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馬祖道一同創禪林清規的百丈懷海禪師,曾有一個偉大的教化:「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意思是一日不工作,一日就不該吃飯。
在百丈晚年,他仍然每天下田耕作,弟子們擔心他太勞累,把他的鋤頭藏起來,結果百丈從那一天開始節食,到第三天,弟子把鋤頭還給他,他到田裡工作後才開始吃飯。
百丈這樣努力工作,一直到九十五歲逝世才停止。
我每次想到百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教誨,就好像聽到國歌一樣,有一種莊肅的心。百丈的好,就好在他不是說:「一日不坐,一日不食」,因為終日晏坐的人不一定能體會禪心,禪心是遍一切處,無所不在的,唯有在奮力的工作中還有禪心的人,才可能邁入「日日是好日,處處蓮花開」之境。
從禪宗的歷史來看,有非常多的祖師是在工作中契入悟境,數量不比坐著開悟的少。
工作中契入悟境
因此,我們可以說,百丈禪師是最早提出工作禪心的人,這偉大的創見,帶來兩個深遠的影響:一是使禪的修行落實於生活,使生活的每一個片段都有開悟之機,唯有如此,人才不會捨棄生活,去追求那些不著邊際的悟境。
二是使禪的修行從寺院中擴展出來,使禪師離開憚堂和蒲團也可以開悟;使得無緣進入寺院修行的人,也能站在人間修行。這種打破修行藩籬的創見,使得歷史上幾次滅佛運動,禪宗都能幸運度過,並在滅佛運動過後,很快地生氣勃發。
另外,禪師透過工作,身體也鍛鍊得更為強健;禪師透過工作,變得更有組織,更有效率;禪師透過工作,參與了人間疾苦,不致因追求開悟而造成寄生社會的印象。
透過百丈禪師確立的叢林清規,歷史上的憚寺雖然規模弘大,常達到數千人以上的徒眾,卻能戒律嚴明、分工合作、井井有條,這不只是工作禪心了,而是了不起的企業管理。
有一次,我和徐木蘭教授談到,如果能有人研究古來叢林的管理方法,說不定會給現代化的管理帶來一些新啟示。徐教授是專研企業管理的。加上自己對瑜咖、修行的體驗,就表示了高度的興趣。
近來讀到她的新作「工作禪心」,正是從企業、管理、工作來分析職場裡如何鍛鍊心靈和發展潛能的方法,她把中國禪和西式工作倫理相結合,寫成一系列精煉的短文,創見非凡,對在工作中傍徨、受挫、無奈的心靈,相信能帶來更大的啟示、更深的思考。
人。而必須工作,這是人生的無奈;但人,能透過工作啟發智慧、發展禪心,又是何其幸運!
辦公室是法堂
百丈禪師還有兩件偉大的事,一是在他的叢林裡「不立佛殿,唯樹法堂,表法超言象也。」他在寺廟中不設佛堂,只有說法坐禪的地方,因為法是超越形式的,禪心不是形式,因此,辦公室裡也是法堂;禪心也不拘形式,上司、同事也可以是修行的法侶。
二是他強烈主張弟子的成就應該超過師父,只有這樣的弟子才有傳授的資格,他說:「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過於師,方堪傳授。」
這是從老師的角度看,如果從弟子的角度,每一個弟子也應有超越師父的雄心才好。在職場工作的上班族可能職位卑微、人微言輕,但若認識到禪心平等的真意,見解超過老闆是很容易的事,只要願意鍛鍊,成就也有超越的可能。這樣,在工作中不但「堂堂正正又何懼」,還能「樂在工作」,「來一場豐富之旅」哩!
木蘭大姊的文章,輕鬆有趣、禪心洋溢,讀了讓我受益很多,聽說她最近有一年的時間,將在台灣各寺廟隨緣修行,聞之欣羨之餘,也希望她能寫出更多使禪心與工作結合的作品。
(林清玄為自由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