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金鐘編劇吳洛纓帶你進入別人生命裡

職場第361行》

簡永達
user

簡永達

2012-02-01

瀏覽數 5,050+

金鐘編劇吳洛纓帶你進入別人生命裡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每個時代都需要說故事的人,而每個時代也都有群人,容易把世界看得清晰,把故事說得動人。編劇就是那群人,帶我們進入別人的生命故事。

我們可以理解《白色巨塔》裡蘇怡華參與權力鬥爭的無奈,也可以知道《痞子英雄》裡陳在天不願面對的過去。金鐘編劇吳洛纓的文字魅力,讓這些角色鮮活得就像生活在你我周遭。

坐在咖啡廳靠窗角落裡,膝上枕著新的麥金塔筆電,吳洛纓將頭微仰,看著大片玻璃窗外,一幕幕電影閃過眼前,她發現,這城市像極了電影院。喜歡在自己的安靜中寫作,看著無數角色登台上場;若感情太投入劇情了,就放縱自己流淚。這是吳洛纓的編劇人生,也是編劇最過癮的快意角落。

故事要寫實,才能打動人心,這原是台灣1980年代「新浪潮電影」的創作精神,如今在2010 年的台灣編劇圈再次發酵,吳洛纓就是幕後重要推手。

寫過《白色巨塔》、《痞子英雄》和《我在1949等你》,作品裡沒有灑狗血的爆橘情節,反而是張開的角色生命,吳洛纓每次推出新作品,都能引起話題。

43 歲的吳洛纓,其實進入編劇這行並不算早,直到33 歲才開始寫劇本。在當編劇前,曾做過劇場導演、出版社編輯,這些看似沒有相關的工作經歷,卻累積了她對生活的觀察,轉化為後續創作的養分。

剛入行,就能獨立寫完一齣連續劇10 集的劇本,吳洛纓還是少見的才女。「那些訓練對我最大的意義,是讓我知道戲在哪裡。」她回顧6 年的戲劇系所訓練,才發現學生時代讀的希臘悲劇,有許多角色的原型,一直延伸到現代的偶像劇裡。

「他先前愛過我,現在卻侮辱了我,」吳洛纓啜了口咖啡,給我們講了《米蒂亞》(Euripides, Medea) 的故事:婚後對丈夫百依百順的妻子,卻發現丈夫爬上另一個女人的床,為了報復,她殺了第三者,也殺了自己的小孩。

大老婆的復仇與小三的元素,像不像去年火紅的《犀利人妻》?劇本講的是人性,而人性從來沒有變過。透過希臘悲劇,了解人物的原型,吳洛纓比起一般編劇,更有基礎去揣測一個角色的愛與恨,也更容易把角色寫得深刻,營造戲劇張力。

觀察與觀點 讓創意量化

劇本在發想階段,常常需要很多天馬行空的想法,不過如果將天馬行空全歸因於靈感,那便是可遇不可求,編劇的工作就是要讓「創意」能夠「量產」。

吳洛纓分享自己創作力豐沛的祕密,一個是來自生活當中的觀察,另一個就是提出自己的觀點。

在觀察生活的過程中,必須將自己所有的感官全部張開,給自己一個人的時間。就像吳洛纓每年都會去西藏「轉山」,藉機放下所有角色去跟自己相處,可以建立很多人生本質上的問題,那會給予後續的創作

很大的能量。

觀點的建立說來很簡單,就是靠大量的閱讀,不過難的是紀律,要能在忙碌的生活中維持閱讀的習慣,反而是比較困難的。「我到現在還是維持1 個月閱讀4 到5 本書的閱讀量。」

除了書本以外,吳洛纓認為更好的素材其實是電影,因為電影能奠定一個編劇的風格。當然不是什麼都看,要經過篩選,一般來說好萊塢的電影少看,多看一些歐洲的電影,但一樣要保持一定的量。

從大量閱讀與看電影的過程中,編劇會慢慢發現很多題材都是別人寫過的,如何在別人做過的題材中找到新的可能性?吳洛纓說:「要跟現在身處的環境有對話的關係。」結合編劇觀察生活的能力,唯有觀點與觀察兩者相輔相成,編劇才能迸發無限創造力。

