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沒有什麼道理的,科學是有道理的。」學科學的李遠哲面對數百觀眾說,他對實驗室裡的事很有信心,但人的事就很麻煩。
李院長的話反映了:人是複雜的,並不像科學那樣有一定的規則可循。
人,因為成長的背景不同,接受不同的薰陶;因為性別不同,扮演不同角色;因為年齡不同,價值觀大相逕庭;甚至因為所學不同,思考方式都不一樣。
所有這些不同,不幸地也成為競爭衝突的根源,種族歧視因血統不同而生,宗教戰爭因信仰不同而起,國家分裂是制度差異所致。人類的歷史就在不同上不斷起爭執。
台灣也擺脫不了這個歷史的宿命。
李登輝總統接受日本作家可馬遼太郎的訪問,第一次公開表達「做為一個台灣人的悲哀」,是一直受到「外來政權」的統治,石滋宜博士面對大陸學者坦誠地說:「李總統說的每一句話,都是我父親的親身感受!」
這樣的感受,大陸的學者們不能瞭解,台灣的「外省人」也不能理解;因為,400年來,台灣走過的歷史不同。
走過不同的歷吏
翻開台灣史,先是荷蘭人入侵,鄭成功率漢人驅走荷人,把台灣做為反清復明的根據地;但是未過三代,仍然降清歸祖;中日甲午戰爭,一紙馬關條約割讓台灣予日,在太陽旗下渡過半世紀;1949年,國民黨退守台灣,成為中華民國基地。
「七次變換國旗」被認為烙下台灣人心中外族統治的深印。烙印下的台灣人,是「一個受難情結深刻的族群」,撰寫「台灣人論」的徐宗懋在書中這樣描述。
他觀察台灣的藝術——歌仔戲的哭調、歌曲的自憐、電影的悲情……,「反映的是一種集體性的記憶與感受。」
甚至在八0年代的選舉,政治受難者家屬紛紛當選,都代表人們對「受難心態」的同情與支持。
九0年代,第一位台灣人的總統主導台灣人的命運,悲情與受難心態得以公開抒發,「台灣人出頭天」的另一種情結出現。儘管客觀看台灣,實在是個寶島,沒什麼好怨歎,但是主觀的心理狀態卻不能不被瞭解與體諒。
再過五年兩個月,全人類即將邁入21世紀。背負台灣歷史的舊台灣人,和主導未來的新台灣人將如何迎戰應變,是把悲情繼續留給子孫?是把怨憤發向對岸?是與中國大陸切斷所有關係?還是自求多福,讓時間來解難題?
面對台灣光復50年、馬關條約簽訂100年,第100期的遠見雜誌特別推出「新台灣人」專輯。專刊主要分三個部分:剖析舊台灣人的歷史情結,觀察新台灣人的現實狀況,前瞻跨世紀的未來生機。
命運共生的新台灣人
眼前的台灣人和史,如同共乘一輛公車,載著共同經驗,也分享共同安危。只要你在車上,出了車禍,你都逃不掉,不論你是先入座還是後上車。
因此,理念不同、省籍不同、性別年齡不同……的人形成共同的「新台灣人」;他們對新台灣人的看法是:
「新台灣人就是能夠逃出大中國情結,徹底認同台灣命運共同體的人。」——彭明敏
「新台灣人就是能夠走出台灣悲情歷史,面對海峽兩岸和解,停止民族內耗的積極作為者。」——王津平
「新台灣人不會小鼻子小眼的。」——楊祖珺
「舊台灣人很悲情,有強烈的排他性;新台灣人是有包容性、族群融和,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歐秀雄
「新台灣人沒有省籍情結,沒有歷史包袱,前瞻進取。」——楊泰順
人,可能不是沒有道理的,只是各有其道,又執著於自己之道,才產生如此的悲情與苦難;生生世世,循環不已。
「新台灣人」是要用大智慧渡悲情、大慈悲容異己,才能真正離苦得樂,悟出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