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報業鳴放本土調

楊孟瑜
user

楊孟瑜

1994-09-15

瀏覽數 10,750+

報業鳴放本土調
 

本文出自 1994 / 10月號雜誌 新台灣人

台北南京東路商圈。自由時報聳立高處的聯邦大樓騎樓裡,藍底白字的旗幟「一份關心台灣兩千萬人的報紙」迎風招展。

※※※※※※

高雄中山一路圓環。夜空下,台灣時報辦事處上方的電子廣告欄,「台灣人看台灣時報,談台灣事」的標語不時跳出,和港都夜景同時閃爍。

※※※※※※

播送全國的電視廣告裡、知識分子翻閱的雜誌廣告裡,近幾個月來,立足台灣報業超過四十年的中國時報,也正透過立體和平面媒體雙管齊下告知大眾--「在地的生活、在地的中國時報」。

※※※※※※

長年來一直隱而未顯的台灣意識,由伏流躍湧為報業新潮流。這種「強調台灣優先」、「重視台灣在地」的聲音,始終被報業人士視為台灣言論市場的最後一個禁忌點,然而在政治解嚴七年、報禁開放六年後的今天,已然突破;聲勢且日益驚人,不分新舊報紙皆先後投入。

台灣主調瞭亮

瀏覽報業的台灣意識光譜,以往色彩鮮明的是吳三連主導下的自立晚報,立基南台灣的台灣時報和民眾日報,以及近年由自由日報改名的自由時報,在言論立場及新聞呈現上傾向台灣獨立,在副刊版面上大量刊登台灣鄉土文學;最近這四家報紙的台灣主調,愈彈愈瞭亮。

盤據台灣報業大半江山的中時、聯合兩大報系,由於主事者的省籍背景,素來予人大中國情懷的印象,如今雖不致驟然變調,但也順勢譜出另一段協奏曲;兩報分別於五、六月針對地方新聞改版,加強報系的「在地」色彩。即使國民黨黨報也不能無視這時代新曲,中央日報先由副刊「長河版」打頭陣,六月底提出「走向現代,關懷本土」的訴求,開闢若干台灣鄉土素材的專欄;至於在民國七十六年即裁撤北版、遷回台南的中華日報,這幾年更是以府城的「在地報」自居,緊緊和地方結合。

綜觀這番局勢演變,身兼報社主筆的鄉土文學作家吳錦發評為:「報紙或為因應市場變化,或由於道德良知,不得不跟上民眾心聲。」

台灣意識的民氣進逼於報界,八十一年底的「退報運動」是一記驚雷。那年十一月,聯合報以頭條新聞報導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環的訪談,李在談話中指出為阻止台灣獨立,即使「犧牲流血,前仆後繼」也在所不惜。雖然多家報紙都刊登了相關報導,但其後不久,中研院院士李鎮源、台灣教授協會會長林山田等人,特別針對聯合報發起「退報救台灣」運動,認為該報挾中共以恫嚇台灣人民,打擊台灣獨立。此事至今仍餘波盪漾,不過一些留心報業的人士觀察指出,這事件呈現的深意是「社會上的台灣意識對抗大中國意識」。

經常為報紙撰寫評論的澄社社員瞿海源認為,關心台灣政治、社會發展的人,才是台灣報紙的主要讀者和寫作者,而這群人中約有七成是承認台灣為獨立實體的「廣義台獨者」。近年來這種聲音日漸增多,如退報事件,瞿海源表示「是台獨情結,再加上李登輝情結」。

李登輝這「第一位台灣人總統」一上台,和其涉及「台灣人」的一言一行,在在牽引著普羅大眾的台灣意識,當然也影響及報業風向。高雄兩大報之一的台灣時報總編輯黃東烈即直言:「我們認同、支持李總統的台灣人理念。」另一大報民眾日報副總編輯陳申青,也不諱言「每逢李登輝提到台灣意識的新聞,就做大」。當台北人還在分析討論李登輝那番「台灣人的悲哀」談話時,以台灣在地人自居的南部民眾,早已被其感動得熱淚盈眶。

