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想清楚目的!才能打破讀書愈久愈好的迷思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9-02-12

瀏覽數 38,250+

圖片來源:pixabay
圖片來源:pixabay

先來問個簡單的問題吧!

你有想要讀書嗎?

回答「不想」的人,很正常。就像我在前言提到的,即便現在的我是一名教育者,過去也是非常討厭念書。本書就是承襲了我也有過的經驗,專門為了討厭念書的你而寫的。

至於回答「有想讀書」的人,該不會是很勉強地回答吧?

想讀書,是因為不得不讀。

但老是無法持之以恆,常常缺乏動力,自然就不見成效了。

話說,大家正因為有壓力,所以才會被學習法的書所吸引吧?

事實上,大多數人都不愛讀書。

真正喜歡讀書的人最多只有一成。剩下九成都是「不想做,但是不得不做」,或是「不想做,所以不做」的狀況。

之所以如此,絕對不是因為個性或能力有問題。

而是教育體制導致大家都不愛念書,尤其是日本人。

我認為日本是專門「製造」厭惡念書的國家。

日本的教育極端標準化,但是缺乏合理性。

簡單來說,就是讓人做一大堆「累死人事情」的機制。

例如「寫漢字」。

同樣的漢字重複寫好多次,可以說是典型的暑假作業,很多人都不喜歡單純得可怕的作業,我自己也很討厭。

學習生字時,有的孩子寫一遍就可以記住,也有的要寫十遍才行。讓擅長漢字的孩子一遍遍重複書寫,只會讓他感到無聊,而不擅長的孩子也只是徒留痛苦記憶罷了。無視於個人差異的同一套教育法,讓所有的孩子都備感壓力。

附帶一提,對於老師們來說,批改漢字生詞也很枯燥乏味。

孩子們寫了一大堆密密麻麻的生字。批改作業的老師也只能看次數寫夠了嗎?字體是否工整。這一點也不有趣啊。

那為什麼會有這種作業?

制定教育制度的人,目的應該有下列兩種。

目的之一,當然是要讓孩子學習漢字。

另一個是,要藉由量的累積來養成學習習慣。

然而這兩個目的都失敗了。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因為結果只造成孩子「討厭」的情緒。

不可否認,次數和記憶及習慣有所關聯。

但是不斷重複間伴隨著痛苦的情緒,一定很難記住所寫的東西。「好討厭」的心情不斷被銘記,結果留下來的就只有「排斥讀書的反應」。

「長時間讀書」很棒,是種誤解

「我是不是應該要忍耐?讀書本來就很辛苦?」

「這樣就受不了,是不是很糟糕?」

有這種想法的人,就大錯特錯了。

讀書很辛苦?是由誰來認定?

我當了補習班老師之後,經常碰到認為「讀書=苦行」的人。

例如,很多雙親都會憂心忡忡的來請教:「老師,我們家孩子很沒耐心,一天讀不到兩個小時……」

父母親的感嘆,說穿了就是孩子無法長時間坐在書桌前,欠缺「苦行的耐力」。

沒辦法讀兩個小時是笨孩子,可以讀五個小時的是好孩子。

真的是如此嗎?

工作時間越長評價就越高嗎?沒那回事。花太多時間導致趕不上交期,反而會失去信賴。

事實上,生活的一切都是如此。早上如果花三個小時整理服裝儀容,那上班就會遲到。做家事也一樣,每餐都花三小時烹飪,家人恐怕要抗議了。

也就是說「越短時間達到目的越棒」是鐵則。

那,為什麼只有讀書是時間越久越好呢?

是因為在不知不覺中,產生了「手段目的化」的現象。

讀書本來就是為了達到某些成效祭出的手段,現在卻把「讀書」本身當成目的,把價值定位在長時間進行上。這也可以說成是「喪失讀書目的狀態」。

想清楚目的!才能打破讀書愈久愈好的迷思_img_1

你有想過為什麼要讀書嗎?

學生大概會回答「想要考上某所大學」。請記住,這只是手段,當你進入某所大學之後,想要獲得什麼?那才是重點。

至於社會新鮮人的狀況,就更加混沌不明了。

透過讀書究竟可以得到什麼、希望能夠達到什麼目的,幾乎一大半的人都沒有好好的思考過。

想清楚目的!才能打破讀書愈久愈好的迷思_img_2本文節錄自:《適合你的,世界上唯一的學習法:1300位後段班學生成功逆轉人生的讀書戰略》一書,坪田信貴著,如何出版。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