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的台灣海鬧熱滾滾。
亞洲盃拖釣魚比賽吸引來自亞洲六國的選手同堂競技;中正盃帆船賽,十二歲的選手操舟,也有模有樣;為了推廣帆船活動,上半年一口氣有九個縣市成立帆船委員會。
台北縣體育會的帆船委員會特別掌握暑假檔期,在福隆舉辦兩天一夜的夏令營,浮潛、帆船、風浪板等都教,有興趣的社會大眾也可以免費試乘帆船。報端已悄然出現民間潛水招生的廣告。
省旅遊局當初探勘全省,設定了五十二處遊艇碼頭預定地,東北角特定風景管理處轄內的龍洞南口碼頭、墾丁國家公園內的後壁湖遊艇碼頭,都可望在年內完成。遊艇駕駛招訓也在緊鑼密鼓中布局,向想擁有私人遊艇的高所得者招手。
新興休閒活動
對全省數十萬釣客而言,海釣管制自六月大幅放寬,活動範圍、活動時間都放大增長,重要的是憑身分證就可以報關出海,不必像以前得大費周章地申請海釣證。
海釣船船老大的連絡電話在釣客間開始加速流傳,更直接刺激非釣客上船一探出海的風味,市場人氣更旺。
賞鳥人也來參一腳,搭船出海成了他們親近水鳥的新工具。
交通部觀光局樂觀地預估,到西元二千年以前,台灣玩海的人至少成長六成以上。
不過觀光局的市場調查也發現,如果要求民眾在山林、農場、瀑布、溫泉、主題公園、史蹟中選擇,只有一成民眾會以海為休閑第一目標,從事的活動也只限於釣魚和游泳。所得和台灣接近的國家常見的水上活動,如潛水、衝浪、帆船、遊艇、漂流等,根本排不上名。可見海洋還是一塊陌生的休閑空間。 另一項調查更顯示,到海邊的人有八到九成都是在沙灘活動,造就了過度開發的沙灘地區,也使許多人聞海怯步。
一位釣客記得,今年年初,海釣手續還沒有放寬,東北角白帶魚來的魚訊一傳出,岸邊就密密麻麻地鋪了好幾層聞風而至的釣客;後來釣魚線互咬在一起,外地來的釣客還和在地釣客打了一場架。和海上釣的自由真不能相提並論。
海洋休閑是新興休閑活動,重要的是要有人帶著玩,才容易親近海。
找老鳥或是加入團體,是呼朋引伴的好辦法。
「遠東經濟評論」駐華記者包竹廉在台灣結識了一批潛水同好,五月下旬時,與同好到綠島潛水三天。目前單是台北市,這類的潛水教學中心就有二十家,都經常舉辦活動。
釣具店,牆上的招貼,就是最好的活動布告欄。組團到外島磯釣、甚至到海外拖釣的節目,都尋常可見。即使臨時起意想到鄰近海域船釣,周末下午也可以衝到東北角的漁港、逡巡一下,就會有船可上。
找對人,玩得精
到外地玩,要找對地頭蛇。許多玩風浪板的都知道到福隆要找詹氏兄弟;到台東玩,如果找到在地的「海龍王」鄧達義,浮潛新手也可以在茫茫大海追到魚蹤,屏氣望著密密麻麻的熱帶魚群,在光與影的追逐下來去。
鄧達義在台東組織帆船和輕艇協會,杉原海濱就是會員活動的大本營,水上摩托車、帆船、風浪板、芭蕉船、浮潛用具、救生衣等一應俱全。
玩海成精的玩家也都各有不傳之秘。
資深潛水教練廖閱達就透露,綠島有片海域長滿大鹿角珊瑚,很珍貴,也很脆弱,因此除非泳技好,有環保概念,否則廖閱達和潛水同業已經約定,不隨便帶人下海,以免暴殄天物。
觀光局副局長游漢廷認為,入夜後泡在綠島的海底溫泉裡看滿天星斗,才是最讓他心動的綠島風情。
泡在全世界只有兩個的海底溫泉裡(另一個在義大利),海風輕拂,拍岸的濤聲既遙遠又混雜著實實在在的海味,天蝎星座分叉的長尾正迤邐過夏夜的星空。
十八海浬之外的對岸,台東市的燈火若隱若現,剛浸泡過溫泉的人會覺得,夢幻和真實就在一線間。如果有識途老馬帶路,泡完溫泉還可以享用滾熱的海底溫泉煮的溫泉蛋。
在號稱「台灣最後一塊淨土」的台東,國大代表賴坤成習慣的休閑一天從下午開始。從市區驅車,不到十分鐘即可到達杉原海濱,他也是台東帆船、輕艇協會活動的會員。
通常賴坤成先玩浮潛,泡個夠再玩風浪板、帆船,黃昏時分,在岸邊喝一碗剛剛打上岸的現烹鮮魚湯。
不過,海洋休閑並不是年輕、身強力壯者的專利。
觀光局副局長游漢廷就預計,未來幾年,船潛(坐船出海潛水)、海釣和海上觀光,都是深具潛力的大眾化海洋休閑。
游漢廷指出,五、六歲到七、八十歲的人都可以玩浮潛,浮潛過的人可以穿上潛水衣,背上氣瓶,晉級從事真正的潛水。從基隆到宜蘭、花東都是潛水點,台灣更是東北亞唯一可以潛水的地方。
現在到綠島,不會浮潛沒關係,號稱全世界第九艘的觀光潛水艇可以載人下到海底,海底珊瑚、熱帶魚盡收眼底,照樣老少咸宜。
