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是超商界老二,但全家便利商店對新零售布局的積極程度,堪稱是台灣實體零售第一,董事長葉榮廷更在去年底迎接30週年的新書發表會上提及,未來三年百億的資本支出,一半以上都為了布局新零售。
他堅持不追隨中國、美國設置無人店,而是著重在減少店員勞務、增加和客人互動及帶動新商業模式的「科技店」,葉榮廷如何布局新零售:
台灣要跨入新零售,目前只有在兩個領域落後,一個是行動支付,以及數據串接的能力。行動支付落後的原因是,台灣和日本一樣太方便,到處都有ATM能領現金。但台灣行動支付不是玩不起來,非貨幣支付絕對是趨勢,之前卡在廠商必須負擔的成本太高,本身利潤已經很低,沒有意願協助推動,只要成本下降,最好是末端使用零成本,一定能成氣候。
我們不斷嘗試和線上策略聯盟,希望兩方暢銷商品互通,但線上擔心我們把業績搶走破了局,事實上不會,你看蝦皮如果不靠便利商店,能迅速搶下市占嗎?蝦皮目前八成在便利商店取貨。
用科技概念店 優化工作流程
我知道競爭對手將開無人店,但全家不開無人店,我們要開科技店。一年多前,我們就針對可以用的數位科技進行盤點,希望解決三個問題。一是運用新科技減輕店內的勞務,比如把訂購時間從每天一、兩個小時縮減到一秒;再來是藉由新科技帶進新營收,像全家和男鞋品牌LIFE8合作,到全家試穿鞋子,再上網訂購;最後則是透過新科技觀察及蒐集消費者行為,消費者入店後眼球在貨架上如何移動,停留在哪些商品上,之後是否產生購買行為。
我不做無人店的原因很簡單,首先,消費者不是像我們想的那麼乖,會把不想要的商品隨手就丟在其他貨架上,況且每個商品都要貼上RFID,成本真的太高,目前仍處於實驗階段,並不是可行的獲利模式,如果只是想跟無人商店風潮,把店全改成自動販賣機不是更簡單?
另外一個原因是,如果全家設置無人店,那根本不需要加盟者,但便利商店屬小商圈,必須深耕經營,連直營都做不到,更何況無人店?
我也希望能在全家網路「行動購」發展生鮮商品的訂購,不是要和網路業者競爭,而是滿足線下的不滿足。
舉例來說,消費者想吃芥蘭炒牛肉,只要前一、兩天上網訂購,之後就能收到一盒組合好的食材,用剪刀拆袋炒一炒就能上桌。只要能找到像當初替我們整合燒番薯的瓜瓜園那樣的廠商,就有辦法執行。
我們也開始啟動「店到宅」的規劃,未來消費者不想出門,可以在全家網路下單,如果設置一個類似Uber的平台,可能不到30分鐘就能送貨到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