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郭台銘說:「 年輕人創業只想開咖啡店」時,30世代的心中多半不以為然,認為「這有何不可?」開一家以代工相嵌進世界生產體系的公司,和開一家風格獨具的小店,30 世代的人恐怕認為後者比較彰顯自我,其實更有成就感。
根據104 的調查,上班族認同的十大創業標竿前十名,橙果設計創辦人蔣友柏、做手工香皂的陳怡安,開始跟王永慶、郭台銘並列。就營業規模來說,兩者天差地遠,但在上班族心中的分量上已經無分軒輊。上一代的創業精神延續到這一代,甚至有增無減。尤其,2008 年金融風暴後,愈來愈多人認為,工作不見得比創業安穩,心生起「做自己老闆」的念頭。根據104創業網3 月份調查,高達8 成以上(82.8%)上班族有創業意願,數字創下近年來新高。
新創業標竿:蔣友柏、陳怡安
雖然創業意願沒有世代間差異,但是創業的動機顯然已經不是上一代那種「賺大錢」拼生存的趨力,「保有自己生活方式」,反而是創業最重要目的。104 創業網的這份調查顯示,無論男女,創業的第一
個動機都是「選擇自己想過的生活。」第二個動機則是「完成夢想。」其實都跟「自我實現」有關。至於「賺大錢」這個經濟目的已經瞠乎其後,年輕人創業可不再是為了任何的外在目的。
社會觀察家詹偉雄認為,和上一代人比較,目前20歲到35 歲的這一代認為「做自己」比較重要,而不再像他們的父母接受社會指派的「角色」,全力以赴。這兩世代間差異是個人主義跟群體主義的差別。從個人主義長出來的創業型態自然也跟上一代人有所不同。
這兩個世代的群體價值觀差異有多大?《30》雜誌與東方線上合作,以2010 年版「E-ICP 東方消費者行銷資料庫」為基礎,分析25 歲 ∼ 34 歲、35 歲∼ 45 歲人的差異,有效樣本數有2,000 份。
由於個人是藉著對國家、公司、社區、家庭等角色的認同,被馴服規訓在社會群體主義下。因此在比較世代間群體價值觀差異時,我們特別抓出對於社會政治、工作、家庭的態度,來觀察他們的差異。
30 世代對社會政治冷感,認為自己管好自己比較重要(詳見圖1)。30 世代在「注意國內政治消息」、「關心街坊鄰居社區事務」都明顯比40 世代低,至於「管好自己,不需要為社會多付出一些什麼」的選項,30 世代明顯比40 世代認同。
30 世代創業動機:想過自己生活
對此,一位剛滿30 歲的女性上班族Ivy 說,「上一代人有大機會,現在只有小機會。」她很羨慕上一代人歷經的經濟大成長時代。
台灣這十年歷經經濟負成長、實質薪資所得下降,經濟環境停滯沉悶。即使是政治環境,在他們開始可以投票時,台灣已經走向多黨階段。政治就是政客間的口水之爭,形象負面,「提不起關心的興趣,」Ivy 說。
對於大部分台灣人來說,工作是最大成就感來源。然而對於每天至少要花1/3 以上時間相處的工作,30 世代想從中取得自我肯定的人也開始降低(詳見圖2)。他們開始出現在同好與網路社群中得到自我肯定與認同感,逐漸稀釋取代從工作中而來的成就感。
「工作雖然很重要,但遊樂也很重要。」由於網路的興起,有共同遊樂嗜好的人愈來愈容易串聯,在這些團體中取得認同也成為支持30 世代的重要精神力量。
即使跟家庭的連結上,30 世代明顯比40 世代擁有更多的自我的空間與時間(詳見圖3)。在是否要擔任「父母」這個最傳統切身的角色時,30 世代的態度明顯是「不見得」。
在一一鬆綁跟社會制度的連結之後,30 世代在個人品味上卻有明顯的堅持(詳見圖4)。除了日常生活用品與打扮要能凸顯個人品味外;在旅遊上,30 世代也有比較高比率選擇個人自主行程的深度旅遊,不再接受旅行社套裝式行程。
自由、個人化,保有自己生活的方式跟品味,是30 世代的價值,詹偉雄認為,這跟從小成長的環境背景有關。他們活在自由、富裕的空氣中,早早明白要自己做決定,「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很重要。做事的目的不是為國家社會、父母,而是為了自我的追尋。
個人主義的創業 是下一波經濟動力
個人主義顯現在創業上,就是要做跟別人不一樣的東西。「做一個大量生產,規格化的商品,我還比較想開一間符合自己風格的小店,」一位在大安區青田街附近正準備開店的上班族Joyce 說。
他認為,這是生活風格創業的時代,生活風格跟代工不同,規模都不大,「但重點不是規模,而是讓別人看到我對生活的態度。」
為什麼生活產業的橙果設計創辦人蔣友柏和做手工香皂的陳怡安,可以跟王永慶、郭台銘並列,詹偉雄認為,這一代創業立基於個人主義,可以稱為「自我追尋」創業家。他們對於「我是什麼?」的追尋遠大於金錢利益,透過創業尋找自我的肯定。
台灣到處林立的咖啡館跟小店是很合理的現象,因為這是自我追尋旅程的中介。規模小、門檻低、技術風險不高,但至少可以讓他們先脫離泯滅自我生活的企業,去體驗人生。
詹偉雄認為以「自我追尋」為主的創業家,將成為台灣下一波經濟成長的主力,因為由「個人認同」所產生的特別創造力,正是蘋果、任天堂,Google 的魅力來源。年輕創業家開的風格民宿、咖啡店,各式各樣手創小店,就像一顆顆閃閃發亮的星光,點亮各地的風情。說不定多年之後,這裡也會產生一家走上國際舞台的生活風格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