發生衝突以來,巴基斯坦也建立了嚴密的防衛線。

由於地震與坍方頻仍,時常摧毀路面及橋樑,嚴重影響了交通的來往。因此,除了前線的防禦工事以外,巴基斯坦也調派了一萬名士兵,負責公路的維修工作。每年維修所花費的金錢,高達數千萬美元。

雖然喀喇崑崙公路時常有意外發生,但旅客乘坐吉普車通行其間所承擔的風險,與早期旅客跋山涉水,經歷嚴寒酷暑,探尋絲路所面臨的險阻相比較,已是天壤之別了。

(陳秋美取材自NeW York Times)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