從大編劇到工作室編劇

近年來,中國市場開放,台灣資金到位,兩岸反而都缺編劇,而這股「編劇荒」的焦慮,最直接反映在薪資報酬上。入行3 年的協力編劇,寫1 集60 分鐘的電視劇大概有4 萬到6 萬元,若是更成熟的編劇,1 集價碼甚至可以拿到10 萬元。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編劇是啟動的第一道力量,一齣電影往往先由編劇寫好劇本,再交由導演做後續創作。拿蓋房子來比喻,編劇是畫設計藍圖的人,而導演、攝影、美術則是看著藍圖施工。

過去,製作可以等,等編劇寫完60 集劇本再開拍;但現在,接到案子4 個月後就要開拍,而開拍前就要先寫完30 集劇本。

「這怎麼可能?用抄的都來不及,編劇勢必要進入team work 的狀況。」吳洛纓指出編劇的工作型態已經從一人獨攬的大編劇,轉型為工作室編劇的分工合作,就是由統籌編劇分場,再由協力編劇分著寫對白本。

以吳洛纓的工作室為例,統籌編劇接到劇本,先與導演和製作人討論故事大綱,再接著寫完分場大綱,交由工作室裡的協力編劇與寫手分著寫分場腳本與對白本。但每個編劇手中還會有時程不一的劇本,有的還在發想階段,有的則是進行到修改對白本,時間被切割得很零碎。

要能成為跟導演談劇本的編劇,需要固定時程的養成。一般來說,從新手到能提供劇情建議的協力編劇,約需3 到4 年訓練;而如果要成為成氣候的編劇,則除了時間,還需一點才華,外加一點機運。

創新劇種 年輕編劇的機會

工作型態在轉型,在台灣土生土長10年的偶像劇也面臨轉型階段,最大的原因還是因為純愛的偶像劇,無法成功打入中國市場。

《白色巨塔》是吳洛纓做的第一個嘗試,講的是醫院權力鬥爭,沒想到在台灣不僅成功引起話題,在中國也有不少收視族群,為編劇開啟寧靜革命的序曲。除了吳洛纓,還有許多編劇也在對市場做試驗,像《犀利人妻》的楊

海薇、《我可能不會愛妳》的徐譽庭,都在大膽開發創新劇種。

誰能在這波汰換潮建立自己的戲劇品牌,誰就能將好故事變生意。但這些都是成熟編劇才有能量去做的。

毫無經驗的戲劇新手要加入編劇系統,絕對是從電視台、製作公司或編劇工作室的寫手開始當起,大部分工作都是在處理重複且枯燥的事。吳洛纓形容這群年輕編劇像海浪,浪花不斷重複,卻沒有留下什麼。

年輕編劇流動性高,是台灣影視產業的危機之一,但吳洛纓認為,麻痺與僵化,才是更大的危機。

吳洛纓回憶起剛入行時,也曾當過沒有方向的「洗衣機編劇」。那時寫一檔每天on 檔的長壽劇,1 個月大概有4、5 萬元收入,生活可以過得去,但是生活就像洗衣機一樣,穿梭於各齣長壽劇中沒完沒了。時間久了,你會開始對生活沒有感覺,對劇本沒有感覺,「你會慢慢不知道你在這裡幹嘛,」吳洛纓補充。

吳洛纓建議想當編劇的年輕人應該先有正確的態度,那是明確的目標與保持創作的熱情。

「你要始終感覺到你是一個創作者,而不是一個機器人。」她要求自己工作室的編劇,除了要寫公司接回來的劇本,還要有自己原創的劇本,結果在劇本創作獎拿到佳作,隨即就有電視台表示有興趣。吳洛纓拿這個例子來鼓勵其他年輕編劇,「千萬不要被訂單牽著跑,訂單永遠是有限度的,你應該要開發出屬於自己品牌的東西。」

確定自己為什麼想當編劇,如果是要成為能發揮影響力的編劇,那就得及早設定目標,告訴自己:我現在還不夠好,不過3 年後我要成為能夠主導議題的編劇。

有了方向感之後,還要保持清醒度。流轉於各大製作人麾下當寫手,你就要知道自己為什麼在這裡做這件事。吳洛纓提醒年輕編劇:「不要把錢當成唯一的目標,否則在整個過程中都會非常不快樂,一定要在薪水之外再幫自己找出一點點意義來。」

現在很多人對編劇有無限憧憬,但吳洛纓形容編劇是個「孤獨的長跑者」,配合自己呼吸的節奏往前跑,在長跑過程裡多是獨行。編劇這份工作除了堅持,還得忍受孤獨,對編劇工作有正確的認知,有助於在這條路上能走得比較久一點。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