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讓你覺得「累死了」、「麻煩死了」嗎?
老是碰到難以相處的人,覺得別人都不認同自己?明明很努力要跟同事好好相處,卻無端捲入麻煩的辦公室政治,做什麼都搞得灰頭土臉,裡外不是人?常常不自覺地出口傷人,又很容易被別人的話刺傷?
日本心理諮商師心屋仁之助把覺得人際關係「很累人」分為三個狀態:I’m not OK, You’re OK(我錯了,你才是對的)、I’m OK, You’re not OK(我是對的,你錯了)、I’m not OK, You’re not OK(我錯了,你也錯了),一旦你心裡這樣想,就會陷入痛苦的深淵難以自拔。
其實只要在人際關係的火山爆發或自暴自棄之前事先預防,並從日常生活中改變個人的習慣,跟著以下7 個法則走,你會發現原本糾結於心的問題逐漸解開,心情愈來愈輕鬆。
1. 鏡子法則
只有我改變,討厭的人才會有所改變
很多人因為「別人造成的問題」而感到苦惱,實際上,當你覺得「自己才是對的」、「自己沒有做錯」的時候,問題就已經出現了—因為你開始拒絕接受別人的價值觀。
那是因為你想證明「自己才是正確的」、「自己是優秀的」,於是不停尋找「不正確的人」,然後正如你預期,所有情況都變成「是別人不好」。
你放任自己內在的問題不去解決,只是一味地抱怨、攻擊對方,試圖改變或排擠對方,所以對方明明沒有任何改變,你卻愈看愈覺得他有問題。
這是因為「我」隨時隨地都「帶著那個問題」,所以無論身在何處,身邊永遠都有問題人士。
所謂「讓討厭的傢伙不再扯我後腿、不再伸手挖掘我內心傷口的方法」,其實就是「找出自己內在『產生反應的原因』,並加以消除的方法」。
換句話說,就是改善自己心理的體質,不必設法處理「自己以外」的「別人」,而是「想辦法處理自己」。
2.假髮法則
坦率呈現自我,才能過得比較輕鬆
很多人其實一直在日常生活中隱藏「真正的自己」,原因大多是在意世人的眼光,覺得「很丟臉」或「擔心被人討厭」,於是戴著所謂「好人」、「應有的姿態」、「社會角色」之類的假面具,結果漸漸地喘不過氣,愈來愈痛苦。
面對這樣的人,我通常會說:「很可惜⋯⋯你的真面目早就露出來了喔!」
我常用這個比喻:戴假髮其實還滿容易被身邊的人看出來的!
然而如果本人認為「沒有被看出來」,那麼身邊的人也會假裝如此,但是和那個人近距離談話時,目光總是不自覺地移向他的頭頂,也會特地向新進員工叮嚀這個「注意事項」:「那個人戴的是假髮,所以千萬不要在他面前提起頭髮的話題。」
如果當事人鼓起勇氣表示:「其實我頭上的是假髮喔!」身邊的人會假裝驚訝,其實卻鬆了一口氣。
所以早點表露「真正的自我」吧,這樣馬上就能「輕鬆」許多,活得輕鬆又愉快。
就算任性、不瀟灑又常常錯誤百出,但坦率地活在世上的人不也充滿了個人魅力嗎?
3.國中生法則
別人看起來很厲害—也只是看起來而已
念小學時,看到穿制服的國中生總覺得:「好像大人喔!」念國中時,看到參加高中棒球賽的球員又覺得:「好厲害喔!」上大學開始打工後,總覺得:「社會人士都好能幹!」
出社會後看到工作能力強的主管,不禁興奮崇拜:「簡直跟超人一樣!」在公司任職一陣子後看到有人獨立創業,又覺得:「他實在很有勇氣!」還認為「自己一定沒辦法」。然後呢⋯⋯?
其實仔細想想,你也這樣走過來了,只是一路走來都戰戰兢兢,時時刻刻懷著煩惱:為了家庭、為了學業、為了朋友、為了風評、為了自己能力和氣度而煩惱。
儘管看起來光鮮亮麗、優秀能幹,其實每個人心裡還是懷著各種煩惱。問題在於你是否已經克服?你有沒有挑戰過?或者因為害怕而一直逃避?
「別人看起來比較厲害。」的確如此,然而別人也正為了必須面對的各種情況而煩惱。所以根本不需要認為別人比較厲害,不妨想想自己比從前進步的地方吧!
