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新竹縣寶山鄉的「燭園」藝術蠟燭工坊,餐桌上一個個小黃瓜、南瓜、橘子,甚至生日蛋糕,看似鮮美可口,卻吃不得!「這真的是蠟燭嗎?」遊客驚嘆地問著。
「先加入你喜歡的蠟塊,再慢慢地把黃色的蠟倒進模具裡....」站在一旁的燭園設計師呂銀美,正耐心地和小朋友們說明製作蠟燭的每個細節。
呂銀美原是護士,對雕刻藝術一竅不通,嫁給燭園創辦人王宗德後,夫唱婦隨走進蠟燭的藝術世界,每當看見孩子們高舉成品大聲告訴媽媽:
「這是我自己做的耶!」呂銀美比孩子還激動,知道燭藝推廣又前進一步了。
民國七十多年,台灣貿易的黃金年代,台灣的成衣、雨傘、禮品、塑膠、陶瓷等傳統產業欣欣向榮,歐美各國訂單多如雪片般,工廠老闆、員工跟著眉開眼笑,燭園(德瑄有限公司)就是在這個背景下蘊育而生。
闖蕩 難敵低價中國貨,西進求解套
王宗德自大學畢業後就在禮品貿易公司上班,對工藝品的生產、業務行銷有一定的認識,決定自己從事燭藝研發設計,量產販售。
憑著創業的衝勁,燭園不斷開發新品與新技法,如蠟雕、冰花蠟、蠟彩繪等工藝技法,並在1992年取得美國無需棉蕊裝置蠟燭的專利。其中,繩索蠟燭、金色窗格蠟燭、蕾絲蠟燭、卡通人物等造型蠟燭,更在歐美各大百貨公司熱賣,奠定了燭園在「創意燭藝」的品牌形象。
風光不過幾年,因為中國大陸以優惠措施吸引台商,同行紛紛西進,堅持品質的燭園,原料使用日本原裝進口蠟塊、美國香精和德國色料,即使品質優良但價格卻無法和大陸競爭,「我們的原料的確和同業有所區隔,但當外觀同樣的東西,台灣貨售價75元,中國貨只需25元,顧客當然選擇後者。」呂銀美無奈地說。
「用心血創造出來的產品,其他工廠只要把成品拿去做模具,就能馬上量產,一個貨櫃一個貨櫃地往外銷,你生氣也沒用!留在台灣,就只能喝西北風。」王宗德夫婦談到當時著作權法尚未完善,產品容易被模仿,再好的研發也等於空談。
當時王宗德有一個好朋友也轉往大陸做油水(編按:「油水」是常見於鑰匙圈中讓小船、小鴨等裝飾品漂浮其上的液狀油脂)外銷,以前,這位老兄總開著一部爛貨車,每次來訪,遠遠地就能聽見「轟隆!轟隆!」的吵雜聲,人未到,車聲先至。
王宗德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老友這一趟回來,老爺車沒了,換了一部要價百萬以上的Lexus,「他才到大陸一年,淨賺2億元台幣!」王宗德看到這幕景象,馬上被好朋友勸說吸引,決心到大陸尋求發展。
挫敗 成也中國敗也中國,傾銷遭抵制
民國88年,好友幫燭園在廣東省肇慶市找好了3000坪大小的設廠地點,也和當地政府官員打下良好關係,僱用逾兩百位員工。
「大陸一天工資大約人民幣60元,在大陸請十名工人,在台灣只能僱用一名,大陸工資真的有夠『俗』!」王宗德夫婦回想十年前,在大陸草創初期,真的賺不少錢,每張訂單都是百萬起跳,和員工關係就像朋友,共同為燭園打拚。
沒多久,中國大陸的個體戶迅速崛起,跟著大量生產燭藝產品,以低價搶攻市場,打亂市場行情,「有些工廠甚至跑來和我們收購廢蠟,製成『黑心蠟燭』!台灣人怎麼可能這樣做,我們都巴不得產品內沒有絲毫雜質,但好的產品成本自然高,價格根本沒辦法和他們競爭。」王宗德說。
更悲慘的還在後頭,中國當地的工廠把工藝品大量地傾銷到美國,引發當地反彈,美國工廠聯手抗議大陸傾銷,進口稅金從原來的50%上升到120%!高昂的傾銷稅讓西進的台商難以負荷,只能紛紛轉往越南、寮國等地生產,王宗德苦笑說,「我們是一群『逐水草而居』的牧羊人。」
眼見美國傾銷稅居高不下,大陸內需市場又被當地低價產品淹沒,2003年爆發SARS,成了王宗德夫婦做出抉擇的關鍵。
王宗德躊躇著燭園的未來,「當初會過去大陸,就是因為認為它是個舞台,回台灣就等於放棄那個舞台,真的捨不得啊!」王宗德說,當時可說是畢生中最難的抉擇,投入幾百萬的設備、總共兩萬多個模具都帶不回來,而且正值SARS期間,沒辦法自由進出大陸處理後續,他們只能做出沉痛的選擇,人回台灣,生產設備全都留下。
回到台灣,看著一間80坪的小工廠,只有大陸廠的四十分之一,該做什麼?能做什麼?王宗德心中沒有答案。
重振 燭藝灌注創意能量,轉型再出發
燭園蟄伏兩年苦思轉型,正好遇上政府積極推廣「一鄉鎮,一特色」的本土產業,燭園決定重新出發。十年前,他們曾經以一家工廠活絡廣東的肇慶小鎮,這次他們要帶動新竹縣寶山鄉的文化觀光產業。
工廠,變成了「燭藝DIY」教室,配合週休二日推動文化觀光,只要30分鐘,就能將作品帶回家。2007年,燭園取得DIY藝術蠟燭的台灣專利,更獲得2007勞委會微型企業創薪獎。
「台商去大陸,沒有賺錢回來的不多,我們回來還能有一口飯吃的,也真的不多。」王宗德感謝政府的輔導,給他們重新站起來的機會。
過去兩年,中華民國中小企業協會副主任石怡佳一路看燭園成長茁壯,去年12月,站穩腳步的燭園,在新竹縣內灣村又成立第二間DIY教室。
「即使面對環境的變遷、西進失利,王宗德仍感謝老天爺,感謝支持燭園的人,他是一位有水準的創業者!」石怡佳表達肯定。
現在,燭園被新竹縣文化局列為最具潛力的九大地方文化館之一,呂銀美謙虛地說,目前只是一個還未長大的館,DIY賣的是「知性的學習」,希望未來能把燭藝文化廣泛推廣,搭配課程培育更多老師,把台灣的手工藝傳承給我們的下一代。
儘管一路走來篳路藍縷,王宗德夫婦卻能樂在工作。透過設計巧思,他們讓蠟燭變得很時尚。入冷光零件,利用蠟燭優異的透光性產生特殊的變光效果;他們還讓蠟燭會唱歌,放入音樂IC以及配合「溫控電路」,只要按下按鈕,動人的歌曲就從蠟燭傳來。
面對傳統產業的大起大落,王宗德看得很開,他相信,不管社會如何變遷,只要不斷創新,就有活路。
這位年逾50歲,經歷過人生風浪與事業興衰的歐吉桑,感性地念了一段《白鴿》的歌詞,形容自己的人生,「縱然帶著永遠的傷口,至少我還擁有天空。」要享受自由就要冒風險,不管幾歲,王宗德心中永遠住著一位唐吉訶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