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從心去旅行

聽見遠方的鼓聲

游惠玲
user

游惠玲

2004-12-01

瀏覽數 4,500+

從心去旅行
 

當一種該在幾歲做什麼事的「直線人生」不再,生命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成功的定義更不再單一。

居遊∕借你夢幻人生

「我們的才能與興趣,將和達文西一樣,會隨時間轉變,表現在不同的職業選擇上。每個人都可以在不同時點上非計畫性地中斷職業,或者開始一份新工作、重回職場、休長假,再造自我等。」這是馬蒂.迪特瓦(Maddy Dychtwald)在《C型人生》一書中所闡述的「C型事業」型態。

尤其今天,當旅行再也不是登天難事,出國所需的花費更不會讓你傾家蕩產,「出走」,成了思考人生的新選擇。剛出版新書《我在法國西南,有間小屋》的旅遊作家韓良憶,就在書中寫下了她在歐洲「居遊」的日子,「居遊的旅行方式,可以讓你暫時『自欺欺人』一下。在旅遊期間,你等於擁有一個借來的人生,換了一個身分,某種程度來說,這是一種Fantasy(夢幻)!」

任職於中衛發展中心生活產業部的李宛澍,2年前因為受到僑委會的邀請,在印尼日惹(Yogyakarta)擔任了兩年的華語教師。當時的出走,就讓她有機會跨過生活與工作上的瓶頸,在異文化的衝擊之下轉移注意力,讓自己沉澱。

出走∕聽你內在想望

出走,是因為有家可回;回家,則是為了再度出走。

逐異地而居,築異鄉而住。居遊也好,短暫的旅行也無妨,我們往往在「自欺欺人」的旅程中才能發現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望,換個心態與角度繼續前行,更能熱情過日子。

杜蘊慈和黃惠玲在年近30時,走過了人生的第一次大旅行,現在的她們,找到人生新方向,將熱情注入英文教育之中,在南投開起美語補習班;林裕森在原本的哲學留學之路上轉了彎,從葡萄酒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人生哲學,透過一步一腳印的紮實採訪,他成為專業的葡萄酒及美食作家;今年正好30歲的蘇晨瑜,在數度印度之行後,決定告別總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媒體記者工作,透過寫作與佛家的「修持儀軌」,傾聽自己不想受束縛的心。

這些人就像是「信使」一樣,傳達著人生不同形式的美好,調配著不同味道的幸福配方,畢竟人生不會總是「按牌理出牌」,總有新的可能。

1.蘇晨瑜 300天印度學簡單

關於出走:「似乎有一種來自遠方的呼喚,催促我背起行囊遠行。」「我是個天生反骨的怪ㄎㄚ。」老被誤認為是「東南亞同胞」的蘇晨瑜笑著說。

長相脫離典型台灣臉的蘇晨瑜,就連個性也鮮明得不得了。她自小就是個不按牌理出牌的小孩,高中時期當人人都往K書中心跑時,她看著教室窗外的好天氣,心裡想著為什麼自己不能像鳥兒一般自由;進入社會後,「上頂樓看飛機」更成為蘇晨瑜紓解工作壓力的方法之一。當有一天,一種想要出走的念頭已經強大到教人無法克制時,蘇晨瑜發現,唯有找到一個能夠結合旅行及文字創作的工作,方能滿足她想飛的心。

就朝心中聖地出發

「我是佛教徒,我心儀亞洲文化,我能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這是蘇晨瑜當初應徵《明日報》旅遊線記者時,說服主管錄取她的理由。「她的個人特質實在太強烈了,我相信她可以為明日報帶來不同的視野。」當時的《明日報》美食旅遊版組長葉怡蘭回憶起當時面試蘇晨瑜的畫面,仍記憶猶新。

於是,蘇晨瑜成為那個台灣第一份網路原生報的「最佳東南亞寫手」,緬甸、菲律賓、四川的藏族自治區等地區,蘇晨瑜透過網站,以文字與照片隨時捎回她最真情摯性的第一手報導。與生俱來的敏感觸覺,讓蘇晨瑜習慣於觀察小細節,貼近當地人,以同理心看世界,在旅行中生活。

2001年底蘇晨瑜離開媒體,2002年決定遠行印度,想飛的最大原因來自於本身的宗教信仰。「那時的我,想去菩提迦耶參加大法會。」蘇晨瑜解釋著。這一出走,蘇晨瑜就三度往返於台灣和印度之間。第一回為了參加大法會在印度待了3個月;第二次因為要寫書而停留將近半年;第三趟2個星期。未來有時間、有機會,蘇晨瑜還是會不停漂移,因為旅行對她來說不只是旅行,更是生活。在那段將近10個月的日子裡,蘇晨瑜用著屬於自己的速度旅行著,不用趕路,沒人催促,更沒有了不起的偉大任務,「狹義上來說,當時的我是自己的主人,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思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心境變得平靜如湖水。」蘇晨瑜回想著當時的簡單生活。

