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非不出鳥籠的外交

劉國基
user

劉國基

1994-10-15

瀏覽數 15,350+

非不出鳥籠的外交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4 / 11月號雜誌 大審弊案

這個世界上有一個政府,它的國防安全主要依靠美國的一部國內法律提供保障,它的官員與美國官員洽公只能在飯店或私宅,它的總統只能過境美國離島、不能踏上本土,它的閣揆可順道美國探親、不能公開活動,它的國防部長只能到美國西岸、無法抵達東岸,它的外交部長只能到波士頓、不能到華盛頓,它的法務部長可到華府郊區、但不能進入首都內環城中……。

這個政府就是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

一九七九年中共和美國正式建交後,圍繞台灣和美國關係的各種限制彷彿一個鳥籠,允許台灣的對外關係在一定空間內翱翔,但不准飛得太高太遠。

這個鳥籠提供一定的保護與限制。像籠居的鳥一樣,一旦飛出鳥籠,飛向海闊天空的國際叢林,種種不測與風險便有可能發生。

籠居的底線是北京、華府與台北的外交共識、台海和平的基石--「一個中國」。這個底線是中共誓死堅持、美國不敢逾越、台灣試圖掙脫的「金箍」。

外交的一小步

在「一個中國」原則之下,世界各國大多選擇中共作為與中國建交的對象,而在台灣的中華民國的連串外交惡夢便淵源於此。

另一方面,只要台灣方面承認「一個中國」原則,中共對台灣問題的解決便比較緩和而具有彈性,台海的安全便較不緊張,雙方便可以透過交流,以和平方式影響對方,甚至美國與法國也能夠在「一個中國」原則下,販售防禦性武器給台灣,中共只會做激烈程度不一的象徵性抗議。

在後冷戰時期全球以經濟發展代替軍事對抗的國際新形勢之下,台灣朝野透過美國智庫與國會遊說,力圖影響美國政府調整對台政策,將台灣與美國非官方關係正常化,確立台灣為獨立的政治實體地位,或提升國格,避免被中共內部化。

今年初,柯林頓政府的調整方案初露端倪。進入夏季,各種有利台北外交突破的傳言甚囂塵上。九月八日上午,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貝霖,由副處長羅思德與政務組組長史伯明陪同,笑容滿面地出現在中華民國外交部門口,錢復部長親自迎接,兩人熱烈握手,一旁擁擠的新聞記者閃光燈不斷。

這是自一九七九年中美斷交十五年來,美方代表首次踏入台北外交部。貝霖邁人中華民國外交部的一小步,卻是中美關係朝向正常化方向發展的一大步。

在拜會外交部當天,貝霖稍早也分赴總統府拜會李登輝總統、行政院拜會連戰院長。正式結束美方人員不得進入台灣象徵主權國家機關洽公的黯淡歷史。

宣布突破的時刻是華府時間九月七日,美國國務院主管東亞事務助理國務卿羅德,由美國在台協會主席白樂崎安排下,正式向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駐美代表處代表丁懋時簡報調整後的美國對台新方案。

這個歷時六十分鐘的會晤,是丁懋時駐節華府六年以來,正式面見的最高階國務院官員,美方陪同的還有國家安全會議亞洲事務部主任舒丁格。

會後,丁懋時說,柯林頓總統已批准美國對台政策的檢討結果,允許將該處名稱更改馬「台北駐美經濟文化代表處」,同時兩國之間高層交流也做些調整。

我方原先期待改名為其有官方代表處意涵的「台北駐美代表處」、類似七0年代中共與美國互設的「聯絡辦事處」,但柯林頓總統決定加上「經濟」、「文化」二詞,有意淡化官方性質與縮小業務範圍,避免過度刺激中共。

外交部北美司杜筑生司長表示,我方對於調整後的名稱「不是很滿意」,因為名稱「既是形式也是實質」,一個名稱代表整個關係的縮影、象徵與符號,美台關係非常密切,「不是文化、經濟二詞可以概括的,」

