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趣、善良,是個好人,我非常思念他。我的兒子,大衛,一九九二年四月,死於愛滋」。這是一個父親對兒子的追憶。在愛滋病肆虐全球的今日,這種例子比比皆是。
一項提醒台灣人關注愛滋的活動將在今年十二月一日至十日舉行。由文建會、台北市衛生局主辦,中華民國預防醫學學會-希望工作坊承辦。這次活動,除了延續九二年的健行活動、九四年的「放水燈,為愛滋析福」外,今年主要的活動特點是將展示由美國名冊計劃組織(the NAMES project fOundation)所提供的「愛滋被單」。其中也包括國內的十六面作品。每一片被單縫製著逝者的名字,由其家屬、愛人及朋友共同創作,紀念那些因愛滋而消失的短暫生命,以及他們與家人、摯愛共同分享過的情感世界。向世人告知愛滋病需要大眾的注意與瞭解。
「我選擇將我的名字記錄在被單上,不是因為我覺得我會因愛滋死亡。而是因為身患愛滋病的我,了解這個疾病的所有痛苦與傷害……」一個備受歧視的愛滋病患透過朋友的幫助與理解,勇敢地活著。他的話提醒著大眾,接受愛滋是幫助他們活下來的最好方法。
「製作這些被單,是為了我兒子,也是為了那些因愛滋而死亡的人們。同時,更是為了我自己以及其他失去親人的人」。一個母親製作被單時,感受著生命中最悲傷和最美麗的經驗。像她這樣的母親、父親、祖父母、姐妹、兄弟、兒女、朋友、及愛人遍佈全世界,透過被單,他們走過生命中的無助,獲得繼續活下去的力量。
據主辦單位中華預防醫學學會祕書長陳宜民表示,他們希望透過這個活動,改變台灣人對這個疾病的漠然態度,正視愛滋,做好防治工作,否則等到台灣重蹈歐美其它國家的覆轍時就其的來不及了。在歐美,每個人幾乎都曾因為愛滋病喪失親人或朋友。
令人震懾的畫面
一九八七年,當第一面被單在美國出爐時,上面出現的都是男同性戀的名字。現在,紀念被單進人第九個年頭,女人、小孩的名字增加,同性戀、異性戀,各個年齡層皆難倖免。製作被單者都希望自己手中的是最後一面。但是,隨著愛滋被單在世界各地巡迴展示三十幾個國家,九四年這些被單首度進入亞洲,直線上升的被單數紀錄著這個疾病在世界的蔓延與變化。愛滋病跨越整個八0年代後的世界歷史,什麼時候能夠結束,至今無人知曉。
由喬依.布朗(Joe Brown)編輯的「記憶的承諾」(A Promise to Remember)一書中,記載了許多愛滋被單的故事:「就在這裡,我們得到有關愛滋病的教訓」。
「漫步在數百面五彩繽紛的被單中間,湧現在我視野的景像將我完全的震懾住。然後,我停在一個小孩為他哥哥製作的被單前。對我而言,這是一個陌生人,然而我卻潸然涕下--因為,它使我想起逝去的朋友以及正在被這個疾病威脅、生命即將步向終點的親友。」
愛滋紀念被單在美國展示時得到很大的迴響,相當多人在接觸過這些紀念被單後,生命得到改變,記憶獲得平撫,苦痛得以慰藉,人們重新感受到人性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