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滿天下,知己有幾人」來者不拒的交友邀請會讓我們接到不少推銷,甚至騷擾糾纏,因此建立客觀的篩選標準實有必要。而朋友邀約没處理好,不僅浪費我們的時間,更可能讓對方覺得没有誠意。因此如何表達才不會得罪人,更是一門藝術。
創新點:建立客觀詳細的網路交友篩選標準,並據實告知拒絕邀約的理由。
本文3大重點:1.建立客觀網路交友標準。2.交友邀請篩選流程。3.拒絕邀約應誠實表達想法。
1. 建立客觀網路交友標準
網路交友時代,我們都有不少網友,如果是網紅,追隨者更是數以萬計。但「朋友滿天下,知己有幾人」,許多人想加我們為朋友是為了推銷,或是別有所求,如果我們來者不拒,不僅徒增困擾,對人際也没什麼實質助益。
人脈網絡專家、同時是社交網站活躍人物,並為暢銷書《建構你的夢想網絡(Build Your Dream Network)》的作者,凱莉霍伊 (Kelly Hoey)建議我們應該過濾交友邀請。但大多數人採主觀篩選,不免流於隨意,因此凱莉以LinkedIn為例,推薦幾個客觀標準。
(同場加映:還在建立「人際關係」?這位美國媒體公司執行長告訴我們,用這 3 步驟建立「有意義的連結」,才能得到更強大的優勢)
凱莉霍伊(圖片來源:Kellyhoey.co)
首先我們要確定使用 LinkedIn 的目標,是想維持專業小圈圈,還是寬廣的人脈網絡。如果是小社交圈,就以同性質為主,例如相同的產業、職業、年資或職位。如果是想廣建人脈,則可納入相關產業,並把興趣、社團等因素都放進來,讓朋友圈擴大。
其次是對方的交友邀請是以個別通知或廣泛寄發?如果是個別通知則代表誠意,可列入後續考慮;如果是廣泛寄發則是亂槍打鳥,可直接拒絕。但如果對方是你以前遇過的人,例如在宴會上或會議上,則又另當別論。因為他可能是一次對你們發出交友邀請,因此你可以特別考量。
如果你不想接到陌生人的交友邀請,則可以朝設定穩私條件下手。例如先設定你的Email不是任何人都能看到,然後設定如果有人想發送交友邀請給你,必須先輸入你的Email,便能過濾掉大部分的陌生邀請。
(圖片來源:Iwillteachyoutoberich.com)
2. 交友邀請篩選流程
有了這些標準後,便可依照凱莉霍伊提供的流程,決定是否要接受交友邀請。
例如你的目標是保持小社交圈,如果對方是個別邀請通知,而你也知道這個人,並想建立友誼,則可接受交友邀請。如果對方是廣泛寄發,則拒絕交友邀請。
如果你的目標是寬廣的人脈網絡,則對於是個別通知的交友邀請,先判斷是否是推銷,如果是推銷而你没有興趣,則拒絕;如果不是推銷,則先暫時接受邀請,若日後對方有騷擾行為,則加以封鎖。另對於廣泛寄發的交友邀請,先看你是否認識這個人,如果不認識,則拒絕;如果認識這個人,但你討厭對方,則拒絕,如果不討厭,就接受。
(同場加映:成功人士如何建立人脈?學會這 4 個步驟,讓人脈成為我們事業的助力!)
3. 拒絕邀約應誠實表達想法
對於已列入朋友的名單,你也應定期檢視。你可以先定一個區間,例如一年,在這個期間內没有互動的朋友,像按讚或回應,就可以列入觀察。但列入觀察不代表就要立刻剔除,因為朋友是互相的,或許是因為你没有付出,所以對方才没有互動。你可以先去對方的塗鴉牆逛逛,如果仍没有反應,再將對方剔除。
至於朋友的活動邀約,有時我們也不想去,但礙於情面,常會勉強出席。有些人會編一些理由缺席,但事後會被認為是藉口。
如何拒絕朋友的邀約而不被認為失禮?紐約時報暢銷作者,同時也是企業家的Ramit Sethi,建議誠實表達才是上策。如果是商場上不熟識的邀約,可以用這段話來表達:
嗨,(對方名字),
謝謝您的邀請,我受寵若驚!不巧的是,我今年的行事曆已經排定,而您的活動没有包含在內,因此不克前往。再次感謝您的邀請。
-(你的名字)
如果是親友邀約,可以這樣表示:
嗨,(對方名字),
我覺得這件事一定很有趣,但我必須在(本週或本月)專注完成一些事情,因此没辦法參加。
-(你的名字)
當你不再編織藉口,而是誠實以對,你會發現鬆了一口氣,没有了愧疚感,省下時間,更能專注在待辦事項上。而你的直白也會讓對方知道不是藉口,感受到誠意,並更看重你的時間,日後才會有更慎重的邀請。
所以設立網路交友標準,並定期檢視網友互動,對於不想出席的邀約不找藉口,誠實以答,你會發現你的人際關係質量,將會更上一層樓。
文/ Hayden
(原文刊載於《創新拿鐵》;本文獲授權轉載;內容僅反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
參考資料:
1. Unsure who to accept or reject on LinkedIn? Consult this flowchart
2. 只把你當「人脈」的朋友,離得愈遠愈好!淺談職場上的人際關係
3. Want People to Accept Your LinkedIn Requests? Use These 10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