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老去的一天,愈接近終點時,當事人與陪伴者的心情會是如何?
呼應著2012 年的末日氛圍,電影《桃姐》以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有機會成為面對生命終點的老人,以及陪伴長輩走向終點這麼普遍易見的故事,拿下2011 年金馬獎最佳女主角、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等3 座大獎,飾演桃姐的葉德嫻更摘下威尼斯影展最佳女主角,成為歷來第2 位獲獎的華人演員。
如同英文片名「A Simple Life」,《桃姐》劇情場景以家中、養老院、香港街頭為主。導過《女人四十》、《傾城之戀》的許鞍華,擅長刻畫細膩情感,這次她將商業電影慣用的張力手法收斂至幾乎看不見,也沒有藝術電影那種距離感,反倒像一部紀錄式電影,緩緩播放出改編真人真事的主僕情。
女主角桃姐在Roger 家族幫傭60 年,伺候過五代人,家族裡有的人過世、有的移民,只有Roger留居香港,年老的桃姐專心照顧這位時常出差的少爺,有天她中風了,醒來後發現自己半邊行動不便,於是要求Roger 送她到養老院,度過餘生。
情感淬煉的主僕情
「 桃姐其實是悲劇人物,二次大戰時,中國很多窮人家賣孩子,她算幸運的,Roger 家族收留她,但她沒有真正的親人,中風後,又不想拖累主人家,只好去了養老院,」葉德嫻說,所有的老人都不喜歡離開熟悉的環境,搬到養老院是不得已的選擇,「人家叫你吃飯就吃飯、睡覺就睡覺。」她傳神演出桃姐到新環境的手足無措、失去主導生活權利的老人心情。
香港地小人稠,養老院裡的每個小隔間,上演各式人生。有被女兒抗議只把兒子當寶的年邁母親,有孝順子女常伴左右的老人,當然,也有隻身在養老院終老,從未見親人出現的孤單人兒,也有不斷向人借錢,卻是去買春的怪異人士。死亡,是人的終點,也是離開養老院的句點,當有室友「不見」,透過鏡頭,我們看到了其他老人的若無其事,也許是刻意逃避、切斷情緒,也許是老人們認為終將一死,又何必大驚小怪。
老年怕孤單,尤其在養老院,若見別人有親人來訪,有了比較,更顯不是滋味。當有人問桃姐怎麼不見她的親人?她回答:「他們都在美國。」外表裝作不在意,內心實則感嘆自己沒有親人的惆悵。因此,當桃姐見到Roger 來看她時,那種出乎意外的驚喜,或許不管再孤僻的人,到了晚年,情感比金錢更有安全感吧!當有人以為Roger 是桃姐兒子,Roger 回答是的時候,桃姐不敢置信看著這位從小帶大、情感內斂的少爺,葉德嫻成功詮釋出那種感動到無以復加的欣慰情緒。
可以期待的劉德華
男主角Roger 由劉德華出飾,但許鞍華沒有讓劉天王有耍帥的空間,也沒有像過去想讓他拿獎,故意叫他扮醜的導演那樣,她讓劉德華就只是一位普通人,深色卡其褲配球鞋、背著後背包,到處出差,看文件時要戴老花眼鏡,你會發現去除掉天王的帥勁,或是扮醜的刻意,劉德華真的是位實力派演員。
從桃姐中風前,回到家只會看報紙、做自己的事,這時的他話不多,全靠眼神與肢體語言展現專注在工作,家只是出差到各城市的中繼站,對照顧他長大的桃姐,平日也不會噓寒問暖。但當桃姐到養老院後,Roger 開始學會關心,定期到養老院帶桃姐外出用餐、話家常。
從牽著桃姐的手散步,到她愈來愈老,衰弱到只能坐輪椅,Roger還是推著輪椅上的她在街頭漫步、轉圈。劉德華從原本淡淡的主僕之情,到情如母子的情感變化,沒有加味的誇張劇情、沒有多餘的演技操弄,微微俯視,眼神在眉宇之間流轉,陪伴、攙扶都是發自內心的細微動作,他演活了在陪伴過程中,學會懂得付出,伴著桃姐走完最後階段的「親人」,就算沒有血緣關係,情感與歲月積累的正比關係,讓他們比親生母子還親。
除了劉德華、葉德嫻的黃金陣容,這部電影還找來徐克、劉偉強、洪金寶、黃秋生等明星客串。過去以娛樂商業片締造市場的香港電影,經過這幾年的不景氣,開始出現像《桃姐》這種集合大牌演員,淬煉人性單純情感的心靈題材。經過《桃姐》之後,劉德華的演技讓人期待,換個角度來看,香港電影不也如同劉德華,開始有了化繁為簡的深度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