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文化三國演義

蕭富元
user

蕭富元

1995-06-15

瀏覽數 14,450+

文化三國演義
 

本文出自 1995 / 7月號雜誌 第109期遠見雜誌

八九年對民主運動或許是個悲劇,但作為文化活動的分水嶺,八九後的文化局面卻是多樣多姿的喜劇。

過去文化界就只能唱八個官方樣板戲,說話一言堂,九二年鄧小平南巡,姓社姓資的意識型態之爭暫歇,舞台上唱戲的文化人突然間可以不按劇本,各唱各的變調,文化界於是出現生動而又分散的格局。

在學術文化上,百年來走向朝東或朝西的論爭仍未堰旗息鼓,都說現在是文化三國演義,傳統派、西化派、馬克思派三方各擁兵自重,仍在拉鋸打架,沒個統一的基調。

啃翻譯書熱

「我們不希望三國統一,那樣就沒有文化活力了。」身處三國戰火之中,北京社科院社會所研究員張琢樂觀地肯定。

八0年代初,文化界在經歷文革傷痕後,如火如荼展開思想解放風潮,進行第一波啟蒙運動。八四到八九年僚燒起文化熱,文化人企圖引進歐美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潮,清算文革非人化的傳統。七0年代風行於台灣文化圈的存在主義,在大陸重燃熱火,沙特「存在與虛無」印了十幾萬冊,立即洛陽紙貴;尼采「悲劇之誕生」也銷出二十幾萬本;卡西爾「人論」熱賣三十萬冊,文化人掀起一陣啃翻譯書狂熱。

前年,步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提出亞洲價值後塵,大陸文化人也侃侃談起後殖民主義、後現代思潮,美國文化學者沙依德(Edward Said)撰寫的「東方主義」(Orientalism)、「文化與帝國主義」(Culture and Imperialism)頓時校園、文壇人手一冊,用「後」思潮解構與世界市場接軌後大陸的社會變遷。

正如研究文化思潮的華東理工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許紀霖分析,這股文化熱不是文化本身發熱,而是文化人的意識在發熱,想經由西學熱潮發洩文革期間積蓄的壓抑與不滿,實質上並沒有創造太多文化內涵。

「文化界販賣西方新理論,生吞活剝到處亂套。」上海一位資深文化記者不以為然地批評,文化人透過翻譯囫圇吞棗,有些人甚至還沒讀過沙依德的書,就套用他的後殖民主義理論,批判張藝謀、陳凱歌的電影討好西方醜化中國,導致九三年北京申辦奧運失敗。

另一方面,藝術創作、學術研究管制的鬆解,更讓這場文化混戰顯得沸沸揚揚,拉開新文化戰國時代序幕。

北京一位資深出版界人士觀察,這一兩年官方傾全力掃蕩非法出版品,無暇顧及純文化創作,因此文化創作比叱過去更大膽放任,是「小人救了君子」,這位有四十年出版經驗的文化人生動地比喻。新時期的文化創作量也達到頂峰,一年有十幾萬種出版品,是十年前的十倍。電影、戲劇的產量也比改革初期多了近十倍。

也就在這種多元趨勢中,自由職業者、文化個體戶、文化沙龍蔚為風潮,體制外的文化空閒和市場逐漸滋長。文化人自掏腰包拍電影、出書、灌唱片,發展出多面向的「出格」文化,很多電影、文學等創作者(如記錄片導演吳文光、搖滾樂歌手崔健)就是從體制外走向國際舞台。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兩年前,在北京連演八十幾場「情感操練」話劇的演員鄭琤體會,受市場競爭觀念影響,文化業打破大鍋飯心態,官方劇團逐漸解體,小劇場欣欣向榮。北京戲劇學院畢業的她,五年前還窩在官方劇團,不敢想像自己有一天可以辦話劇團。如今,三十二歲的她不僅成立「火狐狸劇社」,還爭取到企業贊助,自由演出新戲。

而隨著大陸每年八%以上的經濟增長速度,高雅文化的需求也日益趨強。校園交響樂團表演一票難求,各地小劇院蓬勃,民間企業也開始將眼光放在文化產業,投資小劇場、電影、辦刊物,「文化從來沒有這麼熱鬧過」,一位上海文化工作者談到熱絡的文化市場,眼睛發光似地閃閃靈動。

然而有心人憂慮,這轟然而來的文化熱潮,最後仍不免被商業文化吞噬,退成岸邊晶亮的泡沫。各種熱潮一哄而起,又一哄而散,口味變換快速的文化市場,無法積累出深沈的文化主旋律。

「現在文化人是各說各的,沒有權威,各領風騷沒幾天。」上海文匯報文藝記者陸激觀察。

先庸俗,後深沈

專研文化現象的許紀霖也剖析,八九民運後,大陸社會開始非政治化、世俗化,官方政治意識型態淡化,民間的批判意識也同時被社會消費主義瓦解,思辯、頁理都變成明日黃花,文化人轉向關懷工具價值主義,被世俗軟性大潮流滅頂,潑皮藝術(POP Art)、痞子文學的盛行,即起因於文化人過於「媚俗」屈從市場,於是大雅文化讓路給大俗文化。

比起過去單調貧乏的文化,庸俗的商品文化畢竟為文化注入新活力。一位原本在學術單位做研究,後來跳出辦報的上海文藝人欣慰地說,開放的文化氣息讓他宣揚的「進咖啡屋、酒吧,不看國產電影,穿名牌,希望有房子車子,喜歡村上春樹的小說,有點頹廢」的軟性市民文化報紙,可以在高唱雷鋒精神的共產社會生存,「先有庸俗,才能談深沈。」他堅信。

文化人更艱鉅的挑戰毋寧是來自創作者本身。過去壓在心上的是那把意識型態大尺,如今要面對的是更殘酷的市場誘惑。專研上海史的上海大學教授唐振常就痛陳,真文化因發展商業不斷遭拆除破壞,諂媚市場的造假文化卻有增無減,這就是商品化弔詭的文化熱現象。

為「霸王別姬」、「活著」譜電影配樂的西安作曲家趙季平感歎,在商品社會中,文化人心理浮躁,因此不再從事真創造,只好造假。

習慣只聽一種戲的人,或許不能適應目前「嘔啞嘲哳難為聽」的文化變奏,但對這些新文化創作者而言,這種庸俗混亂卻是「必要之惡」。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