報業無台灣史

畢竟長期以來,台灣意識始終被掩蓋著。連橫曾說「台灣無史」,印證於報業,可說「報章亦乏台灣史」。百年來台灣人一直缺乏一份真正表達台灣心聲的報紙,當報業傳播於近代中國萌發之際,猶被日本占據的台灣島,只有三家由日人經營的報社。

一九三二年四月,台灣才出現第一份由台灣人創辦的日刊報紙--「台灣新民報」。這份報紙的成立歷經十餘年艱辛,先是幾位旅日留學生在東京創設「台灣青年」月刊,其後演變成「台灣民報」半月刊,再設法遷回台灣,不斷和日人交涉,運用日本政客權力鬥爭間的縫隙取得許可執照,方得問世。

然而這份為台灣言論打拚的報紙始終難逃日本政府的干擾。「台灣新民報」創刊時任編輯總務和論說委員的吳三連,日後在其回憶錄中提及:日本人要審查報紙,隨時會把不中意的新聞和評論逕行刮除;被刮除後的鉛版就像開了一個個天窗,印出來後東黑一塊、西黑一塊,而報社也樂於留下這些污黑的記號,供台灣讀者做見證。只是隨著日本在太平洋戰爭戰況吃緊,加強控制台灣局勢,「台灣新民報」最終也難逃被迫改名、裁併的命運。

台灣意識雖掩卻未消。早在一篇預告「台灣民報」出現的留學生文章中,一開始即言其宗旨:「一個大大的台灣,有三百六十萬的同胞,實在沒有一個代替我們的言論機關,使世間的人幾乎不知天下有個台灣。你道可愧不可愧呢?……」揆諸這段半世紀前的文字,箇中意識至今一脈相承。

台灣報業歷經國民政府遷台之後的政治高壓時期、中原文化主流階段,噤談「台灣」成為一段長時間的「共識」。隨後到八0年代,言論風向球開始晃動,先是副刊版面上起了鄉土文學論戰,然後在政治新聞上探照過民進黨組黨、五二0事件、戒嚴解除。進入九0年代,情勢日益明顯,政府宣布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台獨人士紛紛返台……,言論大開之後,台灣意識躍上檯面,也躍上各家報紙版面。

一九九四年的盛夏攤開報紙,彭明敏「台灣自救宣言三十周年紀念」的消息,現身於南北不同報紙的頭版上;日、晚報的副刊版,相繼出現台語文學、「斯土斯民」、「寶島鄉情」的設計。

素以台灣人強悍性格聞名的宜蘭,縣長游錫 觀察到近四年來報紙開始對台灣特有的本土文化大為支持。宜蘭頭城的搶孤活動,聯合報系去年贊助一百萬元合辦;開蘭紀念系列,中時報系也大力合作。主張「以台灣為主體」的游錫 進一步指出,今年的文藝季邀各縣市盡陳地方基層特色,各報均大量報導,就是台灣意識和報紙媒體的極佳配合。

這幾年知名度和報份竄升快速的自由時報,頻頻主張「台灣優先」,社長顏文閂表示,自民國八十年開始確立這風格,最近甚至討論可能擴大表現到行銷創意上。他提及台灣意識,「不是主不主流的問題,而是這塊土地的主體,過去是在不正常狀態下被忽略了。」

台灣意識沛然成潮,各家報社是順勢者,也是引導者。「要做大媒體,就要跟著情勢走。」社會評論者南方朔一語道破。

台灣報業近期以來還遭逢一大轉折點--解除報禁。禁令一除,新舊報紙逐鹿江山,充分掌握社會情勢趨向者,自能穩占一片版圖。

談尺度,更比深度

報份排行在兩大報系之外的自立、自由、台時、民眾四家報紙,看準有「歷史包袱」的聯合和中時報系不敢太明言標榜台灣意識,於是紛紛以此做市場區隔,日益強化各報原有之「台灣」色彩。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在這方面率風氣之先的自立報系,晚報副總編輯陳依玫直陳:「以前報紙談台灣本土是尺度問題,現在大家都談之後,就是比深度了。」

高雄半屏山對面,台灣時報總部裡,三十多歲的總編輯黃東烈翻著題有「揚棄中國意識,完全認同台灣」社論的報紙,解釋其取決頭版新聞的標準在於符合報性 「本土的、台灣優先的、有關台灣前途的重大事件」。

