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 年 10 月號 第 100 期
四代台灣人的命運:蓄著髮辮的曾祖父,在磋歎大清無情無義拋棄台灣後,倉皇抓起長銃打日本人;母語日文的祖父,臨終前還想去內地參拜天皇、看富士山;當受國民政府灌輸抗日意識的父親,還在困惑自己定位時,卻又被兒子用英文批評保守落伍。一家四代,四張弔詭的身分證,隨時換主人的孤島性格隱然浮現。從大清子民、日本人、
彷彿「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歷史充滿迷思。事實只有一個,但透過不同的眼睛,卻呈現南轅北轍的詮釋。解嚴後,「台灣學」研究波瀾壯闊,各種蘊蓄在學術底層的台灣歷史版本也浮出禁忌冰山。各方分歧的台灣史解釋,除顯示學術界對台史熱中之外,還反映出台灣歷史內含的深層矛盾。台灣史研究這條稜線,是和台灣政
台北南京東路商圈。自由時報聳立高處的聯邦大樓騎樓裡,藍底白字的旗幟「一份關心台灣兩千萬人的報紙」迎風招展。※※※※※※高雄中山一路圓環。夜空下,台灣時報辦事處上方的電子廣告欄,「台灣人看台灣時報,談台灣事」的標語不時跳出,和港都夜景同時閃爍。※※※※※※播送全國的電視廣告裡、知識分子翻閱的雜誌廣告裡
「小時候,只要有人問多桑多少歲,他總習慣說:「我是昭和四年生的。」所以,後來我就學會記住一個公式,昭和加十四等於民國,就像我們都知道民國的年份加十一,就是西元一九後面的年份一樣。」--吳念真的電影「多桑」歷史悠悠。台灣經歷五十年被日本占據的殖民地陰影,又度過五十年與日本形斷實未斷的來往歲月。糾結複雜
政治犯變英雄。反共義士的獎金縮水。立委跳上主席台。大家樂逼退了愛國獎券。女學生跟「西瓜皮」說拜拜。選美開禁了。戒嚴告終。可以赴「匪區」探親。總統不再姓蔣。最「忠黨愛國」的老兵走上街頭。飆車、飆股票、飆房地產。黑衣墨鏡的羅大佑嘶吼著「台北不是我的家」。龍應台憤憤地問:「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一九八
九0年代--台灣文學史上創作者擁有最多自由,卻也是文學瀕臨沒人寫、沒人看,遠遠脫離社會的荒涼世代?「社會變得太快!到了八0年代,大家都寫不出來。」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詩人楊澤慨歎。面對近十餘年台灣最激烈的變遷,原本站在社會前端的創作者不免迷惑、失焦,等待時間沉澱。快速消費成為這個時代主流性格,蜂起
■一八九五 台澎割讓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澎湖割讓予日本。台北士紳丘逢甲等抗日人士,呼籲清廷勿放棄台灣,屢未獲清廷回應,乃於五月十六日組織新政府,定名「台灣民主國」,建元「永清」,以「藍地黃虎」為國旗,公舉巡撫唐景崧任大總統,南部軍備劉永福瞄為民主大將軍。然而曇花一現,台灣民
交通「火車起行吱吱叫,一點五分到板橋。板橋查某美及笑,返來賣某給伊招。」--台灣童謠海洋台灣,生命力的起始在港口。一句「船來了」,帶來了移民,也引進了統治政權和侵略者。淡水、關渡、鹿港、北港、鯤鯓……寫下台灣人負岌唐山、求學東洋、軍伕下南洋、港口送別不知何日再見的離愁。一八九一年劉銘傳完成基隆、新竹
台灣海峽看似風平浪靜。每三分鐘有一艘船經過;每月十萬台灣人往來兩岸間,去年近四分之一的台灣出口銷往大陸。砲聲沈寂已久。但,這會不會只是一幕暫時停格的戰爭畫面?八二三砲戰過後三十六年,兩岸至今敵意猶存。一九七九年中共在「告台灣同胞書」中宣示「和平統一」原則,此後一直淡化用武一事;但是,儘管台灣方面多次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玉山高聳入雲顛;鳥語花香,人傑地靈,民主自由共和天。悲情命運終結,幸福生機綿延。族群平等、團結奮鬥,獨立、自主、綠色、和平、新台灣。」這首吳中耕所作的歌詞是由一台一中行動聯盟與台灣人民制憲會議選出,於今年六月下旬,在台大校園舉行新憲草發表晚會時,所正式公布的「台灣新國歌」。四、
