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2317)董事長郭台銘力挺公司,11月自掏腰包逾18億元,大動作加碼鴻海持股2.7萬餘張,推升鴻海股價谷底反彈。許多小股東想學郭董買股,但最好先檢測個人的投資風險評估。
大股東買股,對於公司股價絕對是一針強心劑。
最基本是以公司的資金買回庫藏股,藉此維護股東權益、提振市場信心;次之是拿家族的錢來買股票,許多老股民都有經驗,每當由台塑王家掌控的長庚醫院開始進場護盤「台塑四寶」,通常顯示距離股價底部已經不遠。
而郭董是以個人名義及資金,大力敲進鴻海持股,事關個人荷包,當然更顯得誠意與信心十足,股價反彈有理。
不過就像買基金前,銀行必須先替投資人做風險評估,歸類投資人屬於積極型?成長型?穩健型或保守型?小股東想學郭董買股,也得先掂掂個人荷包與投資屬性。
根據富比世雜誌今年3月出爐的「2018世界富豪排行榜」,郭台銘身價85億美元(約新台幣2,600億元),蟬聯台灣首富,拿出18億元買股,對郭董而言不算是太大負擔。如果是長線型的投資人,能做到「手中有股票、心中無股價」,確實可以試著學郭董一起買股。
畢竟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跌破70元的鴻海股價,已落入歷史低檔區,過去只有金融風暴或海嘯來襲時才看得到,是長線布局的好時機。
但如果是積極型的投資人,或許先停看聽。畢竟連郭董都已經預警,這場美中貿易戰可能打十年。換言之,苦日子才剛要開始。
不同於過去遇到金融風暴,屬於外在因素,容易雨過天晴。這回鴻海本身還碰上內部的雙重難題,包括大客戶蘋果的成長趨緩,以及鴻海過去發揮得最淋漓盡致,利用大陸這座世界工廠的高效生產、再將產品輸出賣到世界最大市場美國,如今這套「勝利方程式」正面臨結構性的調整,而鴻海身陷最核心的暴風圈。
論實力,不管是全球化布局、或是工業互聯網的自動化轉型,鴻海依舊是最有競爭力的世界級公司,遲早會走過低潮。
但如同郭董在鴻海股東會中的呼籲,鴻海轉型的引擎已經發動,但就像大船轉向,過程需要時間,未來五年將是鴻海的轉型關鍵期。
想學郭董買股的投資人,除了信心、恐怕還得多點耐心。
本文轉載自2018.12.13「經濟日報」,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