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國小幫助學生走出震災創傷
校園修復+心理輔導
0206花蓮強震中嚴重倒塌、傾斜的大樓,全部在中華國小的學區內,造成一些學生的住家全毀或半毀。這時,學校是學生最重要的倚靠,中華國小透過災後心理輔導、校園修復補強,打造穩定學生心靈的避風港。
花蓮市被地震損毀的雲門翠堤、白金雙星及吾居吾宿大樓,全在中華國小的學區。地震後不久傳來雲門翠堤倒塌、居民生死不明的消息,中華國小代理校長陳碧華立刻在LINE的教師群組,動員班級導師趕快掌握學生的人身安全。
在地震後不到半天的時間,校方完成全部學生的確認。因為離新學期開學還有一小段時日,導師們每天打電話關心學生,為受災戶學生張羅就學所需的物品。
「這裡是重災區,我們一定要先注意學生安全,第二天下午再來查看校園。」陳碧華談到那天清查學校災損,心有餘悸地描述校門口的鐵門變形、脫軌,岌岌可危的迎客高柱被工程車一碰就倒。
修復措施立即上路 幫助學生增強安全感
中華國小校園面積廣大,建築與地面出現數百道的裂縫,形成多處危險區域,水管也被震到破裂。為了學生開學後的受教安全,校方在教育處、教育部與民間機構的協助下,不僅立即在春節期間展開硬體修復,也針對察覺孩子災後受創的心靈,於開學前一天先為老師舉辦輔導知能講習。
開學日校方帶著學生做安心減壓輔導,之後持續舉辦紓壓、律動、繪畫活動,並依照學生受創程度,交由心理諮商師進行小團體諮商、個別輔導,幫助學生面對害怕,增強安全感。
由於餘震不斷,校園陸續出現設施、教具損害的新災情。中華國小位處媒體關注的重災區,讓校方得到非常多的民間挹注,併同公部門的資源共同協力復建。
「中華國小受到很多協助,我們希望學生走出地震陰影,鼓勵他們日後帶著感恩的心,回饋社會其他人。」陳碧華認為,災後復建是一條漫漫長路,學校除了啟動緊急應變機制,先撫慰學生受創心靈、整修校園最危險之處外,更必須運用生命教育,引導學生懂得感恩與惜福。
(圖說:中華國小校舍伸縮縫龜裂。圖片提供/中華國小)
明禮國小培養孩子因應地震的能力
教育+媒體行動學習
能力的累積是一連串「當下所做的事情」,明禮國小在0206花蓮強震後,立即推出「地震教育媒體行動學習」課程,帶領孩子觀察、紀錄震災現場,教育他們不怕地震,養成防震救災的能力。
地震與臺灣長期共存,位處米崙斷層上的明禮國小,自建校120年以來,校園裡留下無數次的地震到訪紀錄。
明禮國小是花蓮歷史最悠久的小學,校長蕭美珍打開厚厚的新聞剪報,裡面全是歷年來花蓮地震、明禮校舍維修補強的報導內容。
今年0206花蓮強震造成明禮校園圍牆傾斜、水管斷掉、化糞池與牆面龜裂、水泥破損、操場與地板隆起等損害,校方在地震發生後的幾個小時內立即成立緊急應變小組,陸續對校園財物進行損害清查;各班導師也迅速普查學生的人身安全,並暫停寒假補救教學課程;教師團隊待餘震暫緩後,展開校園復原工作。
透過紀錄片拍攝 養成與地震共存的智慧
「校舍嚴重受損有公部門經費做補強,但學生的家要自己修復。所以,我們必須強化孩子的態度,讓他們認識地震、了解環境受到的損傷,才不會恐懼地震,學會因應地震的能力!」蕭美珍表示,明禮在2月底開始的新學期,針對五年級生推出「地震教育媒體行動學習」,要求每位學生在學期末交出一支地震紀錄片。
這項課程結合臺灣音像教育行動協會、東華大學語傳系、教育廣播電臺等媒體授課資源,引導明禮學生進行影片拍攝與紀錄、媒體素養、發掘題材、關懷環境等媒體基礎訓練。
蕭美珍說,校方在開學第一週特地保留災後現場,老師帶著孩子檢視、拍攝校園受損環境,讓孩子先學會觀察環境、保護自己;之後,陸續有媒體進入明禮採訪災後新聞,校方也主動引薦學生認識媒體、訪問記者的採訪動機。
「孩子們看到很多媒體報導地震的聳動新聞,可能會對地震感到恐懼。」她強調,學生透過地震教育媒體行動學習的校園課程,實際紀錄震災狀況、修復進度,並用眼睛檢視、用心靈感受媒體素養,對媒體的地震報導較能持有客觀、無懼的態度。
地震永遠不會在臺灣消失,我們無論如何都要學會趨吉避凶。地震正在教會明禮國小的孩子,與強震危機共存的智慧!
(花蓮縣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