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與年紀有關嗎?幸福與年紀有關嗎?到底差幾歲最速配?
前陣子文山區一位62歲的里長伯與25歲的女算命師相戀,女方母親極力反對,還用盡其極希望能讓兩人分手,但不論是用房產利誘、或恐嚇里長連任失利,都無法動搖女兒的心。
而剛發行的胡夏新歌〈替我照顧她〉,故事MV 同樣在講述老少配的戀情。一個花鬢斑白的老熟男和花樣年華的女孩相戀,兩人站在一起幾乎像爺孫一般。後來與女孩同齡的男孩出現,老熟男心裡知道自己時日無多,便握起男孩的手,將女孩託付給他。
關於老少配,我們通常會有幾個疑問:
盛行率:現在很流行老少配嗎?感覺身邊的人差距經常都是10 歲以上!電視上也不乏有老少配的新聞、韓劇劇情,莫非我們已經進入老少配時代?
幸福感:年齡差這麼多,真的幸福嗎?會不會有價值觀的差異?家人與朋友的反對難道不會影響他們的感情嗎?女大男小比較不好,還是男大女小比較不好?
牽線點:為什麼兩個人年紀相差這麼多,還會在一起呢?
盛行率:老少配,不多見
在這些疑問之前,我們得先看一個現象:台灣人通常會和幾歲的人結婚呢?平均來說,男女在擇偶年齡偏好上有相當大的差距。國內研究擇偶年齡的專家張榮富教授使用內政部2005 年的人口統計資料發現,男性的擇偶曲線呈現典型下滑的趨勢,在剛成年的時候,傾向找跟自己年紀差不多的伴侶;但34歲以後就開始找小自己5 歲的另一半、40 歲左右便找小10 歲、55 歲左右就找小將近15 歲的。
但女性的曲線就比較複雜,大抵呈現先下後上的趨勢。年輕的時候傾向找比自己大5 到8 歲的另一半,30 出頭達到最低點(大自己2.5 歲),之後則大多找比自己大4 到6 歲間的伴侶。
從這張圖我們很容易得到一個通俗推論是:因為男性都找年輕的女性,女性都找年長的男性,所以大部分的婚姻年齡都是「男高女低」。事實上,在這份資料中,74.3% 的配對的確是丈夫年紀較大──不過,當你的朋友和大她3 歲的男生或小他5 歲的女生結婚,那算是老少配嗎?
因此,我們可能還要把「大多少」也考慮進去。
「同質婚姻」最幸福
暨南大學的研究生張柏徹則利用1996 年至2011 年第4 大規模社會變遷調查的資料,發現兩人年齡相差5歲以內的配對占68.5%,而男性大於女性5 歲以上的婚姻佔22.2%、女性大於男性5 歲以上僅占9.3%。
或許你已經注意到了,這裡有一個魔術數字「5」。在婚姻年齡的研究上,有一個「同質婚姻」的概念,是指兩人相差5 歲以內,國內外研究都發現這種組合的滿意度是所有年齡組合中最幸福的。
為什麼是用「5 歲」來劃分呢?從演化生物學的角度來看,女性的青春期約由10-14 歲之間開始,男性則在12-17 歲之間開始,因此女性身體成熟之後帶領的心理成熟也發展較早,心理的成熟年齡也會有所差距。女性為了找心理年齡與自己相近的人,會尋求比自己大幾歲的對象;而在生活習慣與社會期待方面,年齡差距在5歲以內者有較為相似的生活圈與朋友群,如果步入禮堂也與社會期待相符。
忘年之戀的祕密
看到這裡,先前的疑問似乎都解決了:老少配不多見,而且相對於同質婚姻,年齡差超過5 歲的夫妻較不幸福。可是,如果我們都傾向找年齡相近的另一半,老少配的組合怎麼會出現呢?文首的老里長不是應該跟他年紀相近的人結婚嗎?那為什麼會產生這種忘年之戀呢?
其實,我們將先前張榮富教授的統計資料轉換成圖2,案情就一目了然!
由圖中可以看見,當男人愈來愈老,同質婚姻的比率也下降了。年紀愈大的男人,愈傾向找年輕的女性相反地,女高男低的婚姻則是在男生30 歲之後就不多見了。
如果是從女性的角度來看,該研究也指出女性在27 歲找到同質婚姻的機率最高(60.9%),而22、32 與52 歲的機率也有一半。所以,如果你是年過30 的女性也別太氣餒,因為你還有兩個年齡可找到相對幸福的同質婚姻。
在年齡之外:其他影響幸福的因素
這樣聽起來,好像幸福與婚姻單純是由年齡決定的一樣。事實上,年齡只占了非常小的一部分,在暨南大學的研究中,還有很多因素也能預測婚姻滿意度,例如:家庭收入較高、剛結婚、小孩較多、夫妻教育程度高( 至少高中職畢業)、健康狀況好。不過,上面這些還是侷限在「背景」的部分,真正要討論婚姻品質的話,可能沒有這麼容易。Johnson, White, Edwards 以及Booth 將「婚姻品質」區分為二:婚姻滿意度與婚姻跌宕度。
正面婚姻滿意度:
由婚姻幸福(Marital happiness)與婚姻互動(Marital interaction)組成,在關係中有更多互動與親密的夫妻,滿意度較高。
負面婚姻跌宕度:
由婚姻爭執(marital disagreement)、婚姻問題( marital problems)與婚姻不穩定(marital instability)組成,愈多爭執、問題的關係,愈不穩定,愈可能走向分崩離析。
幸福婚姻不只是關係中有較少問題與衝突,也有更多情感表達與互動。因此在年齡差距、小孩個數、教育程度、健康狀況之外,更重要是夫妻兩人如何去面對與因應當下的問題。畢竟,幸福的路不在於沒有風雨,而在於風雨之間兩人還能攜手相依,站在同一線互相陪伴。
回頭看看里長伯和女算命師的關係,除了年齡之外,其實還有更多我們可以關注的部分。Northwestern University 的心理學家Eli J. Finkel 與他的同事們統整了影響長壽關係(long-term romantic outcomes) 的因素,發現真正影響兩人婚姻路是否能走得長遠的,有一半以上都是需要時間才能看出來的項目。年齡、個性、家世背景、剛開始認識吸引等等(紅格子),只占了關係前期的因素,後期的溝通互動、適應磨合、改變成長與其他不可控因素,才是決定兩人是否能走得長遠的關鍵。例如里長可能年邁生病、女算命師的原生家庭也強烈反對、甚至是相處之後才發現生活習慣不適合等等,都是考驗兩個人的課題。結婚,才是牽手一起走的開始。
如果你現在有一個即將結婚的對象,或許可以花一點時間討論上面這些問題。畢竟比起結婚後才發現兩個人有諸多不合與衝突,不如早一步就看見彼此真實的在乎。
有些人在做結婚的「選擇」時考慮得太少,憑著一股熱情與衝勁就拍完婚紗、忙著看場地,等到籌備婚禮一段時間之後,才發現兩人之間爭執不斷,想萌生退意又拉不下臉。也有些人和對方愛情長跑多年,卻遲遲不敢下定決心。
多年前,學者Ruth B. Dixon 將結婚的影響因素分為三種,包括「有沒有」對象、「能不能」、與「想不想」。
發現了嗎?這裡並沒有對象「適不適合」這選項。或許,當我們終於能多花點時間與對方討論彼此的信念、想法與婚姻價值觀,而不是只關注在年齡差異的時候,更能看見這段感情究竟只是曇花一現,還是能走得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