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設計你的人生申論題

給設計新鮮人的5 堂課

王維玲
user

王維玲

2014-04-28

瀏覽數 5,650+

設計你的人生申論題
 

台灣每年有上萬名設計科系畢業生,但是你知道真正進入設計產業的人數是多少嗎?答案是:不到千人。

這是設計師最好的年代,文化創意產業受到重視、大學廣設設計系所、生活風格美學興起,都提供更大的舞台; 但這也是一個挑戰的年代,佳世達集團顧問王千睿指出,儘管近幾年設計變成顯學,投入人才與資源都相對變多,但是大部分企業還是習慣以工程、製造、數字管理的方程式思考,相對壓縮設計的角色與空間。

如何成為未來世界需要的設計人?應該先進入產業學習歷練,還是趁年輕時創業?在微型工作室遍地開花的當下,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執行長陳文龍憂心,台灣過去引以為傲的3C、製造產業將出現嚴重的設計人才斷層,也影響台灣的設計競爭力。因此《30》探詢了來自產業、學界以及台灣當代重要設計師,針對設計新鮮人提出以下5種設計人生申論題 :

第一堂課:設計×思考:水果設計茶具,或是顛覆造型的家具,都是設計師的自由。

「創新,始於眼睛。」全球頂尖創意公司IDEO創辦人David Kelly認為,好的設計師必定有一雙人類學家的眼睛,對於常人習以為常的事物抱持著好奇的眼光,不斷問自己:為什麼?

在設計教育中,最重要的不只是學習設計相關的技能,浩漢設計總監林炳昕建議,年輕設計師應該將自己對生活的好奇與觀察,透過實驗與實作,內化成為一套設計思考的系統,這是設計師的奇想與靈感來源,也是發掘人性需求最重要的途徑。

設計,可大可小。只要你能夠提出屬於自己的觀察與想法,就算是天馬行空地挑戰用水果設計茶具,或是做出顛覆造型的家具,都是設計師的自由。但即使是進入企業,只能在嚴苛的成本、材質等限制下做設計,也可以在細微處找到創新的可能。面對一個看似無關緊要的按鍵,都應該重新去思考,這個設計存在的目的是什麼?有沒有辦法讓現有的設計更合理?

最重要的是回到設計的初衷,讓設計變得有趣而好玩,就像美國實境節目《決戰時裝伸展台》要求設計師必須在超市利用10 美元做出一件高級訂製服,挑戰的正是設計師能不能快速評估局勢,在現有資源的限制下突破過去的想法,並付諸實踐。

第二堂課:設計×產業:小島上完整的產業供應鏈,是設計師最佳練兵舞台。

「現在很多學生只看到設計,工業的面向卻消失了!」成大工業設計系副教授馬敏元觀察到,在全民瘋文創的影響之下,許多學生轉向門檻與成本較低的生活創意商品,願意花時間在傳統製造、科技產業設計的比例也隨之下降。

愈來愈多年輕設計師們渴望創作並擁有自有品牌,微型工作室遍地開花,也影響他們進入企業就職的意願。「年輕人有想法、有創意都不是壞事,但不能與產業全盤脫勾。」陳文龍說。

年輕設計師究竟應該先進入產業歷練,還是趁著年輕創業?「這不是一個Yes or No 的是非題,而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申論題。」和碩聯合設計總監李政宜認為,世界正在轉變,產業板塊劇烈位移,如何發展具有在地特色的設計才是關鍵。

為什麼義大利、法國、丹麥的家具設計能夠跨越時間與國家,被全球市場接受?因為這些國家從自己獨特的文化與生活風格出發,百年來不斷淬煉雕琢出最成熟的設計美學,台灣在短期內難以超越。

「但是台灣有屬於自己的能量,」李政宜在法國留學時,他的老師對他說,全世界很少有一個國家像台灣一樣,在這麼小的島上,卻有這麼完整的供應鏈。

目前世界興起科技與文創商品結合的趨勢,台灣設計師如果可以善用完整的電子零件供應鏈活力,將觸角從傳統電子產業延伸到文具、家具、精品,就能夠從設計競技場中突圍,找到他人無法複製的優勢。

最好的例子,就是和碩聯合所設計的竹尺檯燈,將台灣特有的竹子材質與純熟的竹工藝與和碩擅長的機電整合能力進行創新與轉換,這個充滿台灣故事性的新產品不只被法國生活精品Lexon 納為系列商品,更獲得路易威登(LVMH)集團旗下巴黎頂級精品百貨Le Bon Marche 青睞。

當然,想將設計與產業結合,設計師必須對台灣製造產業有足夠的了解,進入企業學習是一個相對快速的途徑。周育潤設計負責人周育潤、ATOM 3D創辦人李曜任分別在飛利浦及中國聯想的設計部門工作過,他們不約而同提到,進入產業歷練最大的收穫之一,就是看到一個產品從無到有的生命史,在生產製造的過程中,你可以從下游廠商身上學到許多製造技術知識,幫助設計師降低設計與實踐的落差,有效減少來回溝通的時間與成本。

但是這並不代表進入企業是熟悉產業的唯一答案,個人設計師也需要與下游廠商密切合作,只是在經濟規模限制下,可能必須花更多時間學習,才能看到更大的產業全貌 。

第三堂課:設計×價值:設計不只是2D的Skill(技能),而是3D的Knowledge(知識)。

過去我們在創造各種產品時,往往只計算價格、成本等有形價值,但是對於品牌、信念、承諾等無形價值,卻缺乏清楚的認知。

「設計不只是2D的Skill(技能),而是3D的Knowledge(知識)。」仁寶創新設計本部副總經理陳禧冠認為,過去的設計教育奠基於包浩斯美學系統,把創意設計當成一種滿足產業的技能,造就設計師只能看到平面的造型與美感。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但是如何發掘使用者尚未被滿足的需求?創新設計應該回到「人」的原點,在品牌、人文、趨勢、社會的3D知識架構中,提出充滿想像力的洞見(insight),用設計滿足人們的渴望。

