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如果中文像英文一樣通行全球

胡菊人
user

胡菊人

1995-05-15

瀏覽數 16,200+

如果中文像英文一樣通行全球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5 / 6月號雜誌 第108期遠見雜誌

李約瑟博士與牟宗三先生,在短短不到二十天之間先後謝世。他們兩人的學問路向全然不同,一個是研究中國科技,一個是研究中國哲學,他們為學之堅貞,知識的精深與淵博,終其一生鍥而不捨的努力,都對中國文明以及中華文化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是值得我們永遠讚佩和懷念的學術巨人。

李約瑟的著作在一九五四年第一卷出版以來,即已開始為世界學術界所重視,以後各卷陸續出版,發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力,簡直可以說是震動世界,至少在文化、學術、電視、科技各界是有了這樣的效果。相對而言,牟宗三先生的國際性影響力,就相形見絀了。

這不是學問高低深淺的問題,而主要是文字傳播力的問題。假定牟宗三、唐君毅先生的著作,是以英文發表,效果自是不同。我也知道,哲學思想是比較難於理解的,但李約瑟的科技學問亦十分專門,對一般人豈非亦同樣扞格難明?再說,禪宗哲學如此玄之又玄,但一經鈴木大拙以英文來闡釋,不是對西方有廣泛的輻射力嗎?

受制表意文字

關於中文的傳播力,李約瑟博士提出過一個有趣的問題:為什麼中國科技的器用發明,如印刷術、火藥、磁力羅盤、輓馬法、尾軸舵、機械鐘等,早就傳到了西方,而中國科學上的理論、觀念、思想,卻遲遲不能傳播出去呢?這是因為受制於「表意文字」的關係。中國的方塊字是獨特的,與西方文字完全不同,除非經過艱難的學習否則不能了解,所以關於中國的「道」的觀念、對大自然的看法、對時間和宇宙的解釋,在以前都不能傳達到西方。

這種情況顯而易明。但凡器用的機械技術,因為一眼就看出它們的實用價值、它們的功能和威力,而且又容易模倣和學習,所以很快就傳播出去。因之中國的科技發明,自中世紀以來就輾轉傳到歐洲。至於中國的歷史文化、思想觀念,則只是到歐洲啟蒙時代,經由來華的耶穌會教士,通過翻譯,傳了一點點過去。

思想觀念的傳播主要是靠語言和文字,中國文字語言是獨特的。象形的、表意的文字,與字母的、拼音的西文全然相異,西方人要學習和了解自是十分困難。不過,不論是宗教、哲學、政治的思想觀念,總還是有互相排斥的問題,而科技機械則沒有或者是極少排斥的。所以清末的洋務運動是要學西洋的船堅砲利,西學是「為用」,中學是「為體」昏庸愚昧的慈禧太后願意用照相機照相,也肯坐傳入中國的第一輛汽車,然而對於任何西方的思想觀念,她堅決排拒,她和她的大臣大都一樣。至於日本之學習西方,也強調「和魂洋才」,與「中體西用」並無二致,足見思想觀念排斥性之強,這在西方也一樣的。這就不光是文字阻隔的間題了。

李約瑟博士的著作一下可以通達世界,牟宗三先生以及其他中國學者的重要著作,由於以中文寫成,其影響力就相對地小得多了。然而,一種文字的傳播力,又是和國力及其文化的成就有連帶關係。英語之成為世界性語言,顯然與二百多年來英美之強大及現代文明的進步有密切關係。歐洲其他語文,亦一樣由於十九世紀以來實行帝國主義,廣置殖民地,有些殖民地就算獨立之後,仍然採行帝國主義者的語文,這一方面是由於本身的語言文字有其不足的地方,但歸根究柢,這種結果是源於最先的強大武力所帶來的。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在中國歷史中,也曾經使方塊字為朝鮮、日本、越南所採用。但很難說是實行帝國主義,像十九世紀西方國家一樣以武力強逼而達成。至少,不能說完全一樣。不過,當年由於中國國力強大、文化優越,所以中文或說漢文就為鄰近國家所習用,則與近代西方沒有兩樣。

承傳千年傳統

近百年來中國國力衰弱、文化凋敝,受帝國主義欺負,淪為次殖民地,自「五四運動」以來,對中國傳統文化近乎全面懷疑以至於否定,要全盤西化,連帶對中國文字也認為是落伍的、要不得的,亦要西化,也就是拉丁拼音化。此一倡議,以中共至為熱中,在延安時代就進行研究和試驗,這種想法一直不曾放棄,只是在近年來總不再提,因為知道根本不可行,中文同音字詞實在太多。所謂文字改革,只搞了幾套簡體字就算了。

表意的方塊字是不是有其優點,筆者不是文字學家,不敢遽下斷語。不過,中文確是對中國民族產生了極大的貢獻。第一,它承傳了數千年來的傳統文化,至今,我們對二三千年前的文字仍然基本上通達了解,這是中華文化不滅的一個保證。在世界上各種古代文字中是莫有其匹的。若非如此,牟宗三先生及新儒家們就很難成就他們的學問,李約瑟博士也無法完成他的巨著。

第二,中國文字發揮了同化異族的力量。試問在中華民族數千年歷史中,有多少次外族入侵,有多少外族的文字、語言和文化,滲入於中華民族之中,又如何曾經不幸地亡國,但都因為中國文化及承載和傳遞此文化的漢族文字,發揮了力量,先後一一被同化了。

第三,也許是最重要的,便是使中華民族及其國家,不至陷於四分五裂。歐洲的例子可以說明,歐洲本來在十三世紀以前,有統一的文字拉丁文,但因為是拼音字母的關係,而各民族各地方又有不同的方言,於是分別拼出自己的方言,而分成不同的文字,這是歐洲不能大一統的原因之一。當然,大一統是不是好,是另外一個複雜問題。

以中華民族種族之多,各地方方言之雜,如果也用拼音文字,恐怕出現千百種以上的語文,國家亦早已因此分裂得片片碎。所以中國文字上的統一,在各族、各地方的分歧上,發揮了最大的溝通性和凝聚力。

今天已和過去不同,中文的地位在世界上已經提升,懂中文的外國人士也愈來愈多,中文著作的翻譯也一再湧現,但中文比諸英文的世界性影響力還遠遠不及。筆者並非漢文沙文主義者、中華文化中心論者,但在此地球村的時代,在文字上應該有更多溝通,在文化上應該有更多交流。我多麼希望中文有一天像英文那樣通行,也希望西方有人像牟宗三先生窮十年之力翻譯康德著作那樣,來翻譯牟先生的以及其他中文寫作的巨著,庶幾中西文化交融,共放異彩。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