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古又文談《霓裳魅影》:服裝設計師自古以來的宿命

【設計師看電影】

BeautiMode
user

BeautiMode

2018-03-15

瀏覽數 7,200+

古又文談《霓裳魅影》:服裝設計師自古以來的宿命
 

《霓裳魅影》(Phantom Thread)是一部以精緻手法細膩刻劃「精神虐戀」的電影。

以50年代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倫敦為背景,丹尼爾戴路易斯(Daniel Day-Lewis)飾演的英國高級訂製服設計師雷諾斯伍德考克(Reynolds Woodcock),與負責營運的親姊姊絲蘿(Cyril)在倫敦創立Woodcock高級服裝訂製工坊,努力多年後,已在服裝界聲名遠播,深受上流社會名媛淑女喜愛,連歐洲皇室公主結婚,都要遠渡重洋到倫敦,請Reynolds設計結婚禮服。

劇中的各式服裝除了賞心悅目外,各個角色選擇服裝的動機也頗富玩味。例如,找Reynolds訂製再婚禮服的富婆Barbara,因為對自己的身體與再婚都極度缺乏自信(知道再婚對象看上她的錢,而不是人),所以找知名設計師量身訂做服裝,用大師作品加持,武裝自己脆弱的信心。

古又文談《霓裳魅影》:服裝設計師自古以來的宿命_img_1

(圖說:戲服設計師馬克布里吉(Mark Bridges)為飾演富婆Barbara的哈莉特桑森哈里斯(Harriet Sansom Harris)調整服裝。)

古又文談《霓裳魅影》:服裝設計師自古以來的宿命_img_2(圖說:Alma與Reynolds初識時,只是被動地接受他的品味。)

劇情安排也巧妙使用了服裝著用的主導權,象徵女主角人格意志的萌芽與獨立。從Reynolds幫Alma量身開始,不論是拍照還是出席宴會,Alma只能被動接受Reynolds所選擇的服裝,像無自由意志的花瓶般,接受Reynolds的品味,失去自己的思考能力;即使不經意透露不喜歡服裝的布料花色,也只能遭受Reynolds目中無人的精神暴力:「Maybe you have no taste.」(也許是因為妳根本沒品味)。

古又文談《霓裳魅影》:服裝設計師自古以來的宿命_img_3(圖說:Alma透露自己不喜歡服裝的布料花色後,卻反被Reynolds質疑缺乏品味。)

但這一切在Alma穿著自己縫製的紅色不對稱緞面禮服為Reynolds慶生後,Alma的人格主體性開始顯現,她不再甘願只當沒有自己靈魂意志、活在Reynolds陰影下的展示人偶,而是藉由一套紅色不對稱禮服,展現自己的獨立人格,奪回對這段感情的主導權,也顯示對這段關係的強烈企圖心。

古又文談《霓裳魅影》:服裝設計師自古以來的宿命_img_4

(圖說:Alma越來越強烈的自我意識,也反映在她所穿著的服裝上。)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本片也是少數鉅細靡遺描繪高級訂製服工坊的影視作品,電影中精緻復古的美術設計,還有優雅而罵人不帶髒字的英國式語感(相信我,很多英國人說話真的如此G8得有技巧喔~),以及古典中帶著些許陰鬱的優揚配樂,完美復刻了50年代的英國上流社會,以及當時高級訂製服工坊的工作氛圍。

身為一位活在21世紀的職業服裝設計師兼資深電影愛好者,看《霓裳魅影》可說是百感交集。Reynolds這位虛構的50年代設計大師,給我一種「Karl Lagerfeld加Yves Saint Laurent除以2後,又轉性愛女人」的微妙既視感。他在劇中畫設計圖,有個需要周圍完全安靜不然會抓狂的習(ㄍㄨㄞˋ)慣(ㄆ一ˋ),我相信每個服裝設計師在創作時,多少都有些自己的小偏好,我聽過有設計師在創作期得每日酗酒的小道傳聞;還聽過美國設計同行自述,每季要住大陸工廠兩週,親自盯樣本才放心;我自己則是習慣在創作時閉關一下,把自己放在獨處空間,只跟自己相處一陣子,好集中精神,專心畫設計圖,思考設計細節,同時要喝大量去冰無糖綠保持清醒。古又文談《霓裳魅影》:服裝設計師自古以來的宿命_img_5

(圖說:《霓裳魅影》完美復刻了當時高級訂製服工坊的工作氛圍。)

對《霓裳魅影》特別有感覺的還包括「因年代不同而產生的巨大產業差異」。首先,50年代的歐洲時裝設計氛圍,跟21世紀的今天差異極大。今日的高級訂製服,比較像奢侈的品牌廣告,是個極難獲利又超耗成本的鋪張嗜好,Reynolds如果活在今日,應該會被負責營運的Cyril,要求設計一堆容易賺錢的手袋皮件,好維持品牌獲利;此外,每季還要負責高級訂製服、季前系列(Pre-collection)、高級成衣主系列,也就是一兩個月就要變出一個全新靈感的服裝系列,過著每天被設計助理還有打版師追著跑的緊湊生活。定期跟業務部門開會檢討業績,也應該是家常便飯,還要有堅強的心臟,面對社群網路上各種愛憎交織的言語暴力,以及每天聽到比「Chic」更不著邊際的形容詞—「時尚」(或台灣全球獨家的adj. →「文創」)。我只能說,多愁善感的玻璃心Reynolds活在50年代是幸福的,至少50年代的服裝產業,沒有Fast Fashion抄襲你的作品,還撂下一句:「憑你也想告我!?」

古又文談《霓裳魅影》:服裝設計師自古以來的宿命_img_6

(圖說:1950年代倫敦的工坊都是小規模的家族事業,經常由姊弟或兄妹檔經營,由蕾絲莉蔓薇爾(Lesley Manville)飾演的Cyril,肩負著Woodcock工坊營運的重任。)

幸或不幸,《霓裳魅影》讓我看到了「服裝設計師」這個職業,在50年代可能有的夢幻美好,但電影始終是電影,21世紀的服裝設計師,緬懷完美好過去,還是得Keep going,思考要用哪個靈感創作下一季?又在哪個時裝週發表作品最合宜?英國脫歐後的時裝產業,又會產生什麼變化?商業跟藝術又在這一季得如何平衡下去?

霓裳果然是服裝設計師永遠的夢中魅影,讓你時而欣喜若狂,時而糾結虐心,每季結束都跟Reynolds劇中一樣,能量耗盡,需要充電大休息,然後一季復一季,在虐心跟欣喜中不斷循環下去......

嗯哼,也許這就是服裝設計師自古以來的宿命...也不一定?


文:Johan Ku 古又文

你可能也喜歡

奧斯卡96 X《遠見》專題報導
數位專題

奧斯卡96 X《遠見》專題報導

2024、第96屆奧斯卡金像獎入圍名單正式出爐,《奧本海默》(Oppenheimer)以13項入圍成了今年最大贏家,《可憐的東西》(Poor Things)以11項入圍居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