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兩年前有人問到台灣的國際形象,我估計軟體業有一半的人會回答「海盜王國」或「仿冒天堂」;但這一、兩年顯然有了轉變。
根據商業軟體聯盟的資料,一九九0年台灣使用的軟體中,約有九三%是未經合法授權的仿冒軟體,造成全球軟體業損失達五億八千五百萬美元。去年的仿冒比例則為八四%,已經有改善。
這次商業軟體聯盟在台灣的軟體反仿冒月中,首次舉辦獎勵檢舉非法拷貝軟體的活動。去年六月,聯盟在澳洲也辦過類似活動,到目前為止,聯盟已根據檢舉起訴了六件仿冒案,被起訴的包括全國性的銀行機構、職業學校、澳洲最大的鋼鐵公司及最大的印刷廠。而一九九二年澳洲的仿冒率是百分之四五%,約為台灣的一半,還是有這麼多案例,顯示仿冒到處都有。
七0年代我曾在台灣的大學念書,那時覺得台灣像天堂,所有的參考書都很便宜,還能找到連在美國都不易找到的書,雖然不知道為什麼,但真的很便宜。後來我才知道這是違法拷貝,就像偷東西。現在台灣很多人的觀念和我當初一樣,不懂像磁片這麼輕的東西,為何要這麼多價錢。這種態度必須改變,智慧財產權也是需要付費的。
反仿冒意識提高
近來台灣軟體業開始放眼大陸市場,很清楚大中國市場的重要性,也知道大陸的仿冒情形更嚴重,台灣的軟體同樣會被大陸仿冒,一定要懂得保護自己,這種被仿冒的危機,會使台灣反仿冒意識更高。
聯盟從一九九一年在台灣開始設立軟體熱線,每年可以接到一、兩百通電話,有人檢舉使用仿冒軟體者,也有人想知道去哪裡買合法軟體。而從四月一日的反仿冒月開始,每天接到的熱線平均比過去多了十倍,有些人甚至打電話來表示,他不要獎金報酬,但一定要檢舉非法盜用軟體的人。這就是活動的目的;不在於抓到多少案例,而是讓社會認知到仿冒問題的嚴重性。
台灣的仿冒比例可以降得更低,但目前有些檢警人員對仿冒及侵害著作權仍然不瞭解,認知不夠,這也是其他國家在執行上的困擾。而一些企業還不習慣把軟體當做需要編列預算、付費使用的資產,所以宣導教育還是要持續進行。
就取締仿冒的環境來說,泰國的著作權法不包括軟體,大陸的著作權法雖包含軟體,但是只有民事保護,沒有刑法罰則,也尚未全面推行。而台灣的著作權法比較完善,也有因侵害著作權而判刑的例子。
聯盟對台灣取締仿冒抱著樂觀的態度,期待台灣可以作為實驗範例,從完整的法令開始,做到更好,甚至將仿冒的百分比降到個位數。
台灣這兩年極力杜絕仿冒的決心和努力值得肯定,希望這些取締的活動能有啟發的作用,不是解決問題的終點,至少是個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