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看別人的戲,哭自己

作家小野》

王妍文
user

王妍文

2012-08-01

瀏覽數 3,850+

看別人的戲,哭自己
 

好故事,可以扣人心弦、可以贏得人心,甚至在山窮水盡一線間發揮反敗為勝力量。

不論是蘋果前執行長賈伯斯(Steve Jobs),那篇給史丹佛畢業生「求知若飢,虛心若愚」(Stay Hungry , Stay Foolish)講稿,或是絲絲入扣的蘋果iPhone及MacBook Air行銷PPT;投資股神巴菲特(Warren Buett)用生動的故事闡述選股買股獨到看法,讓普羅大眾相信他一出手就能帶來成功;美國現任黑人總統歐巴馬將自己崎嶇的成長過程變成勵志故事,「說」出總統路,都是本世紀最傳奇的故事經典。

在現代社會中,你會發現,也許是一場演講、也許是面對客戶的簡報、也許是一次上司與下屬的對話、或是朋友間的觀念分享,在不同場合中,都必須說服對方的腦袋、感動他們的心靈、再訴之以情,創造影響他人的機會,而說故事就有這樣的威力!

不論你想交流的只是一個小點子、一個觀念,還是販售一種形象、一件產品,「故事」都能用一種人們記得住的方式包裝訊息,植入人心。

但要如何把故事說好?

「故事比現實、比真實更多樣、更豐富。」作品涵蓋小說、散文、劇本、童話等各領域,擁有超過百本創作的作家小野這麼說。他認為故事要讓人聽得入迷,其實有技巧可循,除了真實感外,還要精準運用「情感共鳴」、「對比反差」和「意在言外」,營造想像與感受,就能說出一個正中靶心的好故事。

〉看別人的戲 哭自己

動人的故事能夠挑動閱聽眾的情緒,令人又哭又笑、引人惋惜悲歎,甚至轉眼緊張喘氣,或是忘情投入支持。想讓故事擁有這種情感催化作用,就必須先打造符合閱聽眾感性本能的需求。

「故事中最大的共鳴在於『看別人的戲,哭自己!』」多次得到亞太影展、金馬獎最佳劇本獎肯定的小野說,正因為被故事中的某個情結、某句話觸動,這個故事才會進到閱聽人的心裡,所以說故事前,要先打造能夠引起最大多數人共鳴的元素。

想想看,你和設定的閱聽人之間,有什麼共同的經歷?記憶?歷史事件?有什麼結果是共同渴望的?「人們只有在他們最感興趣的地方才會做出反應。」小野認為。

確認好故事的目的,選擇出讓人感動的點,不管是親情間的無私奉獻、愛情裡的痴傻執著,還是追求夢想的努力不懈;抑或壞人終得報應的痛快,「人類會產生感動的元素大抵相同,」一旦找出跟閱聽眾之間連結彼此內心的通道,就能讓故事直達共鳴之境。

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不過,對很多人來說,好故事難求,如何能信手拈來,調出一劑催淚彈?「好的故事往往來自生活周遭。」小野認為,好故事的來源,不一定要翻箱倒櫃,可能是一張照片、一幕景象或是一則新聞,就能作為故事的大綱,再進一步延伸、補充想表達的精神概念即可。

〉死要錢 對比反差吸引注意

什麼狀況下,閱聽眾會一直保持高度的注意力?答案是,兩難的局面。閱聽眾喜歡有對比、反差的故事,即使其中一種狀況和自我觀點相對抗,也會被故事的發展牽引,流露出濃濃的注意力。

「只要找出對比、兩者間的衝突,循序漸進也能說出一個好故事」。小野說,他舉例最近看過的書《菊次郎與佐紀》,書中描述日本導演北野武與母親感情不好。金錢關係是母子兩人感情不睦的主因,主要是母親習慣向他不斷要錢,只要北野武一個月沒有寄錢回家,母親就打電話給他破口大罵,而且北野武愈出名,她索取的錢愈多,在北野武眼中,是標準「死要錢」類型的媽媽。

有一年母親過世後,北野武回鄉奔喪,沒想到等辦完喪事,正要離開家的時候,他的大哥把一個小包袱給了他說:「這是媽媽叫我一定要交給你的。」他小心翼翼打開小包袱,看到一本用他名義開戶的存摺,存款金額高達數千萬日圓。這時北野武才發現,原來,是母親擔心他變成落魄的窮光蛋,才藉由不斷要錢,幫他儲蓄。

故事中完全沒有講述一位母親的偉大情懷,卻能從母親角色的反差中無形彰顯,「對比和反差最能帶出故事的戲劇性張力,你想表達的精神,這時不用說,卻比說了更有力量。」小野說。

〉真相一半 意在言外的結局

故事的魅力,正是來自於對情節的想像與感受,最後變成自動自發的行動力,因此也是說故事者眼中,激勵、影響和說服的最佳工具。

人都不喜歡被教導,充滿教條式意味的故事再精彩,最終卻很難轉變成行動力。小野認為,說故事時,並不一定要將故事說到滿,只要明確知道主題是什麼,擺進適合的情節、符號,就能創造出意在言外的故事氛圍,這時,閱聽者的感受力反而更強,最後形成改變自己的力量。

像是楊德昌電影《一一》想表達「我們都只能看到真相一半的事」這樣的概念,所以在電影中安排一個拿著相機拍每個人後腦勺的小孩角色,隱喻從後腦勺看到的人生,正是我們平常所看不到的另一面真相,讓故事產生反思作用,閱聽眾在看完電影後,還能帶回家,變成生活中,反思生命的動力。

意在言外的結尾能加強閱聽眾對故事主旨的印象,並且願意改變、明白某些新事物,或是對某件事情有不同的做法。「當符號擺好後,意義交給觀眾去想,」小野說。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