漁業轉型的關鍵
等遊艇港闢建完成、私人擁有遊艇合法化後,高所得者可以自己買船,一般人也可以用付費的方式來一段遊艇海上觀光。
目前已有業者先跑,釣具、飲水、食物由船家準備,遊客可以一嘗海釣、海上觀光的新鮮,有的業者晚餐還供應Bar-B-Q,讓遊客在甲板上就著夕陽,吃新捕上來的海鮮。通常一個人索價一千五百元。如果器材進一步充實,有一天也許可以和夏威夷的「日落之船」(sunset cruise)媲美。
台灣號稱有四十萬漁民,有豐沛的漁業人力和傳統,不論稱為娛樂漁業(農委會主管),或是休閑漁業(省漁業局主辦),漁業單位正企圖用開放的海洋休閑,挽救日薄西山的近海漁業。
農委會做的是使漁船轉業變成海釣船,為漁家開創第二春,省漁業局想的是建立休閑漁業,使漁業從初級產業轉變成服務業。如果相輔相成,更可以壯大海洋休閑的陣容。
省漁業局長胡興華指出,這幾年是沿海漁業轉型的關鍵,他希望將來漁港變成遊艇港,漁船變成海釣船,漁民變成海釣船的船老大,或是如香港稱的boatboys,成為遊艇業的基礎人力資源。
海洋博物館籌備處主任、中山大學海洋環境系教授方力行也深有所感地說:「發展海洋休閑,一定要使漁民有轉業的空間,而不要被資本者壟斷。」為了減少日後原有的海洋從業人員(漁民)和新一代海洋從業人員(觀光休閑的服務業為主)之間的衝突,以及隨之而來的地方抗爭,結合地方資源是唯一的解決方式。
吸納民俗資源
漁村民俗也會被吸納進來,成為海洋休閑的一支。
今年年初宜蘭舉行民俗活動「搶孤」,頭城漁會同時舉辦牽罟大賽,漁業局組隊參加,一網就網起一百二十公斤的漁穫,參加過的人都回味無窮。現在省漁業局決定編列經費補助地方漁會,等漁會添置周邊設施後正式對外開放。估計一年大約有八個月可以牽罟。
新上任的台灣省漁會理事長鄭美蘭長在頭城,她記得小時候村裡的牛角一吹,就全村總動員,先由十多個前輩負責上竹筏、撒網,男女老少都上陣拉網,漁穫大家平分,有時候整個夏天都在待命。現在身為全省漁民的大家長,鄭美蘭更要為推廣漁村休閑盡心力,使漁村和新的海洋休閑互相牽成。
胡興華還說,漁村習慣把網攤在地上曬,如果把漁網架起來直立著曬,就是一幅難得一見、兼備視覺美的漁村景象,若再搭配漁村民宿,將來不但白天可以出海休閑,夜晚還可以領略不同的漁村風味。
到海邊玩,少不了要吃一頓海鮮大餐,除了一般習見的現撈活魚數吃外,胡興華建議用箱網養殖,把捕到的魚鮮養起來,饕餮來了再活捉現烹,大快朵頤一番。目前澎湖西嶼有人箱網養魚,綠島有漁民養捕來的龍蝦,可說走在市場的尖端。
其實,海洋休閑自今夏才大步走,但是在近年觀光局三個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成立以來,濱海觀光已經逐漸由點而成線,由線擴大成面,形成觀光帶,一般人都能親近海。
東北角的沿海休閑帶儼然成形。依據觀光局的統計,國內休閑普遍不敵國外休閑,呈現衰退現象,東北角卻是一支奇兵,鼻頭角一帶成長最快,三仙台、澎湖、佳洛水也不差。
如果到東北角,可以到鹽寮、龍洞南口海水浴場、游泳池游泳,龍洞鄰近的遊艇碼頭一、兩年內將是帆影處處,鼻頭角可以踏青,龍洞可以攀岩,龍門露營中心舉辦過世界露營大會,福隆夏令營什麼都教,原來就是玩海的老基地。
開放海洋要付代價
卯澳老漁村大石塊砌成的房子望向大海,如一首往日情懷的老歌,運氣好可以買到剛剛採上岸的新鮮海菜,若不然,濱海公路林立的海鮮店,一定讓人肚子溫溫暖暖的上路。
美味要付費,開放海洋也要付代價。
經營人才、船舶安全、海防的挑戰、周邊設施不足、法規不完備、經驗不足等等,都讓提供海洋休閑建議的外籍顧問一再提醒,不要樂觀得太早。但是無論如何,海洋的門只會愈開愈大。
還有一場看不見的社會工程正在醞釀。
看得見的是,五、十年後,台灣近海可能出現如舊金山、長堤的遊艇船塢,海上帆影、鬢影、音樂共流轉,企業可以舉行一場海上宴會,中產階級可以買一條船親子共駛,而不一定要買一輛車與外在環境隔絕。
兩岸關係如果明朗化,也許可以光明正大地驅船到廈門、鼓浪嶼,或是香港度一個周末、洽一趟公事。
看不見的是,親近海可能鼓勵國人參與冒險、提高安全意識、調整對海洋的行為,在掠奪海洋資源之外,逐漸摸索、修習與海和諧相處之道。
當民眾要回親海權的同時,人與海的關係,正悄悄翻開新的一頁。