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主與科學
二十世紀初葉在北京展開的「五四運動」,是中國知識分子自覺自救的大事。其所標示的「民主」與「科學」,經過了七十多年的顛簸與曲折,終於在台灣開始落實。
三月的民選總統,為中國民主政治,開創了全民投票不可逆轉的先例;經過二十年創業奮鬥的宏碁,也為中國人在世界的科技領域,做出了一個嶄新的示範。
經濟大師熊彼德一再強調「創新」是經濟發展的動力,而「企業家精神」更是創新的動力。過去四十年我們已有過得諾貝爾物理與化學獎的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與李遠哲四位,但一直還沒有出現結合科學與技術的大企業及大企業家。由於宏碁在國際上得到的肯定,在二十世紀尾聲,我們也終於擁有了自己的高科技企業家與高科技產品。
我們可以想像有一天,眼前會出現一則耀眼的廣告,或以長城、或以敦煌石窟、或以秦始皇墓為背景,上面寫著:「中國,除了燦爛的文化,也擁有了現代科技:宏碁」
在另一幅以台灣科技產品為背景的廣告中,上面出現:「台灣,正蛻變成科技島。標誌之一:Acer」
(二)創新與突破
二十年前,宏碁以一百萬資本額,由年方三十二歲的施振榮先生為核心的五人創業小組成立。二十年後的今天,宏碁已經變成了擁有一萬五千名高科技員工、一千五百億年營業額的國際化高科技企業體。如果王永慶是代表了第一代企業家的勤奮與毅力,那麼,施振榮則代表了第二代企業家的創新與突破。
宏碁從代工、自創品牌、到聞名國際;施振榮從當選國內「十大傑出青年」到被國外媒體稱為「台灣企業新領導人」,在這一高科技的航程中,也遭遇過暗礁與險灘。憑著他的自信與自省,宏碁終能一次又一次地突破困境,化險為夷。他曾說過:「不要怕繳學費,祇怕繳了學費,仍不得要領。」施振榮有他寬闊的胸襟與視野。在與其他國家合作聯盟時,他從不相信「留一手」的日本模式。他相信以誠待人,共同分享企業利潤。
正如施振榮自己所說;「宏碁還要做更多貢獻」、「宏碁的理念並不在於賺多少錢……更重要的是對人類未來做出更大貢獻的承諾。」
(三)「台灣需要」
當被問起:為什麼宏碁會有這多的創新?你自己為什麼又有這麼多的突破?施振榮謙虛的回答只有四個字:「台灣需要」。
從「再造宏碁」(一九九六年五月天下文化出版)的書中,我們讀到了一個以不斷創新、尊重人性、激發潛能、人人平等、充分授權,以及耐心建立共識的宏碁文化;我們從遠見資深記者林文玲的採訪中看到了宏碁創辦人的性格:單純、質樸、不享特權、自身示範、容忍別人、決策勇敢、追求理想……。
近年以來,施振榮在總統府的演講與媒體的訪問中,更倡導要把台灣塑造成一個「文化科技島」,呼籲大家要培養世界公民的胸懷,他希望有一天「龍夢成真,中國人可以對世界做更大的貢獻。」
他的夫人葉紫華女士在書中轉述他的話:「只要看這個世界上有這麼多財大勢大的人,行為亂七八糟,道德還不如老百姓,就會覺得追求財勢真的沒有什麼價值。」我也有過類似的觀察:凡是結交權貴、在政壇活躍的企業家,他們的企業大概都不活躍。
葉女士又指出:「施振榮要大家相信:不靠派頭、不靠政商關係,也可以做出所以然來。」
因為經過挫折,所以要「再造」宏碁,而今天的宏碁變得更出色;因為今天的台灣,已經陷入黑道、金權、特權的盤根錯節之中,所以需要「再造」台灣。在再造台灣的過程中,政府部門應當虛心的擷取「再造宏碁」的經驗;創新、平等、授權、包容、共識。
「台灣需要」的使命感,創造了施振榮的「宏碁」。而他的宏碁成就,正就是新台灣人可以對世界做出貢獻的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