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高雄後工業時代 文化破土再發光

發展文化 1000萬的經費做出3000萬的品質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user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2018-05-02

瀏覽數 15,900+

高雄後工業時代 文化破土再發光
 

結合政府資源+企業贊助+藝文消費,高雄市文化局拋開政府舉辦文化活動都得免費相送的迷思,儘管文化部門的經費預算每年都敬陪末座,但在把三分錢當一塊錢用的思維激盪下,每一分預算都發揮超出想像的效益,尤其影視拍片的補助政策更是屢屢創新,讓高雄拍成為金馬獎的最大贏家。

短片基地+數位新創  高雄影視彎道超車

力求打破規範、打破界限、打破陳腔濫調,強調短片影像美學創新與新媒體應用的「高雄拍」,近年來成為影視產業界相當夯的話題,從2013年趙德胤的《海上皇宮》、去年獲獎連連的《大佛普拉斯》和前身《大佛》、電影《血觀音》、《紅衣小女孩》導演程偉豪、《屍憶》導演謝庭菡…等新銳影視人才崛起,都跟高雄文化局主導的「高雄拍」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作為傳播文化最為迅速和廣泛的影視產業,長期被貼上工業城市標籤的高雄市有著一番雄心,不過台灣影視產業百分之九十都聚集在台北,與之正面對抗無疑是批逆龍鱗、好高騖遠。深知產業結構短時間無法撼動,高雄市以靈活的策略積極佈局未來影視產業必經的路途。除了成立拍片支援中心用單一窗口協助各類場地申請和補助住宿費外,同時也把城市定位在與台北都會區不會衝突到的「短片基地」。

「高雄拍」短片獎助計畫2012年開辦,至今已經催生50餘部的優質短片,去年更是首開國內影展風氣推出高雄VR Film Lab單元,邀請導演結合城市文化地景拍攝5支360度環景的VR電影短片,並安排在高雄電影節上首映,其中《全能元神宮改造王》甚至入圍日舞影展。另外也配合經濟部體感園區落腳高雄的計畫,針對VR產業鏈進行招商提供相關補助和場地、在拍片支援中心加入專業VR協拍人員,以此吸引更多新創或成熟的VR廠商南下設點高雄。

高雄後工業時代 文化破土再發光_img_1

(圖說:2017年高雄創全國之先推出VR Film Lab單元。)

在各縣市仍舊固守審核補助輔導金體制的同時,高雄市已經打破巢臼走進業者的帳務報表,用投資者的角度提供拍片者的第一桶金。高雄市文化局長尹立說道,「高雄市很想幫助導演拍片,但定位也很清楚就是短片中心和發展新創產業,市府不想當一個傻子,錢灑一灑就不管了,票房不好市府會和業者一起承擔,票房若好、有賺錢,也希望能拿回當初部分甚至全部資金繼續投資下一部電影。」

高雄後工業時代 文化破土再發光_img_2

(圖說:高雄市文化局長尹立與記者分享高雄翻轉城市印象的文化腳步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沒有故事  做甚麼文創

一座城市要發展影視,豐富的在地故事是不可缺少的元素,為了挖掘被人遺忘的高雄事、高雄人,高雄市文化局近年致力文化治理,一方面進行文化資產調研、修復和活化文化遺產,找出屬於自己的歷史,如見城、興濱計畫、眷村以住代護、修繕鳳儀書院、打狗英國領事館…等等,讓高雄人重新找到文化的歸屬感。

另方面高雄市也積極嘗試發展商業型的文化消費,以前各縣市都是有多少錢就做多少文化活動而且大都是免費的,但這對文化發展和消費人口養成並不是好事。為了提高活動品質也為了訓練公務人員具備接軌商業市場的執行策畫能力,高雄市的文化活動大都配合收費機制,如每年的春天藝術節全需買票進場、部分駁二的文化展演也同樣如此。

「全國文化資源配置相對短缺,要做的活動有很多這些錢根本不夠用,所以我們的策略就是政府、企業贊助、門票收入各出三分之一,這樣1千萬的經費就可以做出3千萬的品質,而且因為有政府介入文化園區或展演也不會太過於商業化。」尹立局長說道。

當全台老街、藝術市集賣的文創商品都一樣,那就失去城市的獨特性與文創的味道。「你是誰?為什麼存在?可以做甚麼?」這是高雄市對後工業時代發展文化的指標。60~70年代在國家政策性的發展下,高雄被牢牢地貼上工業化城市、文化沙漠,這塊顯著的標籤被貼了很久,久到許多老一輩都忘記哈瑪星曾經是第一座都市計畫區、左營有台灣第一座城牆、轄內有6個史前遺跡,還有明鄭時期的屯墾足跡和三軍齊備的眷村文化,這些曾經的歷史如今都還活在高雄這塊土地上,而這些過往被掩蓋的深厚文化底蘊,如今在撕掉工業城市這張標籤後,已經慢慢發出該有的文化光芒,被世人看見、關注。

高雄後工業時代 文化破土再發光_img_3

(圖說:透過行腳推廣活動,讓民眾進一步認識高雄興濱地區歷史文化。)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廣告】

你可能也喜歡

奧斯卡96 X《遠見》專題報導
數位專題

奧斯卡96 X《遠見》專題報導

2024、第96屆奧斯卡金像獎入圍名單正式出爐,《奧本海默》(Oppenheimer)以13項入圍成了今年最大贏家,《可憐的東西》(Poor Things)以11項入圍居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