修行生命的精神力量

對蘇晨瑜來說,印度是個擁有強烈衝突感的地方,極貧與極富共存。在落後的現代化設備背後,有著最高度的精神文明;是全球最大的民主政體,但是腐敗的塞紅包體制依舊;許多地方首長皆為女性,但鄉鎮的年輕女孩還是得在家中等相親。從這樣的強烈衝突間,蘇晨瑜看見了生命的力量。

在佛陀成佛的「菩提迦耶」,蘇晨瑜早上參加大禮拜,傍晚和當地人共進晚餐。冬季裡飄散著一種名為「涼涼」的溫度,在曬稻的屋頂上用餐,儘管只是簡單的花椰菜、馬鈴薯咖哩,卻令人感到滿足。菩提迦耶不是個帶有神聖氣氛的宗教聖城,她就像一般的印度小鄉村,是塊純樸卻有強大精神力量的土地。

在輝煌與美麗曾經駐足的加爾各達,今天僅剩天災、人禍、病痛與貧窮。「或許遊民讓這座城市背負惡名,但每個遊民背後何嘗沒有一段辛酸的故事?他們沒有機會成為施福者,但他們成為別人施福的因,才能讓像德蕾莎修女,或其他許多充滿愛心的人,有機會能種下幸福的種子,在這裡發光、發亮。」這是蘇晨瑜(筆名歐芸軒)寫在《神秘。北緯22度》中的一段話。

精神或物質上的富有與貧窮、幸與不幸,其實都是相對的。如果「富有」和「自由」這兩件事註定格格不入,蘇晨瑜的選擇是後者。「我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好的修行人,花更多時間修持儀軌,然後繼續寫作。這樣的願望很渺小吧!是不是?」蘇晨瑜張著古靈精怪的雙眼說。其實關於「渺小」與「偉大」,這兩件事情也是相對的。

2.杜蘊慈‧黃惠玲 走過絲路開美語班

關於出走:「這次旅行結束後,才了解到我們居然一路追溯了歷史上草原民族的遷移路線,也許三年前的起意並非偶然,而是血裡帶來的前定?」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那雙「地圖上的藍眼睛」,後來怎麼了?

「我們現在在南投開美語班呀!已經3年多了。」電話那頭傳來黃惠玲依舊有朝氣的聲音。6年多前,黃惠玲和杜蘊慈這兩位年近30的女子,背起重達20多公斤的大背包,走過2萬7千公里的路程、145個日子。

聽見古老傳奇的召喚

「掠過戈壁,奔馳於蒙古高原上,在貝加爾湖航行,在西伯利亞鐵路上穿越歐亞,從芬蘭灣旁眺望彼得大帝凝視過的歐洲,順著伏爾加河南下;現在該走回歐洲了,穿越哈薩克的草原、烏茲別克的沙漠、吉爾吉斯的雪山,像千年前的絲路商隊,我們將往盡集繁榮的異國古城前進。」(摘自《地圖上的藍眼睛》)這些原本應該屬於歷史課本的地名,在杜蘊慈娟秀而富生命力的筆下,活靈活現地展現出真實的畫面,也隨著黃惠玲張張天地遼闊的照片,我們遊歷在那段千年前的古老傳奇中。

《地圖上的藍眼睛》於2000年付梓,在邁入第四年的今天已迄十刷,這本厚達369頁的大部頭書一點也沒嚇壞讀者,杜蘊慈與黃惠玲的書迷遍佈台灣各地,就連黃惠玲在南投省立醫院看牙時,也巧遇牙醫書迷,讓她得故作鎮定,強忍蛀牙之痛──一位曾經在旅途中遇見「生死攸關」的女英雄,怎能輕言喊痛?此外,許多志同道合的讀者更因此成為兩人家中的茶友。

走過了自己一手計畫與沙盤推演的中亞大旅行,杜蘊慈很高興行前的猶豫沒有戰勝出發的果決,「我想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旅行之後,心胸變得更加寬大,會以同理心去看待人事物,也更心存感激,因為一路上真的受過很多人的幫忙。」

找到做自己的勇氣

旅行之後,兩人發現要再回頭去過朝九晚五的生活,實在困難。從事工業管理的黃惠玲,不想55歲時看著自己在退休前慘遭惡質老闆資遣的可憐模樣,所以想做一個很自由的自己;旅行的經驗則幫助杜蘊慈做一個不勉強自己的自己。在兩人合作下「摩根美語」於焉誕生。

3年來,杜蘊慈希望借由自己的語言長才,除了教小朋友英文,也能啟發學童培養終生學習的興趣。「台灣現在一切都太講求速食,沒人願意做不立即見效的事,想學好英文、想辦好教育,怎麼可能沒有時間的累積?」黃惠玲一如往常手舞足蹈、義憤填膺地說。

