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信用,是最好的名片

Visa國際組織台灣區總經理麻少華》

王妍文
user

王妍文

2012-08-01

瀏覽數 5,650+

信用,是最好的名片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什麼是人生發展最重要的東西?

對Visa 國際組織台灣區總經理麻少華來說,「信用,是最好的名片。」把職涯的信用、財務的信用管理好,人生發展即使曲折,也會不停向上。

沒有一般金融人慣有的銳利神情,笑起來還帶點靦腆味道的麻少華,畢業於台灣大學圖書館系,沒有金融相關背景,也沒有留洋學位,卻能在客戶全是頂尖金融人才、業務版圖橫跨全球200 多個國家的大型外商公司中,躋身台灣地區最高管理職,豐富的跨部門經歷與工作上的好信用就是關鍵。

麻少華進入Visa 時,從業務員開始做起,負責會員關係的經營,後來又轉任到幕後擔任產品經理,進一步深化對Visa 產品運作的認識,包含技術、營運等單位,幾乎每個部門他都歷練過,非金融科系出身的他,甚至還被拔擢為大中華區技術服務總監,外派到香港工作2 年。

讓老闆願意給予時間學習、成長,他憑藉的是對每一份職務都能用心經營的好口碑,好口碑,點滴成了老闆心中的好信用,一遞出去,換來職涯一路向上的機會。麻少華以10 年不到的時間,就從外籍主管手中接下台灣區總經理重任。

在講求信用的金融世界,信用愈好,愈能以最低的成本,貸到最高額度;同樣的,管控好人生信用,就能以最低的成本,掌握自己的人生發球權。CEO 教你的10 件事,以下是麻少華的精彩分享:

Q:無法學以致用是很多30 世代就業時的難題,您從圖書館系,一腳跨入金融圈,當初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就業方向?

A : 有徬徨是正常的,不要怕走錯路,多去歷練、實習,或許能為自己創造機會。畢業後,我只知道圖書館系人的傳統出路不是自己想要的,對於未來,也不確定要做什麼,是後來慢慢試,才找到方向。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做企畫,那時發現,想不被產業的專業限制的話,只有業務、財務和IT技術是可以帶著走的能力,財務和IT 技術已經來不及培養了,那就專注往業務去做看看。所以進了電腦公司,當時服務的對象就是金融業,看到金融業的蓬勃,又對與人接觸的業務工作有很大的興趣,進入了Visa 後,才確認了職涯的方向。

很多人都會擔心,我又不是學這個的,做不來怎麼辦?其實,首先要確認的是對工作的熱情,能力反而可以進入該產業後再慢慢培養,有熱情,努力學習就會產生傲人的成長,逐步建立自己在產業中的口碑、信用。

信用,是最好的名片。初階工作→未來升遷→高階經理人,這種職涯流程是不會改變的。只有態度才能決定一切,讓你的行為、能力跟著改變,建立職涯的信用,否則,即使是身處最有前景的產業、公司,如果工作性質不喜歡,也做不久。

但是,在職涯上很容易忽略一點,就是職涯規畫並不是一條永遠上升的曲線。在公司待久了,你會以為自己很了解公司、一路往上走很正常,其實不然,通常都要透過工作性質的轉換,你才會看得更全面。

不過,一旦工作轉換,會造成職涯能力呈現波浪曲線,自己願不願意停一下,在新部門重新學習;老闆願不願意花時間給部屬去打造另一項新能力,都是未來自我能力擴張或是公司發展進階很重要的停頓時間。

像金融業,會主張幹部輪調,職務往上升遷前,都要去不同單位歷練,有挑戰才有機會,如果只專精在一個技能上,走上專家之路,遇到需要轉型的時候,就會比較辛苦。

Q:工作上講求口碑、信用,現在的年輕世代起薪低,為了享受生活,動輒被卡債追逐,您認為該如何建立財務的信用?