今年八月九日下午,因堅持台灣獨立建國立場,向為情治單位關注的世台會幹部,獲得李登輝總統接見,雙方一起討論了僑務、外交、台灣正名加入聯合國與台灣社會文化道德重整等四項議題。這群昔日黑名單人士,突然變成總統府座上客,並擯除所有媒體記者,以台語坦率晤談兩個多小時,難免引發疑義。事後,據世台會台灣辦公室主任
「我們第一代的領袖是在偶然的情況下出現,但我們不能靠碰運氣的作法,尋找第二代領袖。」--一九八四年,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走過戰爭與貧困、殷殷仰望「救星」的強人時代、世紀末的台灣,因應內外錯雜、加速翻新的變動,開始因自覺而迫切地尋覓理想的接班梯隊。大規模的領導換班行動,次第開展。「好像忽然之間台灣人的領
毛渝南 台灣國際標準電子總經理從被領導的大眾來看,以前,台灣民眾是擔心:「會不會有明天?」只要領導人保證大家有明天,即使司法不是常態,大家都老老實實地過活。現在,大家在問:「明天會不會更好?」從「有明天」到「明天要更好」,所需要的領導人物當然不會相同。談跨世紀接班人,企業界比較關心的,反倒是政府方
台灣已到了新的十字路口。威權統治時代的社會矛盾業已消失,社會力獲得空前的解放。過去所期盼的民主政治本來極有希望在台灣建立起來,實現中華民族數千年來所未曾有過的、也是大陸十多億人暫時尚無機會爭求的現代化民主法治制度。但是,主觀與客觀種種因素使台灣並沒有順暢地朝這個方向走。解除戒嚴以來,新的社會矛盾與政
「人,是沒有什麼道理的,科學是有道理的」,一學科學的李遠哲面對數百觀眾說,他對實驗室裡的事很有信心,但人的事就很麻煩。李院長的話反映了:人是複雜的,並不像科學那樣有一定的規則可循。人,因為成長的背景不同,接受不同的薰陶;因為性別不同,扮演不同角色;因為年齡不同,價值觀大相逕庭;甚至因為所學不同,思考
數字看世界■不用吃飯、不會流汗、永不罷工……,在全球各個角落的工廠裡,已經有愈來愈多機器人在辛勤工作。根據國際機器人聯盟的統計,一九九二年全球有五十七萬多「名」機器人,日本是它們最大的家,其次則是前蘇聯各共和國。新一代機器人的視力更好、學習能力更高,在日本,許多機器人遇上錯誤會自行記取教訓,下次絕不
台灣數字看台灣■國立中山大學海洋地質研究教授陳鎮東引述聯合國的報告指出,台灣的二仁溪、曾文溪、濁水溪是全世界單位面積輸沙量最高的三條河,其背後所隱藏的原因是水土保持不良。這份報告統計,全世界單位面積輸沙量最高的二仁溪,每年每平方公里流域面積運送三萬六千立方公尺泥沙,第二位的曾文溪是二萬六千立方公尺,
制度成敗還在「人」遠見九九期國策顧問趙耀東先生所撰「抽絲剝繭話採購」一文,讀後深有所感。企業界往常重「賣」輕「買」,講求銷售策略技巧的言論,可謂汗牛充棟;而談論採購理論與技巧者,便相對顯得太少。事實上,謹慎而有效地「買」,有時比「賣」還賺得更快更多。在趙氏文內所提「中鋼」實例,便給我們很多啟示。政府
(一)從求學時代的立志,到國外讀書教書時的接觸到各種學說,以及回來台灣想盡一些言責,在這段奔波於大陸、台灣與美國的人生歷程中,最令我嚮往的,一直不是權位,也不是財富。因此,我自己清清楚楚;從不想從政而有權,更不想經商而致富。最令我嚮往的是介紹及提出一些新觀念、一些新學說、一些新論點。正如十八世紀法國
(一)「沒有經濟,就沒有台灣」自從蘇聯解體以後.再也沒有人以核彈多寡來檢驗國力。一夜之間,國力與經濟實力畫上等號。這樣的劇變,正符合我們自身的比較利益--台灣的優勢就在於它的經濟優勢。「台灣經濟」對台灣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性就在於「沒有經濟,就沒有台灣」。亞太地區之在近年來受到國際重視,也就是因為這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