羅德見過丁懋時之後,連忙趕去中共大使館匯報,美國國務院並派出主管政治事務的國務次卿塔諾夫(台北官員不能會見的層級),在調整案公布的七十二小時之內飛往北京解釋,但不等美方專程解說人員抵達,中共外交部副部長劉華秋在九月七日便約見美國駐北京大使芮孝儉,強烈表達對華府改善對台關係的不滿。他警告,台灣問題若處理不當,將會成為「爆炸性的問題」,雙方關係不僅要停滯,而且會倒退。

劉華秋鐵青著臉強調,在台灣問題上,中共不會動搖,也沒有什麼迴旋餘地,他警告:「如果台灣當局搞台獨,外國勢力又插手支持,引起台灣局勢動盪,我們是絕對不會坐視不管的。」

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對中共政治談判辭令中施壓性用詞的研究,「我們不會坐視」的解讀是「採取行動前的最終極威脅辭令,通常具有用武味道,以回應對方政府某種舉措」。

九月十五日大陸海協會常務副會長唐樹備在舊金山評論美國調整對台政策的影響時,除擁護劉華秋的立場之外,更指責台灣當局正在從「一個中國」的立場倒退,而美國政府這樣做,「支持了台灣當權勢力搞「兩個中國」的企圖和活動,支持了台獨分子,也違背了中美三個公報的原則精神」。

北京似乎是擔憂美國雖然迴避與台灣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但卻藉著調升與台灣政府間接觸的增級,確立台灣做為一個「獨立政治實體」的地位,美國所起的示範作用,將對其他國家起骨牌效用。台灣透過一些多邊國際經貿組織實際上已開展許多「政府對政府級」的官方接觸。

在台灣發起參與聯合國運動的熱門季節,去年八月底中共國務院發表「台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白皮書,指責美國對台灣問題的拖延未決「是有責任的」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在這白皮書發布之後,美國對台政策的任何調整使需冒更大的政治風險,如何巧妙地避免觸動中共敏感的一個中國底線,又能反映台灣當場的外交需求,維持兩岸雙軌的動態平衡,使成白宮考量的「鳥籠外交」根據。

前往大陸負責向中共解釋美國對台關係調整案的塔諾大,九月十三日在北京澄清,美國當然還是完全信守「一個中國」政策,美國與台灣的接觸「當然仍屬非官方性質,而且一直都會如此」。

美國民主黨的總統柯林頓上台之初,台灣朝野有相當殷切的期待。除了競選期間柯林頓詛咒「從北京到巴格達的獨裁政權」,攻擊布希總統對華政策軟弱之外,柯林頓本人來過台灣四次,他的三十位閣員中一半以上有台灣經驗,的確是近年美國政府最難得、對於台灣人具有充分瞭解與感情基礎的拍檔。

過高需索反負債

本次對台政策檢討歷時一年多,據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裘兆琳指出,美方的慎重遠慮可由其在媒體先行放話試探、國會議員發言護航、國務院內部先行沙盤推演中共可能的反彈模式,再選擇最適當時機(中共退出韓戰的停戰委員會之後)公布,可見一斑。台灣的過高期待雖然大幅縮水,但台北外交缺口卻往「正確的方向」有些實質進展。

能夠牽制美國完全滿足台灣外交期待的因素,不在於台灣單方面的努力,而是美國全球戰略宏觀形勢之下的比較利益,台灣能夠供給的沒有中共多,英國尤其擔心在兩岸互斥格局下,台灣過高的需索反而成為北京與華府關係的負債。

紐約大學政治系教授熊玠亦闡析,美國與日本、中共的關係進入多年以來最低潮,美軍退出菲律賓基地,馬來西亞的總理馬哈迪醞釀排斥美國,而以日本為首的東亞經濟圈、亞太經合會各成員國各地的反美情緒都很高,做為英國亞太政策一環的對台政策,便需特別謹慎。

而中共與美國亦磨擦不斷,從銀河號事件,美國懷疑中共私運化學武器給伊朗,動用軍艦攔截檢查,中共趁機在第三世界國家面前證明美國的惡霸作風,一直到北京未能申辦兩千年奧運,終於發動外交總攻勢,加強與歐洲、中東、中亞、東亞與拉丁美洲的經貿與外交關係,厚植與美國攤牌的本錢。尤其重要的是,中共與俄羅斯簽訂了軍事合作協議,若導致共同防禦條約性質的軍事合作,等於逆轉了七0年代美國「聯中制蘇」的戰略布局。

