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義大師沙特在《沙特文學論》中說:「緘默,也有其本身的意義;正如音樂中的休止符一樣,從休止符周圍的音符中,可以獲得休止符的意義。這種緘默,也是語言的一部分。」
經過了五十餘次訪談,採訪了近三十位李煥資政的親友舊屬,前後歷時兩年,《追隨半世紀——李煥與經國先生》一書終於問世。身為本書作者,沙特之言深獲我心。我願意指出,在這本相當於「李煥回憶錄」的書中,李資政在許多地方選擇了以「緘默」做為「說」的一種方式。我認為在本書中,「沒有寫出來的部分」與「寫出來的部分」同樣、甚至更加重要。
傳主與作者間的攻防戰
輔佐蔣經國先生半世紀、參贊諸多黨國大政的李煥資政,是眾多出版社爭取出傳、卻總難以說服的對象。兩年前,天下文化出版公司社長高希均
先生、《聯合報》社長張作錦先生以
及《遠見》雜誌社總編輯王力行女士,經過多次懇切晤談,終於獲得李
資政首肯,授權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出版他的回憶錄,內容以他半生追隨蔣
經國先生的經歷為主軸。我依然記得當高社長將這樁得來不易的任務交予我時,臉上滿溢著的那種興奮與期許的神情。
然而,當採訪工作展開之後,我立刻察覺,這樁任務最困難的部分仍未結束。如何開採李資政回憶中緊密封存的礦藏,對我形成一項高難度的挑戰。
一本授權傳記如何決定觀點與選擇素材,一直是許多寫作者難以拿捏之處。身為一名採訪政治新聞多年的記者,我期望能從李資政身上獲得諸多黨政大事詳盡而關鍵性的史料,也希望在寫作上採取一種較旁觀且趨近現今一般讀者的觀點。不過,李資政基於當事者的立場與顧慮,對這本書自然另有期望。於是,傳主與作者之間不免出現了一場場的攻防與拔河。
平日相處,李資政總以長者的慈藹和煦待我;但他也時刻不忘我是個負有「挖礦」任務的記者。言談之間,他鮮有「防線鬆動」的時候,對於他認為不宜形諸文字的題材,絕對守口如瓶。我不禁領略到,當年蔣經國先生是如何放心地將許多機密要務託付給這位愛將,他也的確將蔣經國所曉諭的「隱藏哲學」發揮到了極致。
記得有回我陪李資政上陽明山「松園」品茗,他笑著對同行的友人說:「我和林小姐之間有矛盾。」雖是談笑之言,卻頗能點出傳主與作者之間因角色不同所形成的特殊互動關係。
行事謹慎,言必有據
李煥先生在政壇上素以思考縝密、行事謹慎聞名,務求「言必有據」,對於文章的言論尺度,亦是嚴加保守。據我瞭解,他有幾層顧慮:第一,李資政深切明瞭蔣經國先生對許多人與事的品評好惡,這些因素也曾經對某些重大事件產生了絕對性的影響,但他不願「幫經國先生得罪人」,拒絕披露內情。第二,長期負責處理與「人」有關的事,李資政握有豐富的政壇人事資訊,但他最忌諱的就是臧否人物,不願意徒惹爭議。第三,李煥先生早年是蔣經國「本土化政策」中首要執行者角色,世人早有公論,但他深恐有「掠美」之嫌,言談之間頗有保留。第四,李資政主張「有幾分證據,講幾分話」,不願多談口耳相傳、查無實據的政壇秘辛。第五,他與李登輝總統之間的恩怨是非,由於牽涉諸多現今政壇人士,他傾向淡化處理。
本書初稿完成後,李資政相當嚴格地「把關」。譬如,某些政壇人物浮沈起滅的內情與過程,他決定保留。影響台灣政情甚鉅的「二月政爭」之來龍去脈,原文遭刪除三分之二。造成李資政與當局關係變化的幾樁事件,如︿國民黨十三全大會﹀︿彭明敏回國事件﹀︿蕭天讚事件﹀︿國關中心人事案﹀等章節,均被刪減。另外,李資政的四位子女活躍於社會各領域,廣受外界矚目,本書原有一章專文介紹,但李資政認為此章與蔣經國先生無關,有「續貂」之嫌,將全章近一萬字悉數刪除,作者與出版公司均深感痛惜,相信也是讀者的一大損失。
「讓他重見天日」
作者以及許多李資政的親友舊識,都殷切期盼他言無不盡,為我國的政治發展留下歷史紀錄。不過,李資政對此淡然說道:「我也知道『不容青史盡成灰』的道理。但是,你告訴我,我書架上這一排傳記和回憶錄,又有多少人是用讀歷史的心情來看?還不都是當做茶餘飯後的談話資料!」我因而體會,李煥先生對於自己一生曾努力過的、曾擁有的,是多麼地寶貝珍視;在今天這樣一個事理渾沌的年代裡,他慨嘆知音稀少,不願輕易販售,寧可珍藏在懷,保持緘默。
嘗遍人生大起大落,內斂隱忍的李資政不輕易流露內心世界。在我與他五十餘次的訪談當中,他僅僅在一次談及李登輝總統時,略嫌激動,其餘皆是「也無風雨、也無晴」,令人難窺他內心的真實感受。也因此,這是一本理性高於感性的回憶文字。
作家柏楊先生,是李煥先生早年在救國團的舊屬,他對於蔣氏父子素採嚴厲批判,對於蔣經國身邊的李煥卻懷有一種特殊的情分(見本書正文)。柏楊先生極為關心本書的進行狀況,也頗能體會李資政欲語還休的心境,辭鋒犀利的他直言:「李煥若說了,他就不是李煥。我若不說,我就不是柏楊。」
不過,我還是要感謝李資政的大度涵容,讓這本書納入許多其他人的觀點。比如許信良先生對於「中壢事件」的闡釋、王幸男先生對於「郵包炸彈案」的說法等等。對於蔣經國先生,李資政持有百分之百的服膺與尊崇,但他依然容許我在書中採納了若干世人對於蔣經國的論斷褒貶。
監察委員康寧祥先生,是蔣經國時代著名的在野人士,對於李煥先生曾有長期觀察。為了撰寫此書,我曾經兩度採訪康委員,他寄望作者能呈現出李煥先生的真實面貌,「讓他重見天日」。因為康委員認為,李煥先生當年在蔣經國身邊擔任的開明包容、溫和改革的角色,在近年混亂的政治鬥爭之中已被隱埋,應該還他一個較合理公平的定位。康委員之言,讓我倍覺責任艱鉅。
這本《追隨半世紀——李煥與經國先生》,歷經幾番周折,終於以目前的面貌與讀者見面。李煥先生或許感嘆知音難尋,但我相信,如康寧祥先生這樣的有心人必不在少數。身為作者,我真心期望這本書能留下歷史的紀錄,不但為了眼前的讀者,也為了未來的世世代代。
期盼讀者在這本書的「言語」與「緘默」之間,能讀到無盡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