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價值裡,加強競爭力就是深化原有的某項設計專業,但現在,整合設計是新的趨勢。反覆拆組的移動式展場、輔助學習的課桌椅,寓教於樂的主題教學活動,看見偏鄉兒童的學習資源匱乏的困境,雲科大創意生活設計系曹心琪跟簡于超提出「知點計畫」,設計一棟半球型展場作為兒童課輔及文教休閒場所,並針對雲林古坑小鎮隔代教養情形,號召大學生擔任課輔志工,定時舉辦教學營隊活動,一旦獲得企業贊助,這套可攜式教學設施,還可以複製到各偏鄉進行駐點服務。
「知點計畫」是創設系2012 年畢業生其中一項專題製作,包含課輔產品、學習場域與教學活動設計,打破以往產品設計歸商設系、空間設計倚賴建築系或室內設計系,及活動規畫與經營交由廣告行銷科系等設計專業分科的藩籬,曹心琪跟簡于超關懷偏鄉教育問題,這項設計獲當年度「新一代設計展」空間類銀獎。
整合設計 視覺、產品、場域、活動設計兼具
用設計回應生活問題,是雲科大創意生活設計系的教育主軸,2006 年創立,該系是全國第一間文創相關科系,在整合設計的概念下,課程分為4 大領域:文化商品設計、場域活化設計、展演活動設計及創意產業設計,4 大領域專業能力融合在各年級的主軸課程之中,學生具備綜合設計能力,畢業出路相對寬廣。
1 堂主軸課、2 個上課天、3 種專業,雲科大創設系系主任鍾松晉說明,主軸課由3 名不同專長的老師輪流授課,以大一「基本設計」課為例,分別是視覺、產品跟場域設計,學生必須完成3 種作品,配合系上接案率全台第一的產學合作案,每6 週評圖時邀請業主來當評審,獲得青睞的作品立刻挹注資金。
「創意需要整合,業主不缺設計專業人才,缺的是企畫人才。」鍾松晉強調,創設系學生「從做中學」做出符合社會需要的產品。創設系副教授彭立勛則舉例,有一年系上承接「雲林縣政府農業博覽會」專案計畫,第1週,視覺專長的老師就會介紹雲林縣農產品跟農業特色,引導學生設計出雲林縣農產品主視覺;接著進入產品設計,學生各自選定農產品後,老師指導產品規畫,結合時尚概念的技巧;最後,場域設計課程中,學生將練習規畫空間場域,將前兩部分課程設計出的視覺概念與產品融入在空間之中。
彭立勛補充說,各種設計能力不能偏廢,學生可以有某個領域特別突出,但是所有能力都要相互搭配,「譬如他沒有3D概念,空間場域圖畫不好,可是包裝跟平面設計特別好,我們也可以接受。」
設計加企畫 業界愛用跨領域人才
3種專業高度濃縮在1 堂課裡,鍾松晉坦言,創設系學生修課壓力相當重,但熬過的同學則訓練出高抗壓性,在業界反應良好,有1/2 的學生實習時就獲得留用。而學生畢業大多從事企畫工作,從單一專長發展為整合型人才。
彭立勛則強調,整合設計成功,品質自然就好,從德國Red Dot 設計概念獎、日本Graniph DesignAward 學生大賞,以及國內「新一代設計展」的獲獎紀錄來看,證明學生創作仍達到一定質感。而同一組設計由3 個老師指導,學生在不同老師的教學中,慢慢整合出自己的創作思考軌跡,彭立勛表示,並非要學生設法迎合老師們的偏好,「畢竟設計不是數學、物理或化學,沒有標準答案。」
用創意活化傳統 解決在地生活問題
當設計點子成形,雲科大也提供學生實作的平台,在荷花池畔的實作工房裡,學生可以動手捏陶、吹製玻璃,或是敲敲打打創作出金工作品,彭立勛解釋,工藝價值在現代設計教育中不容磨滅,系上希望同學可以嘗試不同的創作媒材,傳統的工藝設計也可以找到現代的文創價值。
創意以人為本,創設系鼓勵學生用設計服務大眾、解決生活難題。彭立勛舉例,雲林口湖鄉成龍村地層下陷情形嚴重,每逢下雨或漲潮沿海地區就會淹水,而海水入侵又將導致土地鹽化。因此,95 級畢業生卓宛諭、王心怡發想出高腳屋的概念,並將竹筏設計成床鋪形狀,兼具睡眠與逃難船功能,當地居民捕魚、種植龍鬚菜維生,房屋下方即可停船,龍鬚菜作為設計主視覺,延伸出杯墊、盛盤,以及繪有漁民採收龍鬚菜情景的燈罩等商品。
跨領域招生 注入設計多元想像
跨領域是設計趨勢,系上鼓勵學生到外系修課,開放承認將近選修總學分1/2 的外系學分,招生也採取高中、高職生各半的設計,高中生以申請入學方式,高職則不僅招收設計群科系的學生,土木與建築群、藝術群的學生可藉由登記分發方式入學。
鍾松晉指出,對高中生而言,過去沒有設計背景沒關係,更重要的是良好表達與溝通能力,「你不能只埋頭做設計,更要學著向業主解釋你想表達的概念。」第二就是展現你的企圖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家庭氛圍、共同合作、社會實踐,是創設系期待培養學生的3 大素養,創設系授課型態像師徒制,導師加業主一起引導學生討論完成作品;學長姊則會特別開設軟體操作課,輔導沒有相關背景的新生。
從民間擷取設計能量,在地濃厚的農業與宗教文化轉化為學生創作養分,雲科大設計學院成立設計創意中心,負責接洽政府與民間產學合作案,學生從中感受中小企業的創業活力,企業則汲取學生創新精神,碰撞出更多設計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