A : 年輕人想要擁有財富,必須先有正確的優先順序之分,最重要的其實還是工作,有一份工作,才具備邁入理財大道的資格。建立穩定的現金流,在財務自由之前,都必須有一份的工作,在薪水之外,也會有年終獎金、分紅等,這部分是長遠、穩定、源源不絕帶進財富的基礎,其次才是去考慮如何理財,或透過投資打造自己的黃金甲。

跟工作上的信用一樣,如果在財務上失了信用,這個紀錄會一輩子跟著你,以後想要跟金融機構借貸、往來,就會付出比較大的成本。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Visa 今年針對Y 世代做過一項調查,有80%表示,希望「活在當下」,所以他們儲蓄的動力也是為了滿足短期需求,像是買一個名牌包,或是為了一趟旅行去存錢。也有81%的人想盡力累積財富,以「享受美好生活體驗」,並「擁有理想生活」,但一談到「長期儲蓄目標」,卻有97%的人表示沒做過。

理財要做好,還是要回到基本的軌道上。你想想看,「希望累積財富、讓生活變好」,卻「沒有做儲蓄計畫」,這中間存在多大的落差,想要達到財富自由,還是要從好的規畫開始,最好是有一個中長期、明確的理財目標。

理財目標可以跟隨人生階段調整,不用一步到位,像是畢業後希望繼續出國深造,那就先建立一個短程的200 萬元留學金目標;想像自己結婚後,若希望能購屋,就必須提早規畫一個可以累積百萬或千萬資金的理財計畫。

大部分的人都不會故意負債,但是沒有計畫,卻容易變成「今天存一些錢,明天又花光了」的情況,無法達到「想要累積財富,過更好生活」的期待。應該回歸到自己的需求是什麼,來逐步訂定計畫,也不需一進入社會,就訂出一個遠大的目標,來勉強能力、需

求還不足的自己。

賺錢可多可少,目標也可能因人各有不同,但只要清楚、明確,就能擬定計畫,接下來就只有「量入為出」這麼簡單,這是不讓自己失去財務信用最重要、也最關鍵的動作。

Q:金融機構發行許多卡片,像是信用卡、Debit Card(金融卡)、現金卡等,年輕人可以拿這些卡片來幫助理財嗎?

A : 卡片是帶來便利,絕對不是財富,搞混卡片功能,可能今天的財富,就變成明天的負債。

者都忽略了不同工具的設計都有它原始目的,使用成本也不同,若把支付和借貸功能混淆,將信用卡變成現金卡、把現金卡變成小額借貸,只求方便,不問後果,不僅不能幫助理財,還會造就負債問題。

其實塑膠的金融卡片的真正用意是「支付」,它是取代現金來支付的工具,並不是理財工具。包括有儲值或預付功能的悠遊卡;帳戶中有多少錢才能用多少錢、不會導致信用擴張的金融卡或轉帳卡;每次提領金錢,就會被收取利息或手續費的現金卡;至於現在

發行量高達3000 多萬張的信用卡,則是銀行給一個額度,方便先消費後付款的工具。

使用這些卡片時,不能以取得金錢的方便性來考量,要先想這筆錢是要拿來消費還是投資?為什麼要使用這個工具?這工具帶來的好處是什麼?同時釐清你負債的目的是什麼?用途是什麼?

Q:很多年輕人覺得,若千辛萬苦每月只能存下5000 元、1 萬元,似乎對買房、教養金、退休金這樣的中長期目標幫助不大,您怎麼看?

A : 要為無法存到錢擔憂,也不要因為存錢數目小而沮喪。你想想,工作會有升遷、加薪的機會,不會一直停留在一個低薪的階段,每個人都可以回頭看看,自己現在的薪水絕不會跟10 年前薪水一樣,只要工作態度正確,自然會加快升遷和加薪的速度,這是累積財富最沒風險的方法。

我們都聽過拿鐵理論,每天省下一杯咖啡的錢,經過40 年複利投資,也能變成上千萬,雖然最後總金額與投資的複利多寡有關,不過,我認為他更強調的應該是強迫儲蓄的能力。

理財是廣泛的概念,很多人會誤以為是在投資上精進,但要有財可理,還是要從儲蓄做起。掌握理財4 步驟:「儲蓄」、「平衡預算」、「支付工具」與「建立信用」,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幫自己打下財務知識及個人理財技巧的基礎。

有很多富有的人被媒體稱作投資高手,其實他可能投資的比例很低,應該稱為儲蓄高手才對,這些人大多財富都是從工作的薪資、獎金去累積,因為儲蓄能力強,一路為自己存出財富。

不要小看薪水增加,與自己儲蓄的能力,如果一直存有「月存1 萬元,也做不了什麼事」的悲觀想法,反而會限制自己未來財務發展的機會。理財一開始或許很辛苦,未來收割時,才更能品嘗美好。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