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找回故土文化樂當沒有名片的人

張詠捷 海島女兒的文化復興夢

江佩蓉
user

江佩蓉

2012-12-10

瀏覽數 5,100+

找回故土文化樂當沒有名片的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如果名片的作用,是用來自我標示人存在的意義,我想,張詠捷只想在名片寫上「澎湖人」三個字。

遇見張詠捷的那天下午,風雨欲來。順著我任性的要求,採訪時間往前提早了些。採訪間,她不時地望著窗外,關心著天到底落雨了沒。「我的土豆(花生)到了收成的時候,要在下雨前趕回白沙去採收。」這是坐下來時,她對面生的我們說的第一句話,像是對著老朋友閒聊氣候一般。

稱張詠捷是當代國內最傑出的女性攝影家,沒有人會有異議。1991年憑著「畫家趙二呆的生活紀錄」領走第一座金鼎獎時,她不過28歲,離她第一次拿起相機拍照,不過八年的時間。光是雜誌攝影金鼎獎,張詠捷一個人囊括三座。

返回故鄉,用攝影認識故土

在事業最輝煌的時刻,她卻在一片掌聲中選擇離開,回到孕育自己的土地,澎湖,回到自己的攝影啟蒙之地,想要為故鄉付出些什麼。那是她等了七年才做的決定。「幾乎從跨出去開始,就想回來了。」她回憶說道。

沒有受過學院攝影訓練的張詠捷,與攝影的結緣來自父親的相機。22歲那年,她拿著父親的Nikonmate相機開始摸索,在簡陋的暗房中,開始了她的攝影生涯。她拿著相機四處逛,四處拍,透過小小的方鏡頭認識自己生長的地方。那時,攝影對於張詠捷來說,是探索,是記錄,是一種對故鄉的再發現。「用攝影認識自己的家鄉,是一種享受。」張詠捷說。

自我探索了四年之後,張詠捷到了台北,先後進了《人間雜誌》和《張老師月刊》擔任攝影編輯的工作。1990年,張詠捷隨著張老師月刊的團隊來到苗栗的泰雅族部落,進行頭目瑪籟達鯀的採訪。

坐在深山的部落裡聽頭目講泰雅族的故事,聽得愈多,張詠捷心中對未來的路也愈發清晰。「那種崇敬天地的精神,像金沙一般精粹的語言,就在我的生活中。」她說。這段期間,才真正讓她知道攝影的最大意義,不只是影像呈現的美麗,而是應該留下被攝影者與這個世界的連結,是背後的故事特別吸引人。

於是,她成了空中飛人,利用自己工作的閒暇,在台灣與澎湖間往返,忙著記錄鄉間老人的故事。相較於一般的攝影家,張詠捷花更多的時間和被攝影者在一起。透過小框框,她記錄的不只是眼前的風景,更是人味。「詠捷的作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是累積的歷史。」澎湖縣攝影學會會長陳英俊說。她慣用黑白色彩記錄影像,透過照片訴說的,是代代相承的生活經驗。

記錄原鄉,找回失落文化

1995年,她以「前世今生」奪下第三座金鼎獎,羨煞多少攝影工作者,只是外界的肯定與掌聲再多,似乎總壓不住她內心的吶喊,那是來自遙遠母鄉的呼喚。隔年,為了能更完整地記錄澎湖母文化,她決定放下台北的一切,辭了工作返回澎湖,專心從事鄉土記錄的工作。只是她萬萬沒料到,這份熱情,剛下飛機就被澆熄。

【會員限定活動】護國神山怎麼造?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背後的賭注!

她幾乎就要不認識自己的故鄉了。祖先辛苦建立的石老石古石(編按:為海中珊瑚岩,為澎湖古建築特色),被一道道現代化的水泥牆取代;原本美麗海岸線,成了過度建設的碼頭,一塊塊的消波塊在碼頭旁阻擋著海浪拍打岸邊的問候聲。「整片土地像是被動了大手術,亟待休養生息。」她說。

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記憶中的鄉土消失,她卻無能為力,只能拚命地用相機保留逐漸消逝的純真。有兩年的時間,張詠捷成了「沒有名片」的人,那是張詠捷孤單,卻最充實的日子。

只是家人始終無法諒解,她辭去大都市的正職,帶著相機在澎湖四處跑,不斷和老人聊天,做著不像「正事」的活兒。有時,在鄉野間走訪時,鄉間老人一句無心的「現在做什麼頭路?」都讓她難以應對。「當一個沒有工作的人是需要勇氣的。」她說。

即便周遭環境對她如此不友善,張詠捷沒有逃走,她繼續用自己的方式記錄故鄉,一方面為祖父吳清登留下澎湖討海人的口傳做歷史紀錄,另一方面,她開始跟著外祖父涂連溪學習南管琵琶,甚至花了將近一年時間,讀完《臺灣俚諺

集覽》,只為了更深刻了解母鄉泥土裡的真滋味。

在祖父和外祖父的身上,張詠捷找回失落的文化,也找回澎湖人的驕傲。為了紀念兩老,1998年,她以兩老之名成立「河溪文化工作室」,希望傳承自祖父和外祖父的文化基因,可以綿延不絕地流下去。

採集歷史,傳承海島情意

「文化失落的速度是很驚人的。」張詠捷說,上一代傳到這一代,語言的傳承可能還有80%,但傳到下一代可能只剩50%。因此,工作室成立之後,張詠捷整頓消沉的情緒,更積極地投入口述文化的紀錄中。經過十年的時間,祖父的口述歷史已經有70萬字,關於澎湖地方文化的採集,也早已超過百萬字。這裡面,包括了澎湖的地方歷史和故事,以及褒歌、諺語和各種在地文化的經驗。

2005年冬天,張詠捷為自己的鄉土出版第一本書,令人訝異的,她選擇的不是口述歷史或人物故事,反而是散文式的食譜《食物戀》。透過食物張詠捷在書中記載了自己和親人間的故事,滿溢著食物香氣和濃濃的情意。這只是張詠捷為澎湖記錄的開端。

2007年春天,張詠捷卻哭了。家中親戚推倒了祖父辛苦興建的石老石古石古厝,蓋起了鐵皮屋,望著那些被棄置的石老石古石,她只能心痛地落下淚。「我們的文化素養來自上一代,這也是我們應該傳給下一代的。」她說,過去那些不被重視的部分,或許也都珍藏著深深的文化意義。

因為有了這樣深刻的體悟,即使日子再苦,海島的女兒張詠捷,還是堅守自己的故土。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