對於兩岸新聞的處理,這幾家報紙更是立場分明,有的已裁撤大陸新聞版,把對岸視為「另一國」,放在國際新聞版面。八月間因焦唐會談而來的中共海協會副會長唐樹備,在機場遭人抗議之事,兩大報的處理角度是「中共人員遭抗議」,「我們的處理方式就表明「台灣人民不歡迎他們」」,民眾日報副總編輯陳申青比較。

中時、聯合兩大報系雖不能高舉「台灣」旗幟,卻相繼轉化自地方意識著眼。中國時報今年五月及七月對地方新聞版兩次改版,使台灣二十一個縣市幾乎都有其專屬版面,巨細靡遺地報導當地新聞;前一陣子更大量招考地方記者,目前各縣市記者已有二百二十位,加上台北總部負責地方稿件審核分稿的一百多人,已占中時編輯部全部人力(六百多人)的半數。

「掌握本土化的發展是最重要的策略,」中國時報副社長兼總編輯黃肇松明白指出,「我們要服務到每個地方。」除重視地方版之外,深度報導、副刊、專刊等版面也開始增加台灣各地方的素材。這位國內各報中唯一自報禁開放至今,仍穩坐編輯檯的總編輯的態度為:「加強維繫生存在這裡的人的共識,但不要以本土化做為促成政治兩極化的工具。」

忠孝東路四段的聯合報系大樓裡,去年甫上任的聯合報總編輯張逸東,手持「八三充實地方專案」說明,聯合報正致力落實地方版成為真正的地方報。明顯區隔出各縣市版面,強化地方新聞;召集外勤記者,輪流回總社受訓;指示各地特派員挖掘地方意見領袖,參與當地公益活動……。「要跳出台北觀點,多從地方觀點來處理地方新聞。」身為聯合報罕見的客家籍總編輯,曾編過地方版的張逸東表示,尤其以往主要新聞來源多是府會消息,如今應轉為偏重各地基層。

負責經營業務的聯合報總經理楊仁烽也應和這個方向,「「全島一體」是一定要走的。」他舉證,六月地方版改版後,七月聯合報的實銷報(零售加訂戶)平均每日增加了一萬五千多份,「尤其外埠地區零售賣得特別好。」

在台灣意識的滔滔大潮中,地方意識顯得極為洶湧,尤以發生在高雄的「三一四事件」表露無遺。去年三月十四日,新黨趙少康、郁慕明等人南下赴雄中開說明會,卻被民進黨籍立委朱星羽率眾包圍,爆發激烈衝突。南部報紙認為這是一場在地人捍守鄉土、台灣意識抵抗大中國意識的保衛戰。

這事件令全台灣驚覺南北的極大差異,再加上近年來地方政經勢力的勃興(如省市長開放民選、基層選票大受重視,如地方電台及有線電視台蓬勃發展),各家報紙益發敏銳感到台灣意識的南北溫差,陸續下鄉爭奪報業地盤。

「我們常講「大軍南下了」,就是指中時、聯合又來地方「掃報紙了。」總社在台南的中華日報人員說。為迎戰這場受台灣意識催化的報業攻防戰,民眾日報、台灣時報於近期也相繼規畫改版。

一報兩制

充分掌握住台灣本土意識,即使是日走下坡的黨報也能收起死回生之效。中華日報總編輯劉繼先坦承,該報能撐過報禁開放初期的打擊,如今每年甚至有豐厚盈餘,都有賴於當初主事者決策正確--遷回台南,完全融入當地成地方報。

奔馳台南市區的公車,車廂外廣告漆著台語發音的「咱的報紙中華日報」;位在車站附近的中華日報總社,走入一樓大廳馬上可見到牆上大字「台南人關心台南事」。為加強與當地的互動,報社特地把地下室的輪轉機器拆走,闢成寬敞的演藝廳,再配合二樓的畫廊,不斷免費提供演講和展覽給台南鄉親。出生於北平、卻可溜著一口台語的總編輯劉繼先在新聞處理上,更是「告訴北部記者,有關台南的事一定優先處理,而記者若在台南漏新聞,我一定嚴格處分。」

