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學習模式已轉變,場域不只在教室內,更重視走出校園,要將學習、教學、社會的需求統統納進來。
1月10日,靜宜大學校園內的iDO培力基地,正舉辦一場「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實作課程」的成果發表會,落實「以地為師、以民為師、以生活為師」的目標。
上午10時,會場坐滿來自不同科系的學生,分組上台分享這學期的實作課程。共通點都是走出校園,把鄰近社區化為學習場域。包含前往晉江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草湳社區長青快樂學堂,以及智障者家長協會,與長者互動。
學生搭配節令,和長輩一起搓湯圓,製做聖誕帽、復古童玩,或是唱歌跳舞活動筋骨等,平常的角色是「學生」,但當學生在課程中,卻要學著當長輩的「老師」,轉換身分。
其中一組學生團隊,負責草湳社區長青快樂學堂的空間規劃,先用一個月的時間找出問題,到學堂做實地考察,觀察長輩在使用空間上的需求,有哪些不便、如何改善,才開始空間設計。讓課程不只是紙上談兵。
遠見會員 限定文章
時刻掌握趨勢 時刻都有遠見
- ✓ 免費瀏覽 每天 1 篇限定文章
- ✓ 文章收藏 喜愛好文隨時回看
- ✓ 會員專屬 主題型知識轉譯包
- ✓ 會員獨享 生日禮百元購物金
成為訂戶,
即可瀏覽全部「限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