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不開口時,大家就擔心,我不喊苦,他們越心疼。告訴長輩們我不覺得苦時,這些老人家紅了眼眶。大家心疼我,卻使不上力,我知道他們猜不透我最欠缺的是什麼,其實有時我自己也不清楚何時需要家人的關心與協助;何時我會誰都不想理,只想一個人安靜一下。如果連我自己都不清楚,大家怎麼知道何時該靠近?何時該遠離?我得學著不去要求家人了解我的心。
大家不是不關心我們,他們只是不知道適當的切入時機。整天愁眉苦臉或一味抱怨、沒預警的發洩情緒,只會將想幫助我的家人越推越遠。我花了一些時間找出跟家人的相處之道,重新排定跟家人之間的距離。我跟家人們的相處模式,因你的車禍重新調整,你不再是以前那個丈夫,我也回不去以前那個我,所以不可能再以從前的想法或模式,跟家人們相處。我必須找到一個方法,讓家人在輕鬆自在的情況下,跟我相處,這樣才不會莫名踩到地雷,承受我一直存在的情緒跟壓力。
讓家人明白我何時需要靠近、何時只想安靜不被打擾,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影響著我與家人間的關係是否依舊親密,還有關係著這條照顧之路是否能走得長久、有後盾。身為照顧者一點都不可憐,對我而言它只不過是個身分,肩負著考驗與責任,讓我有機會體會生命的無常;增長智慧、懂得感恩惜福,領悟人來世上一遭,要過得有意義。
對我們不離不棄的家人們,我感恩,所以更加珍惜;而漸行漸遠,不再聯繫的家人,我當緣分已盡、如夢一場,不去執著苦思,為什麼他們要這樣對待我們。我總得放自己一馬,未來才會有希望。想破頭去追問為什麼,對我的家庭一點幫助也沒有,既然如此,不想也罷。
復健,是一段漫長又艱辛的路,照顧者的苦,沒有一位是相同的。各人生活背景、經濟狀況、家人間的互動,都在在影響著照顧者的身心靈狀態,只有照顧者本人,才能深刻感受到人情冷暖,旁人很難去體會我們內心所承受的一切。
隨著時間流逝,身邊的人都必須回到自己的生活軌道,很多感同身受的同理心會淡化,大家回歸到原有的生活圈,但照顧者並非如此。因為他們得時時刻刻照顧著家人,可能是三年、五年,也可能是十年、二十年,甚至到被照顧者終老。這一點,照顧者要先有心理準備,盡早調適好心態,才不會日子一久,將自己鎖在牛角尖內出不來,進而怨懟家人,並失去自我的價值。
我也有過不去的時候,尤其是面對你的傷勢或腦傷後遺症的變化時,都牽動著情緒與睡眠。車禍後,我除了承受龐大的質疑及復原時間表壓力外,還得面對腦傷後的諸多後遺症。五個月後,當我驟瘦十二公斤了也不自覺,直到多次昏厥送醫急診後,才被院方強制住院治療。汐止國泰醫院的蘇醫師明白告訴我:「妳先生好了,妳就好了,但是妳要先照顧好自己,妳先生才有機會好!」
住院那十天,是我人生最難熬的日子。我想出院回家,但醫師規定我要體重達到五十三公斤才可以出院。為了趕快出院照顧你,我就算食不下嚥也勉強自己進食。我知道醫師及駐院心理師在觀察我,我努力將碗內的飯菜塞進嘴裡,不聽使喚的淚水混著飯菜,一口一口努力塞。一旁的媽媽陪我掉淚,看著我默默掉淚扒飯,她哭我也哭。我知道一百六十六公分的我,短期間驟瘦到四十八公斤,是不可能有體力與精神照顧你的,但是我明白你最需要的人是我,我必須趕快出院!住院的那段期間,我度日如年,我沒有退路,若我也倒了,家庭就垮了。我還要保護孩子,我不能讓這個家散了。
一場意外,讓我歷經從未有過的遭遇。親人的無情、房客的趁機打劫、保險公司的理賠刁難、官司的拖延不順利,這一切都在車禍後一件件發生,如今回頭看,自己竟能關關難過關關過。如果沒有你圈內朋友的打氣、朋友及家人一路扶持,還有醫療團隊當後盾,我根本熬不過來。外界再多的幫忙與協助,都需要自己能放下身段,敞開心胸去接納這一切的改變。除了溫馨的協助外,還有不堪的現實瑣事,時時啃食著我的身心,這些,若非親身經歷,無法體會箇中冷暖。
我曾封閉自己,不願麻煩他人,怕讓家人擔心而選擇報喜不報憂。這樣的心態,讓我處於高壓力的生活中,作繭自縛。所以我漸漸學習關照自己的心靈,放下固有的認知,用開放的心來接納外來的關心與忠告。我告訴自己,不能將大家的關心解讀成欠人情,因為人與人之間,本就是由情感連繫,無關有沒有親戚血緣關係,我要放得開,世界才會寬闊。
當我心情低落、不想講話時,我就選擇安靜看書。以前我喜歡閱讀兒童教育與輔導的書籍,你車禍後,我轉而對健康、養生、腦部醫學的知識非常渴望。我選擇可以輕鬆閱讀的優質雜誌,當思緒混亂到無法處理事務時,我會讓自己有個空檔可以閱讀,然後放任未完成的家事、瑣事不管,讓自己隨性閱讀、休息、出外旅行,盡可能給自己有脫離現實生活壓力的機會。很多事並不會因為少做而有什麼重大危害,我試著學會放,放逐自己無目的的走在街上,允許自己找個店家,悠哉享受美食。
在心靈乾枯、能量即將用盡之時,試著對自己好一點,隨自己的意願做任何事,一點都不為過,這是照顧者不需感到任何愧疚的權利。照顧者的任何肢體語言與情緒,都會影響著被照顧者,這一點,我感受到其強大威力。我相信人與人之間的感應是互通的,更何況我們照顧的是自己最親的家人。我療癒自己的方法,或許在旁人眼中不是最好的,但這是我最沒有負擔跟壓力的方式,我覺得好,那就是最好的良藥。
希望這本書,能帶給照顧者家庭一點能量,我們都可能成為照顧者或被照顧者,我們無從選擇。但是我們可以做好心理建設,如果哪一天我們成為照顧者,能支持我們的信念就是不要放棄。
我沒有把丈夫定位在「可能會怎樣」的想法,也從沒想過「我沒有能力照顧你」,說我傻也好,罵我笨也罷,我始終相信你活下來,就是一份恩典。緊密的家庭情感會引領我們度過難關,內在的自我也會在無助時展現堅韌,啟發潛在的能量,養足勇氣,去面對所遇到的磨難與挑戰。
我沒有對你訂下可以復原到什麼程度的期望與時間表,我只管一天過一天的陪你,好好生活,就如同你年輕時曾告訴我的一句話:
「我不會不要妳。」
我也是,我不會不要你。
本文節錄自:《等你回來,雖然你從未離開》一書,燕子著,方智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