4. 地圖法則
溝通要成功,請放掉你認定的「通常」或「應該」
職場上、朋友或家人之間常上演堅持自己才是對的戲碼,這種情況其實出於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過濾器」,濾出了自己認定的「應該」或「通常」,然後認為對方「不合理」。
這個過濾器是只屬於自己的價值觀、只屬於自己的法律,而在通過這個過濾器時我們會產生「情緒」。
其實,只要讓這個過濾器的網目盡量放大,就能避免動輒受別人的舉止影響,接納別人的意見之前也不會老是想批評了。
神經語言程式學(NLP)的假設前提中,有一個「地圖並不等於實境」的論點:無論地圖繪製得多麼精美,都必然是出自繪製者的觀點。
即使看到同一件事物,每個人的看法也都不同,因此,每個人所謂的「應該」或「通常」都不大相同。
大家的認知明明都不同,卻又要拿來套在彼此身上,結果不是爭論不休,就是煩惱別人不聽自己的意見。
其實只要能認同或接納別人的想法,人際關係上的煩惱就會漸漸消失。這是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
5.集點卡法則
話不吞肚,避免習慣性地挑毛病
我們心裡都有一張集點卡,默默計算著「把想法或無法說出口的話吞回肚子裡的次數」。例如,你對同事的行為有些意見,但基於或許會傷到彼此、不想引起紛爭等理由而沒有說出口。吞回一句想說的話,就在集點卡上面蓋一個章。
人們只要拿到集點卡就會忍不住開始集點,因此在蓋下第一個章的瞬間,你也開始為了集點而「觀察、監視」對方。
集點卡蓋滿了通常可以換贈品,而心中的集點卡集滿之後又會如何呢?會「發作」或「爆炸」,並伴隨著「我實在忍無可忍了!」之類的台詞。換句話說,持續蓋章集點能在潛移默化中讓你成為「受害者」,並將對方設定為「加害者」—儘管開始集點的契機明明是自己不肯明說。
如果不想再繼續集點,最重要的就是要坦白說出自己的想法。表達自身想法時只需說出真切的感受:「這些理由令我感到生氣,因為⋯⋯」。更重要的是,不要期待對方聽完之後會有所行動,因為對方也有自己的立場和考量。試著留意自己內心的期待比較重要喔!
6. AND 安心法則
承認自己的弱點與缺點,讓自己更大器
我們常常討厭自己的某些地方,不想承認自己的某些問題,這是自己跟自己對抗的狀態。
而「自我心中的敵人」正是自己認為難以相處的對象。因為自己心裡的假想敵變成「難相處的對象」出現,我們才會試圖否定或與那個人對抗,原因其實是不想承認自己的問題。
該如何解決這樣的情形,最重要的關鍵就在於「認同」。不想承認也無妨,不喜歡也無所謂,只要確認「這些問題存在」就好,不要刻意忽視,這就是一種「認同」。
對自己的缺陷或弱點感到厭惡時,往往會認為這樣不行,應該改變才對—也就是以「BUT」來加以否定,例如「我太懦弱了,這樣是不行的,(BUT)應該改變才對。」
如果改用「AND」又會如何?「我很懦弱,所以(AND)應該加油。」「既然有缺點,就一定有優點。」「我是對的,而你也是對的。」
沒用的自己和能幹的自己同時「存在」,我們可以同時喜歡兩者,也可以同時選擇兩者,不用「BUT」來否定前者,而是認同兩者的存在。
何不用「AND」的方式生活呢?如此一來會安心許多。而藉由這些方式認同自己的弱點、缺點和自身以外的價值觀,也能讓自己擁有更大的器量。
7.自己先脫法則
主動自我揭露,坦白說出心裡話
心中藏著愈多「羞於見人的事」、「不想讓人知道的事」,人就會為了守住祕密而更加封閉內心。
因此,只有在自己敞開心扉,主動「自我揭露」時,才有辦法和別人溝通。
我常鼓勵大家在自我揭露時「說出真心話」,希望改善某些情況或人際關係上的問題時,不妨用「其實我○○」來取代「都是你○○」這種說法。
一般心理諮商常運用一項叫作「I-message」手法,也就是「我訊息」。
「你的這些地方應該改進。」這類以「你」為開頭的說法,容易變成強迫對方改變的指責或攻擊,所以應該盡量避免。而「我訊息」這種方法就是改用「我受到這樣的對待覺得很傷心」、「我希望你能這麼做」等,以「我」為開頭的說法。
不要再說:「你不必說得那麼難聽吧?」不妨改成:「其實我聽到你那樣說很難過。」
如果希望別人能了解自己,何不試著以「其實我○○」這種說法與人溝通?與其命令別人脫衣服,不如自己先把衣服脫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