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卸不下的「原罪」?

徐子婷
user

徐子婷

1996-06-15

瀏覽數 17,350+

卸不下的「原罪」?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6 / 7月號雜誌 族群和解,台灣改造

原住民在台灣社會最大的失落感是,一眼就會被認出你是不一樣的,而且要背負整個漢人社會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或「罪過」。

別人總認為你一定很會唱歌、跳舞,或是愛喝酒、打架。我國中以後離開部落到平地念書,就常常有人要我唱歌跳舞,可是我真的不會啊。在漢人社會裡,我們就像一滴水掉入了大海一樣,只能默默承受。

長大以後,問題還是存在,有時候連所謂的藝術文化工作者也一樣會有刻板印象。就曾有一個歷史博物館的大官吃飯時,當眾很「粗暴」地說:「你們原住民都很愛喝酒,待會兒我們喝一杯。」我跟他說,我滴酒不沾,而且我們部落的人也是,他還說:「誰會相信啊!」還有一次也是,那次我很不高興,當場就狠狠地「打」了他一巴掌,用言語啦(笑)。我告訴他,今天他譏笑原住民愛喝酒,就像以前洋人指責中國人抽鴉片一樣。當初鴉片是洋人傾銷到中國,今天原住民喝酒也是漢人帶來的,原住民如果有酗酒問題,那不光是原住民的問題,而是你我共同要去解決的問題。

族群之間常在不了解之前,就為對方下評斷。像漢人的觀念就是會賺錢、存很多錢是勤儉美德,所以認為原住民太懶惰。可是對排灣族而言,我們覺得忙於賺錢,會少掉很多和親朋好友、家人小孩,還有和大自然相處的時間。我們也懂得存糧,可是只存一季,是為了要預防颱風。「夠用就好」本來是我們的觀念,可是現在好像變成是對於賺不到錢的一種安慰。

有些族人接受了漢人的價值觀,心被錢俘虜了,拚命砍山上的樹木,換成很多錢存在金庫裡,表面上好像變得勤勉、富有了,可是那些失去棲息地的飛鳥、松鼠、野獸,卻永遠不可能在金庫的錢堆裡找回休憩的家園。

待拉平的優越感

現在原住民的覺醒或改變,對我父親、叔叔那一輩的人來說,他們所受的教育愈深,認同就會變得愈「錯亂」,甚至年輕一輩要改回原來的族名,他們也會疑慮。這就像一個小孩子在山裡,本來懵懵懂懂地穿著自己的衣服、說著自己的話、唱著自己的歌、跳著自已的舞,住在祖先的房子裡過著自己熟悉的生活。可是有一天一個外地來的大人,覺得這個小孩什麼都不順眼,就叫他全部換掉,要小孩照著自己覺得「好」的方式過生活。

過了一段時間,這個外地人又發現,這個小孩原來的衣服好像也滿好看的、歌舞也不錯、房子好像也滿有特色的,就給他兩塊錢要他恢復小時候的一切。這個小孩拿著小時候已經穿不下的衣服,回頭望著陌生荒蕪的山林家園,怎麼會不迷惑呢?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其實,原住民從來沒有太多時間去學習自己的文化,過去「大中華」的目標擺在前面,我們努力要學著做一個「像樣的中國人」,現在呢,可能又是「台灣人」。用各族群互相「學習」的觀點來談族群關係,有點太遷就了,重要的是各族群間的優越感必須去拉平。

台灣各族群就像一個花圃,排灣族是非常稀少的百合花,但是還沒完全滅絕。我們不要在乎旁邊的梅花是不是開得很茂盛,要先確定我們自己就是百合花,要了解適合百合花的風向土壤,要用適合百合花的肥料讓自己長得好。而且就算梅花遮到我們的太陽,我們也不要想著把自己的莖彎來彎去,去擋住隔壁野菊花的陽光。

(徐子婷採訪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