細看中華日報和中時、聯合的報紙,有人會以「一報兩制」來形容,即第一疊全國版上仍見黨意或中國意識,而第二疊的地方版上卻呈現相當濃厚的「在地」意識。

更具黨報歷史的中央日報近來也漸有類似改變。尤其顯現在副刊「長河版」,開始規畫一系列台灣本土題材。副總編輯兼副刊主編章益新表示,中央日報必須吸引年輕一代在台灣生長的讀者,「關心台灣本土文化,這是我們今後絕對會走的路。」

當然他們也走得小心翼翼。長河版「走向現代,關懷本土」的改版訴求,原先預計放在刊頭顯著位置,後來思慮再三,還是把這八個大字和啟事,改為類似編按的處理。

某大報系的一位地方特派員「在地」採訪十餘年,眼見台灣意識由隱晦不明而廣獲青睞,他形容為「鹹魚翻身」。

這條大魚今日能在報界躍登龍門、翻江弄潮,除了源於外在環境形勢的鼓動推波,也有源自報社內部的重新思考。在一家中型報紙主跑政治新聞多年的記者談到,他不時聽說一些同行會在報系質疑原有的編輯政策,也有地方記者回總社開會時,意見與「中央」相當不同,他們帶回的,是來自讀者和受訪者關於「台灣」的聲音。

整個報業媒體的台灣意識在高漲中,不論是堂然標舉,或是漸進轉化,不論是做為實質內容,或是引為市場包裝,皆已充斥在讀者每日閱覽的一字一句間。關心台灣前景和報業發展的人士,不免思索其強大效應和未來進展。

傳播學者徐佳士以西方學界近期的political correctness(暫譯「政治正確性」),來說明現今的台灣意識。這是社會中一種流行的氣氛,形成一種不可辯駁、不容爭議的意見(如美國社會的反種族偏見),台灣意識如今儼然有這種傾向。

「政治正確性」常由媒體、社會活躍分子、政治人物等合力製造出來,徐佳士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意見也變成商品,「大家都在生產意見」。當社會走向開放後,對意見的需求增多,大家都設法攀登媒體,就要盡量表達夠popular(受歡迎)的意見。於是當言論市場愈趨多元化的同時,也會有一種意見日漸匯集成另一種「一言堂」。眼觀報業的台灣意識演變,這位新聞界的資深前輩也坦言,「關心自己生長之地,是很好的趨向,但不希望是有政治野心者來操控。」

戰鬥的符號

社會評論者南方朔認為「這是意識型態,也是利益問題」,舊文化秩序(如大中國意識)一旦打破,就涉及資源重新分配。他擔心台灣意識「會成為一種戰鬥的符號」。

浪潮翻捲得愈高,浪頭下的陰影也愈深,拍打而下的力道也愈驚人。報業的台灣意識,未來會如何發展?

「接下來會成一個自然發展的狀況。」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瞿海源預測。不過長遠來看,太極端的台灣意識(尤其是地方意識),相對於二十一世紀的地球村趨勢,會是一股逆流。「若發展成強烈排外,唯我獨尊,那就是一種狹隘的地方民族主義」,瞿海源因此希望,「台灣意識是做為一種認同,一種愛鄉愛土的心,但不要強求。」

相形於幾年前國內媒體爭先渡海前往對岸採訪,現今則是爭相下台灣基層採訪,儼然一道潮汐循環。從七十五年開始大陸熱以來,「近兩年來有關台灣意識的新聞,是第一次超過了兩岸新聞的熱度,」堪稱報業競爭長青人物的黃肇松觀察指出,「我相信會一直延續到民國八十五年總統大選。」不過他也指稱,到八十六年逢香港九七大限歸還前後,大陸熱又會湧起。

台灣意識堅強的南部大報會否是另一番景況?民眾日報撰述委員吳錦發表示,「我們會愈走愈本土。」因為這是在財力、物力均無法和全國性大報匹敵之下,區隔報業市場的唯一利器。

很顯然的,台灣意識對於台灣民眾、對於各家報社,都是生存之所繫。如何善用,端看這塊土地上的人們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