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不斷重演,人的記憶卻偏偏容易淡忘。
一九九五閏八月,在中共飛彈演習的恫嚇下,國票基層員工舞弊案爆發,央行史無前例釋出七百多億金額,即時救起國票和風雨飄搖的貨幣市場,結果風暴平息了,一位專業經理人卻跳樓自殺,而主導這場金錢遊戲的竟是一名三十歲不到的年輕人,楊瑞仁……。
「你難道不會好奇,楊瑞仁何許人也?竟有這麼大的本事,可以從國票和台銀兩大機構,盜走一百億元。」
「到底我們的金檢內控制度和這個社會出了什麼問題?怎會演出這樣一齣荒誕的戲碼,造就出一位身價百億的經濟罪犯?總該有人為此一風暴事件作見證和探討吧。」
每當有人問起我寫這本書的動機,我總是這樣反問他們。
企業管理活教材
元月份由天下文化出版社印行的《一百億國票風暴》問市後,這樣一本嘗試記載金融風暴且描述經濟罪犯的個案故事,能否為讀者接受,對我和出版社都是一大考驗。果然有一些眼尖的媒體,意識到這本書的不尋常:
「光看封面,還以為是本探討金融法規、艱澀難讀的財經類書,讀了之後,發現它扣人心弦的情節比偵探小說還吸引人。」一位電台主持人告訴我,她臨出門時要從她先生手中搶回這本書,才能上節目向讀者作介紹。
實在是整國票風暴事件,本身就充滿了懸疑性和戲劇張力,如我當初所料,讀者一定和我一樣的好奇,亟欲知道下列遠些問題的答案:
「楊端仁怎會前後作案長達一年竟然無人知曉?」
「這位台灣李森曾經「坐擁」一百億,滋味如何?」
「全案幕後是否另有藏鏡人在操控?」
「那位經理為什麼要去跳樓?」
「台銀是共犯還是受害人?」
「這一百億的資金都追討回來了嗎?」
然而作為一個說故事的人,總是希望聽故事的人能記取一些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在這樣一個充滿金錢誘惑犯罪寫實的故事背後,我其實是希望讀者去面對一些很嚴肅的議題:不只是從金融管理的制度層面去檢討缺失,也從司法案例的角度來看,我們對經濟罪犯是否很了解?至於國票「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經歷,以及它如何從挫敗中重新站起的這套「危機處理模式」,對企業界的內控管理,無疑是最真實的活教材。
誠如戴立寧先生在本書中的序文所提醒的,國人向來都是掉了瘡疤忘了疼,整個社會因此金融管理不當事件,付出了極高學費,但是我們得到了教訓嗎?尤其我個人過去任職「天下雜誌」財經記者,從亞信擠兌,十信風暴,一路報導到地下投資公司的興亡,看過多少破壞台灣金融秩序的案例,肇因總與國人的「不守法」和「貪念」有關,所謂利字當頭,刀口舔血大有人在。
唯一不同的是,我這次報導的主角人物是身陷囹獄又有官司纏身的一名罪犯。如何著墨這位「神通廣大」、「人人稱奇」的經濟罪犯,不致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或是影響了法官對他的審判,即使對一名資深的新聞工作者來說,仍是一大挑戰。尤其楊瑞仁一開始就像拒絕其他媒體一樣地拒絕了我的訪問,無形中又增添了不少採訪的難度。雖然在我鍥而不捨的查訪事實真相(包括多次出庭旁聽案情)以及書信勸服下,楊瑞仁最後還是接受了我的訪問。
但是如何博取受訪者的信賴,甚至進一步突破心防做到專訪,跨越這道人與人之間的心牆,有時想想其實比有形的監獄柵欄還難穿透。
尤其如何辨識當事人說詞的真偽,更是難上加難。
為了力求公正與客觀,我常為了一個陳述,疲於奔命反覆查證後,仍陷在當事人各說各話、難以分辨真偽的泥沼中。
贏裡子,也贏面子
在我書中就有一位仍在打官司的受訪者,是我前後聯繫了近半年,在一校稿都出來後仍不放棄,透過輾轉關係的安排,他才終於接受了我的訪問,然而他的一番說詞,幾乎一度叫我打消出版此書的念頭。他指出檢調單位對他的調查太過粗糙,自認為有冤情被人誤判,然而法官一個月通常有上百個案情待審,國票每次出庭相關被告又多達二十多人,筆錄帳冊及證物堆起來幾乎可將審判台淹沒,要想翻案,談何容易?
他因此曾苦苦哀求我:「既然司法審判已對我不盡公平,何苦再將我曝光,拉到媒體前做,廣傷害?」
對於一個訴訟中的案件,究竟記者應該挺身而出,幫忙釐清真相、監督司法審判?還是靜待司法判決、避免媒體影響審判?我的反覆思忖和疑慮,從未因此書已順利付梓展售在各書店而稍曾停歇過。
元月分「聯合報」摘要連載本書部分內容後,我得到不少讀者的迴響。
許多人為跳樓的王經理唏噓感嘆,大罵楊瑞仁的不是,認為「伯仁還是因他而死。」
但也有一些關心子女教養問題的女性讀者,同情楊端仁被這個一切「向錢看」的社會所誤導,以致被判處有史以來經濟罪犯最重的刑期和罰金一百億。
更有關切票券市場今後發展的讀者,問起政府的管理和制度是否從此「道高一丈」,勿讓這個「利令智昏」的荒誕戲碼再度重演,對這個國家滿懷期許,甚是可愛與可敬。
日前聽到世華銀行將此書訂購了兩千多本,要給員工做指定閱讀刊物時,我像尋獲了知己般地快慰,終於有人深深體會我當初寫此書的苦心與動機,不過更令我激勵的是,原先自以為這是一本金融圈或企業界人士才會感興趣研讀的「個案教材」,應該被定位是企管財經類書,想不到出版社認為它「有血有淚,觸人心弦」,反而歸為社會人文叢書,盼望將這本書關懷影響的層面能拉得更廣更深。
這使我想起,有一回楊瑞仁寫信告訴我,獄中曾有人請教他「發財」之道,而他的回答是:「人生在世,既要贏得裡子,更要贏得面子。」
「如果我(楊瑞仁)的故事還值得一寫,你儘管拿去當負面教材吧,其能警惕他人,也算是「功德」一件。」
(作者為華視新聞部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