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打穩根基、深化特色 內容創新又多元

國小教學現場〉強化邏輯理解能力

陳承璋
user

陳承璋

2017-06-16

瀏覽數 5,350+

打穩根基、深化特色 內容創新又多元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一次看懂大學考招、108課綱

國教署國中小及學前教育組組長武曉霞舉例,很多的小朋友到了中高年級,碰到很多科目的題目,也許不是不會,而是根本看不懂題目的意思,所以才將國文增加一節。

數學會增加一節的原因則是數學為科技之母,能訓練孩子邏輯思考與抽象思考能力。

「節數」改成「課程」 強迫落實

武曉霞表示,新課綱是依據世界腳步在走,先進國家都讓孩子在國小階段接觸更多國文與數學,打穩學習根基。另一方面,語文領域過去在九年一貫中,僅有國文與英文,但新課綱明訂,未來學校要依照學生需求,擇一選擇教學本土語文或新住民語文課程。

但值得注意的是,雖說新課綱的實質調整,對於國小變化較小,可是在教學意義上,卻改變頗大。

一直以來國中小都有所謂的「彈性學習節數」,希望學校發展特色課程,但不少學校虛應故事。過去的「節數」,學校可以任意動用,教學也較沒系統性。舉例來說,某國小如果校內的蝴蝶很多,可能就把蝴蝶當成學校特色,用幾堂課來解釋蝴蝶品種,流於形式。

新課綱則把「節數」改成「課程」,強迫學校落實。老師必須思考,每一週該教什麼,如何循序漸進的教,甚至是做跨領域的主題學習。

例如蝴蝶,可以結合國文、自然、英文等科目,教學生如何以文字描述蝴蝶的美,或是從自然學科的角度,了解蝴蝶的成長過程與種類特性。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這次新課綱規定,老師可以進行協同教學,並算入時數,未來,小學的教學現場,可以普遍看見一堂課由兩位老師指導。

「以前課程就是學校制定,老師跟著做;但現在的特色課程是朝向素養導向教學,以學生為中心,」新竹市龍山國小校長陳思玎如此希望。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