本次對台政策的調整,美方人員認為台北「應該感到高興和滿意」,台灣方面正反評價都有,但台灣與美國官方接觸的層級已升高與制度化、公開化,應無疑義。台北外交部仍宣稱改名後的「台北駐美經濟文化代表處」,隸屬於原先外交部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之下,目的在延續台灣的官方性質。

中美斷交後,台灣方面由外交部正式編制的官方機構「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派駐美國,行政院新聞局曾宣稱雙方關係新架構具有官方性質,美方不承認亦未否認,形成一種「單方面官方機構」的獨特局面。

本次調整公布前,台北方而希望使用具有官方色彩的「台北代表處」(如英國模式),但卻被限定在經濟文化範圍,是福是禍還待進一步觀察。悲觀者以為長此以往,台灣與各國關係逐漸落入文經範疇,美國引起的標準效用,恐將陷入中共對台「一國兩制」的統一模式。

裡子與面子

台北就有外交觀察家認為,台灣朝野單一運動式的參與聯合國浪潮,牽動台海緊張對峙,影響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國家利益;美國重申「一個中國」原則,表態不支持台灣的聯合國運動,正是為了恢復台北的「務實外交」,打壓不切實際的外交自力救濟運動,美國方面甚至說出「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等於重新介入中國內戰」的警惕言語,對台政策的上限--「一個中國」,於此清楚不過。

如果說美方修改對台政策的原動力是經濟,表面上高層官員互訪具有象徵意義,但實質上雙方關係卻暗降或明升為文經等範圍的層次,美方實際上就暗示台北「裡子比面子」重要,羅德使用「實質」與「象徵」(tSubstance vs. Symbolism)對照,等於建議台灣方面溫習蔣經國時代「實質外交」對比「形式外交」的精神。

中美形式外交關係的調整雖然有 其極限,但「台灣關係法」保障的台灣安全,並未受到「八一七公報」平行規定的限制,美國行政部門可以靈活滿足台灣的國防需要。本次調整,有關對台的安全承諾仍未鬆動,甚至把中美雙父以來,在中共連番抗議下,台灣超額所得的「既得利益」結晶化、固定化,誰說台灣沒有收穫?美國國務院某位高級官員建議,凡是對中美關係調整結果不滿的人,「不妨去北京看看他們不愉快的樣子!」

在現階段,顯然美國的國家利益有求於中共合作之處仍多,台灣問題作為談判籌碼,戰術利益服從於戰略利益,美國算盤就是這麼打的。民進黨九月下旬在紐約舉辦一場學術研討會,題目很有趣地反映「台灣究竟是國際演員抑或是賭博籌碼?」

不論如何,華府不會輕易將台灣置於美國敵對勢力的完全掌握,中國統一聯盟主席毛鑄倫認為,有些美國人一直以為,台灣是美國從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海戰--中途島之役中艱苦獲勝的戰利品,「中國人要拿台灣,憑什麼」的想法,在美國官員中很普遍。

三方都不滿

台獨聯盟主席張燦鍙證實,他接觸過的許多美國官員,私底下表示贊同台灣獨立更合乎美國利益,但台灣人民只有公民投票宣布獨立時,美國才有立場支持。美國目前對台政策只能反映現狀。

民進黨文宣部主任陳芳明則認為,美國對台政策要等到鄧小平死後才會進一步調整,現階段台灣人民要強化國際上對台灣成就的敬意,便可直接影響未來國際調整對台政策取向。

他指出,台灣在經濟上要進一步自由化,將特權壟斷的黨營國營企業釋放出來,積極成為國際貿易大國;政治上徹底要進一步民主化,將媒體、司法、警察、軍隊等有害政黨政治公平競爭的因素,完全透明化、公平化。

「畢竟,只有公平合理的台灣社會才有存在的價值,才有被國際承認的價值!」陳芳明意味深長地說。

美國這次調整對台關係,似乎北京、台北、台獨三方面都不滿意,美國作為當今世界唯一超強,在處理有關台海兩岸關係的問題都如此謹慎,反觀國內社會不論對於外交或兩岸關係,都充滿群眾運動的昂揚激情,「爽就好,死不要緊」的羅漢腳心態,不知會將台灣帶往何方。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