我們正從一個講求邏輯、循序性與計算機效能的資訊時代,轉化為一個重視創新、同理心,與整合力的感性時代,設計不再只是一個用品,而是一種生活品味和方式,《哈佛商業評論》更大膽預言,藝術碩士(MFA)將取代企管碩士(MBA),成為最炙手可熱的搶手人才。

陳禧冠建議,設計師應該開始調整mindset(定見),設計不只是美學產業,更是能夠幫助企業創新產品與服務的系統。除了傳統的設計技能,更應該加入人類學、心理學、消費學的活水,設計師才能更深入解讀社會文化,並提出新的市場想像。

就像香港、新加坡將設計串聯於服務、銀行、航空、旅遊、服飾、音樂、文化產業,未來的台灣設計產業應該朝向體驗、體感、形而上的情感經濟,利用創新設計為產業加值,爆發新的品牌活力。

第四堂課:設計×跨界:設計師必須成為跨界「π型人」

好的設計,不只是針對單一產品,甚至可以幫助一家企業組織再造,讓城市不再陷入交通混亂。當設計的角色從單一產品的外觀設計,逐漸演化為更複雜的城市、環境問題提出解決方法,設計師不能只是單打獨鬥,必須跨界整合資訊、電腦、環境、行銷等不同的資源。

手機巨人Nokia倒下,Apple電腦在世界掀起創新革命。設計師要挑戰的,不再只是設計出完美的產品,而需要打造出一個軟硬整合的生態系統,誘惑消費者進入你所建構的另類生活型態與美學。

設計,已經變成一門綜合學問,唯有成為具備跨領域與跨專業的「π型人」,才能面對變化快速的產業與環境。但是人的精力有限,如何才能讓自己既具備扎實深入的設計專業,同時又能涉獵延伸的科技、美學、製造、行銷等不同的領域知識?

「設計師不能只待在自己的象牙塔,」22 design 創辦人游聲堯在創業的過程中,一步步開始接觸到市場、行銷、網站、通路、製造等面向,他認為設計師應該保有開放的心胸,聆聽不同領域專家的建議,逐步擴大自己的眼界與視野。

在具有規模的企業裡,設計師更是被迫跳脫設計本位,除了產品的色彩、材質設計之外,更必須與行銷、業務、研發、製造等跨部門的合作中,了解市場與消費者的需求,甚至必須接觸團隊管理、品牌行銷、成本控管等不同的知識,這就是一種跨界的學習。

第五堂課:設計×探索:學習設計,學習如何認識你自己。

在瞬息萬變的設計產業中,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與舞台?台灣的電子產業在轉型的陣痛期,台灣的文創市場又過於零碎,向左走?向右走?如何知道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

天晴設計創辦人易瑋勝說:「學習設計,其實就是在學習如何認識你自己。」設計師就像畫家,當你在空白的畫布上作畫,你會進入屬於自己的內心世界,經由自己的眼睛與雙手去判斷、調整對世界的觀察與想像,學著去享受這個探索的過程,就是設計最珍貴的初心。

設計的世界是廣闊的,你可以選擇產品、視覺、數位、時尚、建築等不同範疇,甚至是不需要成為一個狹義的「設計師」。隨著設計產業愈來愈成熟,未來你可以選擇成為設計師經紀人,幫助設計師將作品推到不同的通路與市場,也可以成為設計行銷或業務,利用自己在設計科系學到的專業素養、美感、品味,說出設計背後的精彩故事,讓消費者理解為什麼成本1 塊的產品,可以賣出3 倍的價格?或是選擇開一家select shop,販售你獨特的生活主張與美感。

讓自己像一塊海綿一樣,盡情去探索、玩耍,不要讓自己害怕去想世界有多大,設計屬於自己的人生,Enjoyand Join!

台創執行長陳文龍:產學合作,提升設計競爭力

溼溽的5月,全台灣上百個設計科系、8000多名學生正努力將大

學4年的所學成果端上2014年新一代設計展,這是創造與實踐夢想的平台,也是台灣即將步出校園的創意人才邁向專業設計師試煉。

台灣創意中心執行長陳文龍正是新一代設計展的第一屆參與者。當時他決定要設計一部車子,不只成功找到合作廠商以1:1的比例完成了作品,還將這部真正可以上路的作品從台南一路開到台北參加展出,獲得了第一屆新一代設計展的第一名,也開啟了他進入交通工具設計產業的契機。

「台灣學生的創意能量沒有問題,但是設計教育是否能與產業密切合作,決定了台灣未來的設計產業競爭力。」唯有積極加強產業與學校之間的連結,透過雙方更全面且深入的合作與交流,建立共識與價值,才能改善設計人才與產業脫勾的窘境。

以2014年新一代設計展為例,成大工設系的學生輪流進駐浩漢設計,透過汽車設計部設計師的指導與分享,慢慢突破困難進行油土模型及薄殼概念;而佳世達的工程團隊也給予實踐大學工設系的學生許多實用的技術建議,讓他們在設計畢業作品時,可以更加具體地運用現有技術。

讓設計教育更符合社會需求,也讓企業提撥一定資源培養人才,當設計就不再只是紙上談兵,而是整合現有的產業優勢與技術,設計創意就不再只是靈光乍現的火花,成為一套必然且有效的創新系統。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