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兩岸職場文化衝擊

陳忠慶
user

陳忠慶

2009-03-01

瀏覽數 3,850+

兩岸職場文化衝擊
 

一位在大陸基金業擔任高階主管的朋友最近失業了,淪為「台流」。消息傳開,在彼岸金融圈工作的台灣朋友都感到詫異,為他不平。

朋友都認為他的專業能力、資歷經驗無可置疑,可以勝任工作,所以都很關心他去職的原因。

能力不是續約的保證

當事人只淡淡的說,是合約到期公司不續約,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可是「過來人」卻認為,如果沒有特別原因,通常會續約,「不續約」只是表面理由,必定有什麼特別原因。

近年到大陸基金公司等金融業工作的台灣專業人士,通常都能擔任部門主管以上的高階職位,一次簽約一年或兩年,到期再續約。這位朋友是簽約一年,就結束了短暫的大陸工作經驗,不過他仍不死心,繼續尋找其他在大陸工作的機會。

我和這位朋友熟識已有相當時日,也覺得論學經歷背景、專業能力,要在尚屬發展中行業的大陸基金公司工作,他絕對是遊刃有餘,足可勝任。

終於我在不久前又從朋友公司內部聽到了另一種原因,這可能才是真正的原因──居然是兩岸的「文化差異」。

絃外之音才是重點

「內部人士」指出一個「具體事實」,我的朋友是該項業務的部門主管,需要常往北京跑,與主管機關相關人員(也就是「官員」)打交道,要時時溝通,並提供對方所需的各項訊息、資料。

「內部人士」說,朋友根本聽不懂對方說的話,像朋友的公司希望募集有關該業務的新種基金產品,產品「報會」後(報給主管機關證監會),經辦人員表示「應該沒問題」、「可能有些地方稍稍改一下就好了」,朋友「居然」信以為真,回公司(在上海)表示,產品沒問題了,就等上面批下來。

這其中所謂「文化差異」是指我們有些台灣人確實是聽不懂大陸官方所講的「官話」,例如前面提到的兩句中都有極其重要的「關鍵詞」,台灣人往往不明其義,忽略了它們隱含的重要性。「應該」、

「可能」就是話中還有話的「關鍵詞」,「應該沒問題」其實是「還有些問題,但可以解決,如果......或只要......」也就是說,對方在暗示只要或如果滿足某些條件,事情就沒問題。「可能」也是一樣,只要或如果滿足某些條件,這種「可能要」就會變成「可能不用了」,甚至整個「可能」的命題就不見了。

遠見39週年 訂閱享25折優惠>>>訂兩年送一年 再送超級好書三選二

所以當官員這麼說時,大概只有台灣人會呆呆的信以為真,大陸人可是一聽就明白,知道「還要做點工作」。

領略暗示 全靠想像力

做點什麼工作呢?我這些年來林林總總也聽說了一些,例如某基金公司的財報中資產部分的細項顯示公司有二、三十部公務車,但平時看得到的卻只有三、四部,其他的跑哪兒去了呢?原來都提供給「有關部門」的「相關人員」使用,但名義上仍掛在公司財產裡。

又例如某主管機關的「重要人員」有個女兒在英國念書,以「該員」的收入來說,應該負擔不起相關花費,但「該員」卻不用操心這方面的事,因為已經有人代為處理了。

諸如此類的「事兒」,當然可以有許多變化與花樣,如何變化,套句大陸人的說法,就「僅止於雙方當事人的想像力」了。至於請客吃飯、送禮更是稀鬆平常,好像法律也不禁止,不像當初我在國內基金業工作時,想請一個在證期會(當時的名稱)工作的老朋友吃飯,她怎麼樣也不肯,怕有瓜田李下之嫌。

除了這類只能會意不可言傳的「事兒」外,基金業者常常要對主管機關做點貢獻,像新業務、新產品的核可,業者常要提供相關資料(尤其是國外的經驗)、研究成果給主管機關去定審查的準則,有時基金公司還會派學有專精具備某些專才的人到到主管機關「駐會」,針對新業務或新產品的審查前期準備工作,供主管機關差遣,執行交辦工作。

談到這裡,應該不難明白我這位朋友是怎麼因文化差異而丟工作了吧?想在大陸發展,就學著點吧。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