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不會依照理論來行動
某一個狂風暴雨的日子,牧羊人為了保護山羊的安全,於是將羊群趕到一座山洞,打算讓他們在那裡度過風雨。但沒想到山洞裡,有一群野生山羊。
牧羊人決定給自己的羊吃少一點,並且將大部分的飼料拿來餵野生山羊。
他心裡盤算著,這麼做應該可以馴服這些野生山羊。
暴風雨停止之後,羊群們紛紛離開山洞,但野生山羊群卻朝向深山的方向走去。
牧羊人生氣地追了上去,只見野生山羊對他說:
「要是變成你的羊,可以吃到的飼料也會變少啊。」
邏輯真的重要嗎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即使經過再怎麼縝密的計算,也不可能讓他人照著我們的意思去做。
某位外資企業高層人士,告訴我一個相當有意思的經驗。他出社會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某家日本企業上班,後來為了學習邏輯思考及經營策略相關知識,轉職到一家顧問公司。
擔任顧問的時代,他認為邏輯的重要性勝過一切。任何事物只要經過徹底分析,計算出一條脈絡,必定能夠做出成果。
然而,當他再次轉職到製造業,也打算利用在顧問公司學到的邏輯來工作,卻發現一點也派不上用場。因為一件商品在實際生產時,總會遇到無法按照自己的想法發展的情況。這個時候他才發現,過去所學的一切,在這裡只是紙上談兵,在這個業界,不可能依照邏輯來行事。
接著他又告訴我,在這家公司,他學到比邏輯更加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想讓他人依照自己的想法行動有多困難。
人類是性格和報酬的奴隸
某位在協助企業重整領域擁有豐富經驗的經營者曾經說過:「人類是性格和報酬的奴隸。」
人類到底是怎麼決定自己的行動的呢?在協助經營不善的企業進行重整的過程中,他看遍人間百態。
最後得到的答案是:「人類採取任何行動的準則,就是評估是否符合自己的性格,或者能不能獲得可以接受的報酬。」
因此,希望他人為我們做事的時候,如果誤判對方的性格,或是沒有提出合適的報酬,最後勢必無法得到理想的結果。
在這個故事裡,牧羊人完全錯估了該給山羊的報酬。站在山羊的角度來看,雖然暫時得到大量的飼料,但是和山羊期望的報酬比較起來,還是有一段不小的差距。
牧羊人必須先思考,對山羊而言,什麼樣的報酬才會讓他們願意離開深山。如果想得夠透徹的話,就能夠摸清山羊的性格。
想讓其他人依照我們的意思行動、為我們做事或是在管理下屬的時候,需要考量的報酬機制,比起管理山羊還要難上數倍。就算是判斷錯誤,也必須避免造成不公平的待遇,否則將失去他人對我們的信賴。
「性格與報酬」這兩個關鍵字,是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的條件,同時也是極為容易理解的誘因。
本文節錄自:《職場裡的童話法則:35個跨越逆境的邏輯思維》一書,上阪徹著,李建銓譯,時報文化出版。
圖片來源:flic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