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飽了口腹,飽不了生態

李亦園
user

李亦園

1987-06-01

瀏覽數 12,400+

飽了口腹,飽不了生態
 

本文出自 1987 / 6月號雜誌 第012期遠見雜誌

一年多前國內曾為該不該屠殺老虎這種稀有動物而引起激烈的爭論,當時電視台甚至出動影星胡茵夢小姐,面對面與殺虎者辯論,但結果是殺虎者毫不為動,而胡大美人也彆了一肚子氣。其實依我看來,這樣的辯論不僅是白費唇舌,同時也顯示出當前生態保育運動在觀念上與策略上的一個盲點。

生態保育無論如何是一個來自於西方的觀念,中國的文化裡雖不能說毫無生態保育的思想,但是畢竟與目前所流行的頗有差距。因此在推動生態保育之時,不但要正面宣傳觀念,同時也要瞭解其與傳統觀念之間有何差距。假如有很大的矛盾之處,而又未能先予澄清改正,那麼推動生態保育的工作就會陷於事倍而功半。

生態保育的對象主要是自然界,因此其基本觀念與一個民族的宇宙觀及生活方式息息相關,特別與他們的飲食習慣、時間觀念、空間觀念等不能分開。例如我們前面所說的殺虎者不理美人規勸,仍然照殺不誤,主要的是由於傳統觀念中對食物評價與採擇標準之所致。

傳統的飲食觀念

說起我國傳統的食物採擇系統確是很複雜,但也是很有趣的事,基本上我們是以「冷熱調和」與「滋補」兩觀念為首要準則,而一切食物的攝取都要在這二大準則下進行。

「冷熱調和」的觀念在食物史上已有很長久的歷史,明朝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早就對各種植物藥物的性涼或性操有系統的記述。一般說來,大都懂得熱底的人要多吃涼物,涼底的人則要吃熱物;如因「激熱」而致病,則服涼樂,反之則服熱藥。這一觀念在傳統中國人的生活中佔很重要的地位,而且到現在還相當程度地保存著。

從現代科學的分類標準來看,傳統中國食物系統的這種冷熱觀念,有很多難於理解之處,例如在蔬菜類中大部份綠色蔬菜都屬涼性者,惟獨茼嵩是熱性;豆類之中大部份屬涼,但紅豆卻為熱性;所有核果類(nuts)都屬熱燥,而獨學荸薺(water chestnuts)屬涼;家禽中雞屬熱、鴨屬涼,而鵝則屬平(中性);大多數肉類都是熱性者,但野生動物的肉卻又比家生動物更熱。而烹調方法的不同也影響肉類「熱」的程度;水果屬性差異很大,不少屬涼,也有平者,少數為熱性,不過有一特殊現象,若干從南洋傳入的水果,如芒果、蕃石榴(芭樂)、榴槤(durian)都是頗具熱性的。

冷熱的標準

根據一位營養人類學家Eugene Anderson的研究,我國傳統食物冷熱觀念是採多重分類的標準,其可觀察的標準有如下各項:

由於這些標準的隨機交互運用,所以會有很多難於用客觀立場去理解之處。就以第四個標準來說吧,這就很有趣,家生的獸禽較涼,野生者則較熱,所以野豬要比家豬熱而補,野鴨要比家鴨熱而補,從這野味為上品的觀念類推,野生運物中最勇猛的老虎自然也就是最補的珍品了,所以那些殺虎的人怎肯輕易放過牠呢。他們想吃老虎根據的是這一套古老的觀念系統,而胡茵夢小姐卻要以佛家的惜生愛物觀念,或者是以生態學的均衡觀念去說服他們,自然是要南轅北轍的。不同立場的觀念系統在一起辯論,一定是無法溝通,毫無結果的。

滋補觀念根深柢固

【遠見 x 未來親子】全家一起讀,孩子成長看得見:週年慶限定組再送這些>>

說到這裡,另一組觀念--「滋補」也就出現了。前面說野生的動物較熱也較補,這不僅是單指熱性的食物有補充元氣的意思,同時也牽涉到季節的問題。冬天寒冷,所以要補充熱性的東西,以維持冷熱的調和,所以冬季是進補的好時侯,這就是傳統「滋補」的基本原則,而其實是輿「冷熱調和」相輔相成的,目標就在於追求個人有機體的均衡和諧。

「滋補」的觀念就是這樣深植於傳統食物攝取的習慣之中,每碰到吃什麼東西,就會想到補不補;每遇烹調什麼東西,就會想加一點什麼配料,以促進其滋補的程度,所以我們的飲食習慣中,最常表現與藥物不分的現象,所謂「食補」的意思就在此。

同時也由於「食補」的這一觀念,傳統飲食習慣中也出現許多偏愛怪異品的情形,包括一些模稜兩可(betwixt-and-between)難於歸類,或者象徵性生殖的東西,例如穿山甲(有鱗卻能爬樹)、海馬(似馬卻在海中)、海狗(似狗卻在水中)、犛牛(似牛卻獨角)、鱉(兩棲)、人參(植物而似人)、海參(似植物卻在海中)、燕窩(似窩卻非窩)、蛤蚧(有鱗居地上),以至於鹿茸、鹿鞭、虎鞭、雞腎等等更具體象徵物都是。

節氣與風水

由於有這樣廣泛的興趣,由於對自然界有這樣的利用觀念,而且是這樣的根深柢固,所以在推行現代生態保育觀念,特別是在推行保護野生動物運動時,就會碰到許多阻力。有些人也許在某一情形下,尚能理解或贊成環境保育的觀念,但當碰到應該進補的時候,或者是身體「虧損」該進補之時,就會把保育觀念一股腦丟開去了,這就是推行生態保育觀念面臨最大的問題,也是我們前面引來做為例子,認為不能靠辯論而得到結果的原因。

食物觀念與飲食習慣只是影響生態保育推行的一個因素而已,其他因素尚有很多,例如上述的傳統時空觀念,也是重要因素。

在時間觀念系統上,譬如上面說到的,什麼季節是進補的時候,這是人為的時間系統,但是這一觀念與自然的時間訊息有違,就會引起問題,例如進補與繁殖期是否衝突等等,都是很有密切關係的。

從更廣的層面看,又如大家選龍年生小孩,希望有龍子龍孫,可是因此使人口均衡遭受很大的問題,這也是影響生態很要緊的一面。

傳統中國人的時間觀念實際上是現實生活很重要的部份,包括生辰八字、陰陽五行、命卜運相等,不是這一短文所能說得完整的,不過其與生態保育的觀念有密切關係則至為明顯。

在空間觀念上,傳統文化中所涉及者亦至為複什,但是最關鍵者卻仍在於「風水地理」一問題上。風水地理的事罄竹難書,但是其原則有些與現代生態學尚可配合,有些則有很大的矛盾之處,這些觀念若不加釐清,合理的生態保育意識是很難落實的。

總之,在推動現代生態保育以及保護環境意識時,一方面介紹合理的現代化觀念固然是首要之事,但是瞭解傳統宇宙觀及生活態度,並釐清其與現代觀念之間的差距,也是很根本的事。如未能二者同時著重,合併考慮,不但有事倍功半之憂,而且會讓你大生悶氣的。

(李亦園為清大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