就連旅行的計劃也是需要時間累積的。今年夏天,杜蘊慈和黃惠玲因為一本令人心神嚮往的《蒙古秘史》,再度踏上那片「遼闊、荒涼、震撼心靈的大地」,整個行程按圖索驥,重現書中的原始地點,兩人也再次與6年不見的好友相遇。當初《地圖上的藍眼睛》中的翻譯達娜,原本還是個學生,現在已經是吉林大學的講師,至於那片曾經留下成吉思汗足跡的蒙古大地,水源依舊充足、牧草依舊豐美,那片遼闊草原,似乎從天可汗登基迄今,從未曾改變過。

未來,還是會不停地出走,「人生很難說會去哪裡,或許會去一個不知名的地方教學。想做的事情就去做,真心誠意、用心地去做就是了。」杜蘊慈張著慧黠的雙眼、用著永遠字正腔圓的語調說著。

3.林裕森 味蕾裡的法蘭斯哲學

關於出走:「下回我可以很村上春樹式地說:『我最喜歡的是那些從酒裡傳來遠方鼓聲,激起想要遠去的騷動,去看看原產的土地住著什麼樣的人,過著什麼樣的生活,飄散著什麼樣的空氣。』」

因為好玩,所以學了法文;因為好玩,所以接觸葡萄酒。林裕森的人生,因為「好玩」而有了一加一不等於二的轉變。

他先是以為自己是學美術的料,卻因為名落孫山改而唸哲學;又以為自己能在那個培育出伏爾泰的國度裡,鑽研出深厚的古典哲學理論,於是大學畢業之後,他負笈法南普羅旺斯,攻讀哲學碩士學位。林裕森自嘲不是能夠苦讀的人,「艾克斯普羅旺斯不是個唸古典哲學的好地方,那裡的金黃色光線太迷人了。」經過了一年在外頭「啪啪走」比坐在圖書館裡還要長的日子之後,林裕森發現要在這個風景迷人的小鎮完成學業,簡直就是「不可能的任務」。

註定為葡萄酒說故事

當林裕森打算放棄哲學路之際,透過朋友的介紹,才發現自己一路所追求的哲學,原來就蘊藏在葡萄美酒中。每一支酒,都訴說著生長土地上的歷史與故事;每一滴珍釀,都反映出當地的文化與酒莊的特色。每口酒入喉,就像是在進行一段新奇的旅程,每隻酒背後所積累的歷史文化豐富度,更不是靠金錢就能擁有。

這個靈光乍現的有趣念頭一發不可收拾,林裕森接下來完成了巴黎十大葡萄酒經濟與管理碩士的學業,取得法國葡萄酒大學專業侍酒師的資格,回台曾任職法國食品協會與高雄餐飲管理專校的講師,更出版了4本關於葡萄酒的重量級著作。在台灣,林裕森的名字幾乎已經跟葡萄酒密不可分,這同時也奠定了他從事美酒美食文字工作的目標。

別人從哲學、歷史、文化了解法國,林裕森從味覺觀察法國核心、從生活細節解構法國,也正是本著一種「癡心漢式」的採訪紀實與「無怨無悔」的認真態度,林裕森厚重價高的美食美酒大部頭書有了一群小眾的忠實讀者。

發現味蕾的伊甸園

林裕森的紙上美味都是因為時間累積而成就,寫《美饌巴黎》時,他跑遍巴黎各區的小餐廳(Bistrot),不在意身上增加的體重與日漸消瘦的荷包,希望能夠透過美食呈現各區的人文特色;採訪《酒瓶裡的風景:布根地葡萄酒》與《城堡裡的珍釀:波爾多葡萄酒》時,林裕森深入兩大產酒區各家酒莊,貼近每個酒莊主人的生活,重現每支葡萄酒的生命故事;要出版《歐陸傳奇食材》,林裕森背起行囊,前後花了2年的時間,深入巴薩米克醋、貝隆生蠔、布列斯雞、侯克霍藍黴乳酪、阿爾巴白松露與佩里哥黑松露等九種食材的原產地,將這些就連歐洲人都不一定知道的食材玄妙,透過文字及照片,帶讀者親臨現場。

有戀「鄉」情節的林裕森總是在鄉間最感到愉快,普羅旺斯也好,彰化老家的山腳下也好,現在的他將美食觸角伸回台灣,繼續在四季遞嬗間用味覺及嗅覺說故事,這一次要娓娓道來的是「台灣水果」。「你有沒有想過?黑珍珠和珍珠芭樂之所以會甘甜脆,就是因為有果農們土法煉鋼所試出來的『撇步』。」林裕森解釋著其實我們身邊早習以為常的水果,也蘊藏著與物、與人、與大地的緊密關聯,從水果中,他看見台灣人隨著時代改變,如「變形蟲」般的靈活姿態。

生命旅程不會總是直線進行,林裕森「繞路」的任性抉擇,為他累積更有趣的多元人生。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