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日相招做夥難

劉國基
user

劉國基

1995-04-15

瀏覽數 15,100+

台日相招做夥難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5 / 5月號雜誌 第107期遠見雜誌

在後冷戰的夾縫中尋找嶄新的國際地位,是李登輝總統接續大位以來台北外交的努力方向;而種種跡象顯示,藉著對日外交建立的新模式,以突破國際社會對我國的孤立,朝野雖期望甚殷,但仍未顯見實質效果。

一九八九年五月起,台日雙方財經與學界人士發起「亞洲展望會」,台灣透過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與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教授中鳥嶺雄等合組「亞洲公開論壇」,為促進台日關係及亞太地區的合作發展,邀請雙方學術、經濟、文化界知名學者專家,每年在台北及東京輪流舉辦「亞洲展望研討會」。

李總統十分重視此一會議,在台北召開時親臨開幕致詞,在日本召開時也有書面賀詞。

乞諸其鄰

而戒嚴時期打壓日本文化入侵的排斥政策,也在李登輝主政之後悄然結束。教育部於一九九二年批准國立台灣大學成立「日本綜合研究中心」,又在去年設立「日本語文學系」。國立大學設立日文系,這是第一次。

此外,教育部三年前更開放學生短期訪日,這在從前是無法想像的。

接著,在去年,李登輝總統不惜總統尊嚴與日本小說家司馬遼太郎大談「生為台灣人的悲哀」;甚至在昭和天皇過世時,對日本作家深田祐介表示「在近鄰國家中,像我國國民表示深深哀悼之意,與日本國民抱有共感的民族,實在沒有他例。」

而在省市長大選期間,李總統更約見了日本外務省首任情報局長岡崎久彥,並安排在外交部演講,介紹岡崎新書「從悔恨的世紀到希望的世紀--以台灣為例」。在這位日本資深外交官撰寫的新書中,所謂「悔恨的世紀」指的是「外來政權統治台灣、生為台灣人的悲哀」的一百年,所謂「希望的世紀」指的是「邁向台灣獨立的世紀」。

岡崎在外交部舉行的演說明白倡議:中共對台灣問題的最上策作法是承認台灣獨立,若做不到,則中策為同意台灣加入聯合國,下下之策才是出兵台灣,「但此作法必為知識分子與鄰近國家唾棄!」

表面上,岡崎來台訪問是透過台大山本綜合研究中心安排,但據該中心主事人員澄清,此項安排其實是外交部委辦的業務。

對照於我方外交部的主動出擊,日本方面也是動作頻頻。

去年日本民間為了促成李登輝總統透過廣島亞運會訪日,發起包括上千政界、財界及學界人士在內的群眾運動,歡迎李登輝赴日。

廣島亞運前後,長久以來淹沒的台灣島嶼在日本新聞界再度浮現,日本主流媒體也重新發現台灣社會,陸續派員訪台專題報導。七0年代中共約束日本記者的「中日記者會會則」規定不得報導台灣新聞的禁令,已經完全解體。

日本不願中國統一

為了強化日本--台灣安全體系的連帶性,東京聯合國大學的羅福全教授還塑造「黑潮文化圈」的概念,意指麻六甲海峽以東黑潮流域的國家,可以成為集體安全的認同架構;而其中恰巧包含東南亞各國與台灣、日本。 尤有甚者,日本前防衛廳次官有馬元治去年來台參加世台會活動,以及台獨聯盟主席張燦鍙等人獲邀觀看日本海上自衛隊演習時,日方均鼓勵台灣獨立,表示「不用擔心中共武力犯台」。

然而,從這些友好的氛圍中就能嗅出中日關係改善的氣息嗎?

在現實的國際政治中,李登輝總統刻意突出「親日情結」恐怕別有用意。一位民進黨籍的立法委員指出,李登輝透過連串的對日發言表態(甚或失態),似乎希望喚起日本國民對前殖民地台灣的「道義責任」,希望日本協助「不願意被中共統治的台灣人」尋求嶄新的國際定位,以使推動台灣的外交突破。

十分了解日本政治文化的前立法院長梁肅戎則指出,部分日本人的「李登輝情結」也許可以在感性層面潤滑雙方的來往,但是決定日本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仍是日本的國家利益。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一九九二年,中共公布「領海法」,將釣魚台、台澎與南中國海U形線內東、西、南沙各群島列入中國領土,表現出進出西太平洋的濃厚興趣。被日本稱為「帝國生命線」的石油航線,在麻六甲海峽以東便面臨中共潛水艇的牽制。

因為台灣戰略地位重要,日本政界人士大都不希望見到台海兩岸統一。

去年十二月下旬,日本共同社自北京發出一則電訊,報導中指出,一份中共對高級幹部發行的內部參考文件強調;想要成為政治大國的日本,「一直企圖提高和台灣的關係,以便維持中國大陸和台灣分裂的局面,並且阻止中國由於統一而更加強大。」

雖然如此,日本親台的主觀意願並非毫無顧忌。

日方難撼兩岸關係

日本要成為國際政治強權,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沒有中共點頭是辦不到的。台大日本綜合研究中心主任許介鱗指出最關鍵的一點--中共對日本政府擁有「倒閣」實力,日本對台政策的激進調整,勢必牽動日本政黨派系內外鬥爭,這在脆弱的聯合內閣根本無法想像。

因此,儘管日本有像岡崎久彥那樣支持台灣、甚至同情台獨的友人,他們畢竟不能代表日本政府正式立場。

外交部亞太司日本科科長張仁久認馬,只有我國在日本能夠動員足夠的輿論壓力和國會壓力,才能迫使日本外務省的技術官僚在面臨民意壓力時,對於中共干預台口關係的調整時更有抵抗力。

去年「亞東關係協會」獲准改名為「台北駐日文化經濟代表處」,但是日本駐台的單位仍叫「財團法人交流協會」,連國名都沒有。台灣希望提升派駐人員相互的外交待遇,也一直沒有結果。依此觀之,台日關係的全面調升距離尚遠。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透過台日關係的調整放話,操弄台海雙方的關係,則是我方必須特別謹慎的。

政大外交系教授趙國才觀察,日本在廣島亞運事件中玩弄雙面手法,一方面告訴中共說不會讓李總統出席,另一方面又通知台北駐日代表林金莖說李總統可以出席。結果亞運事件變成兩岸自千島湖慘案之後,另一波對抗的焦點。台灣民眾被外交挫折激怒,兩岸民心愈走愈遠。

外交是內政的延伸,在兩岸架構上未有明確諒解之前,台灣與日本關係的些微變化,可能都只像「杯中漣漪」,撼動不了滔滔大局。

三位「日人」總統

當今世界上有三個國家元首,日本人民對其懷有極為特殊的感情:一是祕魯總統藤森,一是帛琉共和國總統中村,另一個則是「在台灣的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

藤森是戰後前往南美打天下的第一代移民,中村的父親則在日本帝國全盛時期,當麥克羅尼西亞群島還在日本海軍支配時.便遠赴帛琉做造船工人。而李登輝則出身日本殖民地統治成熟期的台灣皇民化刑警家庭,並曾在大戰末期留學日本。在接受日本小說家司馬遼太郎訪問時.李登輝承認自己二十二歲以前是日本國民。

藤森與中村都在當選總統後衣錦還鄉,唯一具「前日本國民身分」而未赴日訪問的統統,只剩下李登輝。

去年十月十四日,日本「週刊郵報」記者高尾昌司報導說,「在李的心目中,由己比日本人還像日本人,因此,探望故鄉的念頭很強。」

(劉國基)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