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報名 免費報名 感受新東方花藝大師 - 凌宗湧的生活美學

休閒是另一個你!

休=停止工作,閒≠無所事事

陳昭如
user

陳昭如

2005-03-01

瀏覽數 8,550+

休閒是另一個你!
 

過去的上班族, 關心有多少薪水,現在的上班族,更關心有多少休假。

在工作的價值及倫理仍占有主導地位的時代,人存在的目的與認同是從工作中獲得的,休假只是為了暫時擺脫工作的桎梏,最終的目的還是要繼續工作打拚。許多人十分樂於不眠不休的工作,因為在他們看來,「休閒」等於是「無所事事」與「懶惰」的同義詞,他們寧可被視作是「工作狂」,也不願被當作是「悠閒鬼」!

然而,隨著生產力自動化提高工作效率、工作時數的日益縮短,人們可以享受更多的自由時間,不再成為時間壓力的奴僕;休閒,不再只是工作中短暫的停頓而已,更成為一種重要的生活態度。所以,有越來越多的上班族一星期拚命工作五天,就是為了能夠過個快樂周末,或是一年到頭從不休假,只為了把休假集中起來,以便來一趟國外旅行……工作本身所能帶來的成就與滿足感已越來越少,休閒反而可能才是工作的目的。

怎樣才算是休閒?

休閒是許多人終生的嚮往,也是他們工作的目標,然而休閒的目的是什麼?從事什麼樣的活動才算是休閒?根據國內多項研究調查的結果顯示,目前國人最常從事的休閒活動,不外乎看電視錄影帶、逛街購物及看電影等。而且許多人也坦承,他們從事休閒活動的目的,只是為了打發時間而已。

缺乏休閒活動,人類永遠只是工作的奴隸,然而,為什麼休閒非得花錢不可?莫非對現代人而言,休閒除了已成了法國哲學家布希亞 (Baudrillard)口中「消費的一部份」,更成為一種「強迫性的概念」?花錢當然不是休閒活動的唯一選擇,更不具有放鬆身心效果的保證。但是仍有許多人認為,藉由吃吃喝喝或遊樂觀光,才算是休閒,所以休閒活動必定脫離不了遊戲與娛樂的範圍。

你的休閒是在殺時間?

除此之外, 更有不少人把「趕時髦」當作是休閒的一部份, 像是上百貨公司精品店購物、出入流行時尚的餐廳酒吧、打高爾夫球、泡溫泉、出國旅行……換言之,在絕大多數人的心目中,「休閒」勢必要透過「消費」才能夠完成。

再者,從人們千篇一律的逛街、看電影等休閒活動來看,顯然我們對於休閒的盲從性很高,毫無創意可言,甚至把「休閒」當作是打發餘暇不得不然的做法。許多人在不上班的時候,只能強迫自己坐在電視機前面發呆殺時間,就是這個道理。當「休閒」成了一種強迫性的概念與行為,當「時間」成了人們必須先殺之而後快的敵人,它最後的結局,豈不是在殘殺自己的人生?

想在變局中搶先一步?遠見週年慶,訂遠見兩年送一年,給你國際政經與前瞻科技的深度導航>

長期以來對工作價值的依賴,使得我們在面對餘暇時反而會產生恐慌,只能茫然地隨著商人的腳步起舞,透過大量的消費來填補時間的空白。正因為這種把休閒視為工作之餘的附屬,而不是生活目的的態度,使得我們對休閒的要求與自覺,始終只能停留在物質性的層次而無法提升。

休閒是工作外的另種生活

當代德國哲學大師尤瑟夫.皮柏 (Josef Pieper )在經典名著《閒暇──文化的基礎》一書裡指出,其實閒暇曾經是古代人最為珍貴的哲學概念,更是高貴的文化根源與基礎。根據皮柏的看法,閒暇是一種尋常的人生哲學,更是一種重要的生活觀念,它的中心主旨是在追求沉靜的生活;有了閒暇,人們才能夠完成更高層次的人生理想,也才能夠創造更豐富完美的文化果實。只可惜這種看法卻在不知不覺中,被工作至上的觀念給消蝕殆盡了,所以即使工時縮短了,閒暇增加了,除了看電視買東西之外,我們好像沒有其他的事情可做。其實,逃脫繁重工作壓力的時光,充分享受更多的自由時間,做些平常沒空從事的身體或心靈活動,可能才是休閒的真諦。在過去以工作為中心的時代,造成了人與自然的隔絕、老人子女無人照顧、親朋好友疏於聯絡、左鄰右舍形同陌路等無可避免的遺憾。如今有了時間的餘暇,不正是彌補這些問題的最好時機嗎?

休閒真諦 體驗生命

詩人霍特林在一首詩裡,是這麼描述他的閒暇時光的:

我站在寧靜的草地上好像一棵可愛的榆樹也好像掛在藤架上葡萄生命的甜美遊戲圍繞在我身旁霍特林對休閒時光的描繪令人悠然神往,他在字裡行間似乎也提示了我們, 休閒固然可以是輕鬆的、快樂的,然而透過閒暇的時光,體驗生命的箇中滋味,可能更為重要。休閒不只是在假期裡面吃喝玩樂而已,而是一個新的階段的開始,它提醒著人們應該對生活、生命重新思考,不再只是「為了工作而工作」「為了活著而活著」;也唯有當休閒被視為目的,而不再只是工作的附庸,人們才有可能從休閒當中尋找意義,對休閒品質的要求也才可能向上提升。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